曹操真實地描繪了現實生活,創作了許多富有時代精神的詩篇。 如《薤露行》、《蒿裏行》等篇,都被後代詩評家如鐘惺、沈德潛等人稱做“漢末實錄”,起了壹代“詩史”的作用。
曹操的《薤露行》和《蒿裏行》都是用挽歌敘寫時事的。它完全擺脫了樂府古題的陳舊約束,直接反映了漢末動亂期間廣闊的社會生活。它用質樸而又形象的描繪,有力地控訴了軍閥混戰的種種惡果.
曹操的詩歌之所以能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正首先由於它以情為經、有著先進思想和深刻內容的緣故。如《度關山》和《步出夏門行》諸篇,曹操敢面對現實,直吐胸臆,恰似清人陳祚明所說:“本無泛語,根在性情;故其跌宕悲涼,獨臻超越."
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
從詩經以來的現實主義精神
所謂“詩言誌、歌詠言”,在文學裏,展現的不外乎是人民的思想與情感,而詩經的大小雅、十五國風,尤其反映了社會現實生活狀況。詩大序言:“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便是以詩歌為社會政治的反應。所以,詩經這真實反映現實、表達情感的特質,便為中國詩歌創作上建立了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
與詩經相去不遠的楚辭和先秦散文,雖然有部分現實主義的投影,但兩者並未在這樣的傳統上發揚。楚辭的浪漫華美,提供了後來韻文詩體的創造;先秦散文大抵分為兩類,壹是歷史散文,二是諸子散文,為史傳與哲理立下了不搖之基。而漢代雖以賦為文學主流,但大多是貴遊文學,但潛藏在民間的民歌,卻為這樣的優良傳統,寫下了另壹章。
漢代詩歌是在詩激、楚辭、和民歌的基礎上發展的,其中,以兩漢樂府詩和五言古詩的成就最高,影響最大。漢代樂府的顯著特點是題材廣泛、思想豐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故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和高度的思想性。最傑出的作品,便是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古詩十九首大部分是無名文人失誌傷時、譏世刺俗的作品,表達了向往仕途、渴望愛情、友誼等願望,所以藝術性很高。所以,兩者繼承了由詩經開創的現實主義精神傳統,承上啟下,為後來的傳統起了壹個示範的作用。
魏晉南北朝的建安時期,采用漢代樂府古題反映現實的風氣,形成了以現實主義為核心的“建安風骨”;此後,西晉的左思、東晉的陶淵明、劉宋的鮑照,更在詩文中展現了在現實主義上的成就。而這樣的沿傳到了唐代,又開出了燦爛的花朵。
唐代以詩為文學主流,初期並沒有太多現實主義精神的表現,但初唐時的陳子昂,寫下了許多具有很強現實意義的詩;盛唐的杜甫,因為經歷安史之亂,其詩篇尤富現實意義,無論敘事詩或抒情詩,都包含著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不僅號為“詩史”,更把現實主義精神推向另壹個高峰。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杜荀鶴、聶夷等,不僅善於吸取民間歌謠的特色,並且語言通俗,其提倡的“新樂府運動”,使的漢代樂府現實主義精神傳統得到空前的發揚。至於唐代的古文運動、唐傳奇、變文,雖也受到壹定的影響,但並未蔚為風氣。
宋代以詞為文學主流,古文運動則提倡“文以載道”,兩者都沒有在現實主義上有太多的發揮,而宋詩中,除了北宋的蘇舜欽、梅堯臣,南宋的楊萬裏、範成大,接續了這樣的傳統,頗有展現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而北宋的靖康之禍,更造就壹批憂國傷時、以國家為己任的詩人詞人,陸遊、辛棄疾尤為個中翹楚。另壹方面,宋代流行在民間的話本,在元代得到了嶄露頭角的機會,元曲分為散曲與雜劇,但其中成就高、影響大的大多是雜劇作家,像是前期的關漢卿、馬致遠、白樸、張養浩等,作品風格質樸自然、清新活潑、帶有濃厚的民間文學色彩。至於後期的作家,除了貫雲石因生於前後過渡期,尚存前期風格外,期風格趨向婉麗,並無足觀。
明代的小說漸漸發達,而尼僧大增,報應輪回之說深入民間,再加上晚明朝綱不振、荒淫成風,這些都成為小說的材料,使的反應現實的小說,應運而生。像是“四大奇書”中的金瓶梅,便具有強烈的現實性、明確的時代性!而馮夢龍的三言,也大多曲折的反映了當時社會黑暗、禮教虛偽、家庭沖突、僧尼淫亂等社會問題。
清代的黃遵憲,則是繼承現實主義精神,再壹次發揚“詩界革命”的領袖。除了主張詩歌要有時代特點、反映現實外,也把十九世紀末中國歷史的壹切重大事件,全寫進詩歌中,充發發揚了身為改良派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操!另壹方面,真正反映現實的文學主流--清代小說,也在晚清特別發達!尤其是涉及社會各領域的四大譴責小說: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劉鶚的老殘遊記、曾樸的孽海花等,成就尤為特出。
值得註意的是,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其影響包含各個領域的文學,但所謂的現實主義精神的“優良傳統”,則以詩為主要的表現方式。是以,在文學史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詩歌成就中,強調“現實主義精神”傳統的特色,宋代以後詩歌漸漸沒落,許多人以為現實主義精神便就此沒落了!其實不然,只是透過不同方式的呈現罷了!但話再說回來,詩歌中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傳統,卻也是中國文學成就獨樹壹幟的地方!
未來,繼承詩歌而自我蛻變的現代詩,是否能在現實主義精神的傳統中占得壹席之地,就有賴,妳我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