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讀書示子聿的詩意
《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陸遊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譯文:
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的,終生為之奮鬥,
往往是年輕時開始用功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
要想徹底明白書本上的深刻的知識必須要親自實踐。
賞析:
這首的意思是說,古人學習知識是不遺余力的。終身為之奮鬥,往往是年輕時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去實踐,方能學有所成。
在宋寧宗家慶五年,即1199年的年底,陸遊寫了《冬夜讀書示子聿》壹首詩。
這是壹首非常有名的詩。在這首詩裏,詩人壹方面強調了做學問要堅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將來壹事無成,後悔莫及。另壹方面,特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裏,這也是做學問的訣竅,那就是不能滿足於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實踐,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系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這符合唯物認識論的觀點。作者的這種見解,不僅在封建社會對人們做學問、求知識是很寶貴的經驗之談,就是對今天的人們也是很有啟迪作用的,是非常有價值的見解。
示兒的詩意_示兒的意思示兒的詩意_示兒的意思
《示兒》
作者:陸遊
原文: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註釋:
1、示兒:給兒子看。
2、元:通原,本來。
3、萬事空:什麽也沒有了。
4、但:只是。
5、九州:這裏代指中國。
6、同:統壹。
7、王師:宋軍。
8、北定:將北方平定。
9、中原:金兵占領的地區。
10、家祭:家中的祭典。
11、無忘:不要忘記。
12、乃:妳的。
13、翁:父親。
詩意:
本來就知道人死去了什麽都可無牽無掛。
只是為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壹而感到悲傷。
當宋朝的軍隊收復祖國領土的那壹天,
在祭祀祖先的時候,
千萬不要忘記把這件事情告訴我。
賞析: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後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壹轉:但悲不見九州同,只有壹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壹。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沈痛,但並未絕望。他堅信總有壹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復失地。有了這壹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結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壹轉,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壹的那壹天,只好把希望寄托於後代子孫。於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族霸占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壹,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裏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沈、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鳴。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和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而這首詩,也成了陸遊的絕筆。
陳師道 示三子《示三子》
作者:陳師道
去遠即相忘,歸近不可忍。
兒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極不得語,淚盡方壹唒。
了佑不是夢,忽忽心未穩。
賞析:
1084年(元豐七年),陳師道的嶽父郭概提點成都府路刑獄,因為師道家貧,妻子與三個兒子及壹個女兒只得隨郭概西行,而陳師道因母親年老不得同去,於是忍受了與妻子兒女離別的悲痛。將近四年以後,即1087年(元佑二年),陳師道因蘇軾、孫覺等人之薦,充任徐州州學教授,才將妻兒接回到徐州。紀錄這壹場生離死別,他寫下了不少情意誠篤、感人至深的佳作,如《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送內》、《別三子》、《寄外舅郭大夫》等,這首《示三子》即是作於妻兒們剛回來之時,也是非常傑出的壹首,這首詩描述的主要是詩人思親、見親的全程心靈感受,言語易懂,感人至深。
首二句說妻兒們去遠了,相見無期,也就不那麽惦記了;而當歸期將近,會面有望,則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去遠句固然是記錄了詩人的實情,然而也深刻地表現了他無可奈何的失望和悲傷,詩人決非真的忘情於妻兒,而是陷於壹種極度的絕望之中。歸近壹句正說明了他對親人不可抑捺的情愫。
兒女二句寫初見面的情形。因離別四年,兒女面目已不可辨認。陳師道的《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中說:何者最可憐,兒生未知父。可見別時兒女尚幼,故至此有眉目略不省的說法,表明了離別時間的長久,並寓有親生骨肉幾成陌路的感喟。
喜極二句是見面之後復雜心情的表現。久別重逢,驚喜之余,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是相顧無言,淚灑千行,然後破涕為笑,慶幸終於見面。此十字中,將久別相逢的感情寫得淋漓盡致,詩人抓住了悲喜苦樂的矛盾心理在壹瞬間的變幻,將復雜的內心世界展現出來。
了知二句更深壹層作結,說雖然明知不是在夢中相見,但猶恐眼前的會面只是夢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這種心理的描繪,寫得入木三分。由此可以推知:在與親人分離的四年中,詩人多少次夢見親人,然而卻是壹場空歡喜,反增添了無限的愁思和悲苦,正因為失望太多,幻滅太多,所以當真的會面時,反而產生了懷疑,唯恐仍是夢中之事,深沈的思念之情便在此中曲折表現了出來。這兩句源於杜甫《羌村》組詩中寫回家初見親人的驚喜和疑慮: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意謂久別重逢,如相見於夢中,後來司空曙《雲陽館與韓紳宿別》中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即用杜甫詩意;而陳師道此二句是翻用杜甫詩的句子,與晏幾道《鷓鴣天》中所說的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意境略同,可見陳師道取前人詩意能點化出新意。
此詩通篇造語質樸渾厚,無矯飾造作之氣,讀來惻惻感人,其原因主要在於詩人感情的真摯,語語皆從肺腑中流出,所謂至情無文,即是藝術上壹種極高的境界。此類渾樸的作品得力於陳師道向古樂府和杜甫詩的學習,然而他並不在字句上摹仿前人,而在格調立意上倩鑒前人,故張表臣在《珊瑚鉤詩話》中引陳師道的話說:今人愛杜甫詩,壹句之內,至竊取數字以仿像之,非善學者。學詩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已有充分的表現。陳師道論詩標舉寧拙毋巧,寧樸毋華(《後山詩話》),即是他形成這種創作風貌的理論基礎。但此類作品在他的集子中也並不很多,故尤為珍貴。
冬夜答客鮑溶 冬夜答客
冬日誠可愛,不如夜漏多。
幸君霜露裏,車馬犯寒過。
學耕不逢年,稂莠敗黍禾。
豈唯親賓散,鳥鼠移巢窠。
獨見青松心,淩霜庇柔蘿。
壯日賤若此,留恩意如何。
因憶古丈夫,壹言重山河。
臨風彈楚劍,為子奏燕歌。
賞析
鮑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貫不詳,元和四年(809)進士,是中唐時期的重要詩人。
是中唐時期的重要詩人,《全唐詩》存其詩三卷壹百九十六首,《全唐詩補編》補詩壹首。晚唐詩人、詩論家張為著《詩人主客圖》,尊鮑溶為博解宏拔主.將他與廣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奧逸主孟雲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盂郊、瑰奇美麗主武元衡並列。為六主之壹。宋代歐陽修、曾鞏等對他的詩歌也頗為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