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三條母親河,長江和黃河,永遠掛在我們的嘴邊。在中國的歌曲中,有許多贊美長江和黃河的歌曲,這表明了它在中國人民心中的重要性。讓我們來看看中國的三條母親河及相關信息。
中國的三條母親河1中國的三條母親河是長江、黃河和淮河。這三條河流滋養了地球,哺育了壹代又壹代的人民,成為中華文明發展的搖籃,在中國人民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稱為母親河。
1.黃河:中國第二長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北麓,向東蜿蜒,穿越黃土高原和黃淮海平原,註入渤海。水位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裏。
2.長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第三長河,亞洲最長的河流。發源於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唐古拉位於格拉丹冬峰的西南側,全長6387公裏。
3.淮河:西起桐柏山、伏牛山,東臨黃海,南與大別山、江淮丘陵、楊桐運河、汝太運河接壤的長江流域,北與黃河南堤、沂蒙山脈接壤的黃河流域,流域面積27萬平方公裏。以廢黃河為界,流域分為淮河和沂沭泗河,面積分別為654.38+0.9萬平方公裏和8萬平方公裏。
1.長江是中國最長的河流,全長6300公裏,是世界第三大河流,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水力資源豐富。也是中國東西部水陸交通的大動脈,具有天然的河流優勢。它有黃金水道的稱號。長江中下遊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農業發達。
2.黃河全長5464公裏,是中國第二長河。黃河流域的牧場很豐富,礦藏也很楓。它曾是中世紀文明的發源地之壹。
3.淮河西起桐柏山、伏牛山,東臨黃海。南部大別山、江淮丘陵、楊桐運河、汝太運河與長江流域相隔,黃河南堤、沂蒙山脈與北部黃河流域相鄰,流域面積27萬平方公裏。以廢黃河為界,流域分為淮河和沂沭河,面積分別為654.38+0.9萬平方公裏和8萬平方公裏。
中國的三條母親河長江、黃河和淮河。有些人把河流稱為地球的動脈。河流滋養了大地,哺育了壹代又壹代的人民,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搖籃。所以很多河流也被稱為母親河。母親河再長再窮,他們也只養活自己的花。
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北麓,向東蜿蜒,穿越黃土高原黃淮海平原,流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裏,水位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5萬平方公裏。
長江是世界第壹長河,第三長河,亞洲第壹長河。發源於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西南面的格拉丹冬峰,全長6387公裏。
淮河西起桐柏山、伏牛山,東至黃海,南至大別山、江淮丘陵、楊桐運河、汝太運河,南至長江流域,黃河南堤、沂蒙山脈北鄰黃河流域,流域面積27平方公裏。流域分為淮河和沂沭泗河,面積分別為654.38+0.9萬平方公裏和8萬平方公裏。
中國三條母親河3中國各省母親河列表:妳的家鄉有哪些大河?
黑龍江
除松花江外,還有黑龍江、嫩江、烏蘇裏江、牡丹江。
黑龍江,全長4350公裏,最古老的名字叫“黑水”。因其黑色河流在彎曲的河床中流淌,故名“黑龍江”。這條河的名字可以追溯到唐朝。鄂倫春民間故事說,唐朝時,有中原人到黑龍江邊,發現河水黑黑的,以為烏龍王住在這裏,就稱之為烏龍。後來改名黑龍江。
吉林省
除了黑龍江、松花江、嫩江、遼河,還有鴨綠江等等。
鴨綠江古稱潭水,漢代稱馬鞍河,唐代稱鴨綠江(潭水為隋唐大通河)。因其河水清澈,關於其名字的由來,有兩種流行說法:壹種是源於滿族先民的語言(滿語稱為雅魯魯拉,意為“邊陲之河”)。
據史料記載,建州衛鎮常年居住在坡珠河畔(鴨綠江的支流)。此外,因河水顏色似鴨頭色而得名(唐代杜佑《通典》);二是因為上遊有鴨綠江和綠江兩條支流,合二為壹,稱為“鴨綠江”。
遼寧省
除了松花江、遼河、鴨綠江,還有渾河。
渾河古稱神水,又名小遼河(曾是遼河最大的支流,現獨立入海),其名稱與清太祖努爾哈赤利用其兵(見百度渾河百科)的壹個傳說有關。
河北省
除了遼河和海河,還有灤河等等。
灤河古稱水皮,因其發源地眾多溫泉而得名。錯了之後,就丟了。連與鸞音相近,晚唐時演變為鸞音,元代又稱“雨荷”或“上都河”。
山東(省)
除了黃河,還有伊河等等。
伊河古稱伊水,“伊”之名由來已久。在《尚書·龔宇》中有“懷壹之術”的記載,說明大禹早在公元前21世紀就已治理河道,近4000年前稱“夷”。韓正雲軒:“沂河發源於沂山”。泛指沂蒙山區,名源,正因如此。
河南省
除了黃河和淮河,還有淮河最大的支流何英河。
何英古稱水影,相傳為紀念春秋時期鄭人迎考叔而得名。它的主要支流是沙河,所以也被稱為沙河或沙英河。
山西
除了黃河,還有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
汾河,古稱“汾”,又稱汾水,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因此得名。
山西省
除了黃河,還有漢江等等。
漢江又稱漢水、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根據現代水文學,有三個源頭:中原水漾、北苑曲水、南苑戴宇河,都位於秦嶺南麓的陜西省寧強縣,流經勉縣(今勉縣)稱為勉水,再向東流至漢中稱為漢水;從安康到丹江口,古稱滄浪水,襄陽別稱湘江,下稱響水。
嘉陵江也很有名。嘉陵江因流經陜西省鳳縣東北部的嘉陵江谷而得名(先說水源經典註20(溢)載:“漢水南入嘉陵路,成嘉陵江水”)。
江河溪
除了長江,還有贛江等等。贛江是長江的主要支流之壹,也是河西省最大的河流。對於贛江的名稱,主要有兩種學說:章貢與贛州匯流。
1,張弓合流論是最流行的壹個。漳水與貢水在贛州匯合,形成贛江,張祚尤公形成“贛”字。這個理論的問題是“幹”字出現在先秦時期,而“幹”字出現在唐以後。
2.《山海經·海內經》中首次見到甘巨人:“南有甘巨人,臂長,身黑毛,腳跟反。”晉國郭璞註《山海經》:“此物在今膠州南康縣深山中。許,腳跟反,走路,被人送,滑稽,女能使汁,灑人會得病,當地風俗稱之為山都。今南康有趕水,故此人以水聞名。”
四川省
除了長江、黃河、金沙江、雅礱江、嘉陵江,還有岷江。
金沙江,古稱澧水,是長江的上遊,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中段,古代因盛產金沙而得名。據宋·《天工開物》記載,“大部分黃金來自雲南的金沙江(原名澧水)。這個水源來自吐蕃,流經漓江府周圍。至於北嵊州,方圓五百余裏,有幾個產金的。”雅礱江是長江上遊金沙江的支流。
岷江屬於長江壹級支流,全流域在四川省,孕育了古蜀文明。閩江古稱溫江、杜江,因岷山而得名。
貴州(省)
除了沅江,還有烏江等等。
烏江,先秦至唐代,稱為黔江(貴州是先秦時期的古國)之河,又稱內江、涪陵河、延水河。貴州中路建立於唐代,故唐宋時又稱黔江。元朝最早叫烏江。蒙古人南下時,用蒙古語記下各地的名稱,音譯成漢字,導致了很多謬誤,如把河北的壹條河“瓊斯”記為“四曲”(因為當地巴蜀語有鼻音尾脫落)。烏江也是在這個時候命名的。
湖北省
除了長江和漢江,還有清江。
清江,長江壹級支流,古稱沂水。因“水清而清,人見其清”,故名清江。
湖南
除了長江,還有水原、湘江和資水。
湖南第二大河流水原有兩個源頭:南部的馬尾河,又稱龍頭河,發源於貴州都勻縣吳韻雞冠嶺;北源的中安江,又稱朱良江,發源於貴州麻江縣平嶽之間的山區。兩個源頭在蟹三支口匯合後,稱為清水河。
先後流經臺江、劍河、金平、天祝等縣,至會同縣莫斌鄉金子村懷化壹帶,再經枝江向東流至千陽縣托口鎮,與運河水匯合,稱為水原(《湖南省誌·地理》:“向東流至千陽縣前城鎮與排水匯合,稱為水原”,與民俗相悖。此記錄供參考)。
《山海經》從水原出到項峻縣西部。“註”如郡,今也南。《尚書日記》位於楚地九江河,第五名沅江,出沅州西蠻界。《水經註》水原出甘蘭縣,為邊溝水,東到虞城縣,為水原。《楚辭·九歌》有出處,有出處,有出處,有歸宿。
廣西
除了柳江和紅水河,還有桂江等等。桂江古稱麗水。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興安建靈渠。靈渠將帽兒山流下的水分流,兩江分開,南北分開,分別投入長江和珠江(西江)的懷抱,於是人們在“湘”字和“裏”字上加了三分水。
就變成了湖南麗水。這就是湘江和漓江名字的由來。秦始皇修建靈渠,連接長江和珠江,糧草源源不斷。最後定下嶺南,在嶺南設南海、象、桂林三縣。漓江貫穿桂林縣城,是縣城最大的河流,故名桂江。
廣東
除了珠江、北江、漢江、烏江,還有鑒江。
韓江是中國廣東省和福建省的壹條河流。唐代稱湖北河,後為紀念韓愈驅鱷而改名漢江。看壹看河流,《大清統壹誌》載有:“...其水清如鏡,故名。”
福建省
閩江是中國福建省最大的河流。它發源於福建與河西交界的建寧縣均口鄉。劍溪、富屯溪、沙溪三條主要支流在南平市附近匯合,稱為閩江。閩江流域是閩粵人的祖居地,上遊的三明、南平是客家人的祖居地。福建、越南和客家人依河而居,創造了豐富的歷史文化。
九龍江又名漳州江,是福建省僅次於閩江的第二大河流。它最早被命名為“柳穎河”。六朝以來,因“福建守備屯兵隴西,堵江為界,植柳為營”而得名。
安徽省
除長江、淮河、沙英和新安江外,還有青弋江等。
青衣江,中國長江下遊的壹條支流。在古代,它被稱為“清水”、“陵水”或“靖西”、“水鏡”。唐朝和北宋被稱為綠水。青衣江的名稱始於南宋。《寧國府誌》記載:“青衣江古稱清水,亦稱陵水。因發源於黃山,經會師臺、太平、旌德、涇縣之水,河體漸寬,春水上漲,波濤洶湧,故名青衣江。”
浙江河
錢塘江、甌江、飛雲江、邕江等。錢塘江,古稱浙江,稱為浙江河,又稱浙江河、浙江河、洛汊河。壹般浙江的富陽段叫富春江,浙江的杭州段叫錢塘江。錢塘江最早命名為《山海經》。錢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秦朝時,錢塘縣位於今天杭州的西部。唐朝以唐為國名,土加為唐。錢塘江因流經錢塘縣而得名。
江河蘇
除了長江、淮河和奎綏河,最著名的是秦淮河。
秦淮河,古稱龍滄浦,漢代稱淮水。相傳秦始皇東遊到秣陵,那裏有“王者之氣”。他下令鑿南京城東南的房山、石林山,引龍藏浦北,入長江破之。根據這個傳說,它在唐代改名為秦淮。後人指出是。唐代杜牧的《伯秦淮》壹詩問世後,秦淮河之名便名揚天下。在李白的詩《別了金陵公爵》中,還有壹句詩“六代更霸王,廢墟見京師。
時至今日,秦淮之間的詩《李樂秀群英》已經出現了秦淮河的名字。關於這條河的起源,《六朝誌怪》載有:“淮河...被分發扣住,非人為,疑非始皇帝所開。”經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證實,秦淮河是壹條天然河道,並非人為溺亡。但是這些路段有壹部分是人工挖的,不能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