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盞盞河燈漂過去了。漂走了古戰場上的廝殺聲,漂走了老船工沈抑蒼涼的淩河號子,漂走了河岸古城壹段遠古的風情。壹盞盞河燈漂來了,漂來了遼西老少爺們、女人們的壹張張笑臉,漂來了貴客友人對這人間絕景的稱贊,漂來了閭山淩水的祥和、安寧和美好的未來。
2、到北關大淩河放河燈,是義縣壹種傳統的民間習俗。每年的七月十五麻姑節,當晚,河岸上人山人海,壹盞、兩盞、十盞、百盞……數不清的河燈疏疏密密、浩浩茫茫地在大淩河上漂蕩著。碧波托著粉色的河燈,紅色的燭光映照著碧水,天上的星星在水中閃爍著,水中的河燈和天上的星星相互交織著,分不清哪是天上,哪是水中,只有壹條天地銀河緩慢地湧動著……
2.與月圓放河燈有關的詩句《褚叔豪赴山陰和靖祠長》
年代: 宋 作者: 戴表元
此老真迂闊,白頭方出山。
壹燈河洛後,千礎剡湖間。
講鼓驚雲動,書船載月間。
可無容席地,容我了躋攀。
《望海樓晚景五絕》
宋 蘇軾
海上濤頭壹線來,樓前相顧雪成堆。従今潮上君須上,更看銀山二十回。橫風吹雨入樓斜,壯觀應須好句誇。雨過潮平江海碧,電光時掣紫金蛇。青山斷處塔層層,隔岸人家喚欲應。江上秋風晚來急,為傳鐘鼓到西興。樓下誰家燒夜香,玉笙哀怨弄初涼。臨風有客吟秋扇,拜月無人見晚妝。沙河燈火照山紅,歌鼓喧喧笑語中。為問少年心在否,角巾欹側鬢如蓬。
3.描寫“放河燈”的句子有哪些1、漸漸的~有的河燈走的快~有的河燈走的慢~河燈便不再排隊而行~而是瀟瀟灑灑地散開在河面上~就把剛剛還是漆黑的河變成了五顏六色的河~這黃河當然就不是黃河或是黑河了~就是壹條明明暗暗的五顏六色的河。河燈幽幽閃閃~在河面上靜靜漂移~猶如壹顆壹顆靈魂閃爍出祈盼之光。
2、親水甬道幽徑~我踽踽獨行。水~觸手可及~視野開闊。河燈在這裏星星點點~荷花燦燦。也有些河燈被攔阻在彎道裏或草叢中~三三兩兩、擠擠挨挨~但更多的荷花則是壹往情深的順流直下~我順遂河燈荷花流行的方向壹路追尋。
3、盞盞河燈漂過去了。漂走了古戰場上的廝殺聲~漂走了老船工沈抑蒼涼的淩河號子~漂走了河岸古城壹段遠古的風情。壹盞盞河燈漂來了~漂來了遼西老少爺們、女人們的壹張張笑臉~漂來了貴客友人對這人間絕景的稱贊~漂來了閭山淩水的祥和、安寧和美好的未來。
4、河燈、荷花~燈火揺曳~承載著人們的美好意願遠行。清清河流~朗朗月輝;追思恩愛~遙寄祝福!
5、漂移在河裏的燈跳著紅紅的火焰~壹直到熄滅為止。仔細想來~只要有生就有死~有因就有果。從呱呱落地的嬰兒到生命結束~把人生貫穿著壹個親情凝結成的、分不開的紐帶~其中交織著許多緣分~生命就如空氣裏的塵埃~不知道落定到何方。
6、到北關大淩河放河燈,是義縣壹種傳統的民間習俗。每年的七月十五麻姑節,當晚,河岸上人山人海,壹盞、兩盞、十盞、百盞……數不清的河燈疏疏密密、浩浩茫茫地在大淩河上漂蕩著。碧波托著粉色的河燈,紅色的燭光映照著碧水,天上的星星在水中閃爍著,水中的河燈和天上的星星相互交織著,分不清哪是天上,哪是水中,只有壹條天地銀河緩慢地湧動著……
7、皓月當空~其山川平原清晰可見~似嫦娥、玉兔、吳剛~栩栩如生;月光如煉~映射在水面上碎影錯落~熠熠生輝。倐的~壹盞、兩盞、三盞“孔明”燈冉冉躍升~伴隨著戀人們的歡快雀躍聲高~躍躍欲試~騰空追月。
8、也許是習俗如此~又或許是秘而不宣的召喚~緊接著幾乎所有江河邊其它村莊的鄉親們也在不停地將其精心制作的蓮花燈盞、船形燈盞等置入江中~成千上萬只河燈有如壹條見不到頭的燈帶~在天上銀河兩邊無數星星的輝映下~從湘江、從資江、從汨水等江河中纏繞匯集~繼而由明轉暗、由多漸少、由密轉稀地向著浩渺的洞庭湖緩緩北流……
8、這壹年河曲縣風調雨順~收成很好~民間便自發起放河燈活動來~要祭祭河神~這裏的人已經三四十年沒有祭河神了~想必是心裏已經憋得很難受了。其實更主要的是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生活確實是好了壹點~人們就心寬趣濃地想鬧騰壹回。
9、吉林市燃放河燈的習俗始於清初。將紅紙糊成蓮花形燈~底部浸蠟~燈芯用蠟燭。每逢重大節日慶典~尤以元宵節燃放居多。屆時千萬朵蓮花燈布滿江面~燭光映著綠色的江水~星光閃爍~把松花江裝扮成壹條從天飄落的銀河。
10、放河燈已成為壹種文化慶祝活動~利用大淩河水環繞古城的特點~在七月青蔥水清月圓的晚上放河燈~河岸上的古城~空中的五彩焰火~河中各樣造型的河燈~編織了壹幅北國古鎮美麗的民俗畫卷。
11、古城厚重的土地養育著這壹方人~人們延續著傳統~把希望寄托於壹盞盞河燈~河燈點亮了麗江。舊時古城裏的人把佛的思想早就納入了自己的胸懷~慈善為念~只要有壹顆慈悲的心~心中就會點亮壹盞明燈。
12、放河燈就是把壹支支點燃的蠟燭固定在紙盒或紙船或其它造型的承載物上~然後再放到黑夜裏的河水上~河上便漂滿了燈火。妳想啊~黑夜的河面本來是漆黑壹片~那漆黑壹片的河面上突然閃亮起無數燈火~那燈火在河上隨著流水起伏移動~層次錯落~真是驚人的好看。
13、夜色漸濃~華燈綻放。毗鄰大梇上流光溢彩、車流如梭~引人潮如湧地爭相觀看:夜朗氣清~水面上泛起微波漣漪。小船來來回回~河面上布滿了河燈、荷花~赤橙黃綠青藍紫~閃閃爍爍~爭奇鬥艷;點點朵朵、荷花疊彩。
14、放河燈~用以悼念逝去的親人~祝福活著的人們。放河燈時~人們會把糊好的各種形狀、五顏六色的河燈放到河上。本來漆黑壹片的河面上突然閃亮起飄動的燈火~燈火在河上隨著流水移動~層次錯落~讓人會覺得美麗而又壯觀。
15、虔誠的鄉親們壹個個雙手捧著河燈~平放水中~然後閉眼擡頭~雙手合十~呼喚亡人名號~默念佛經……此刻水鄉童謠也起:“放河燈~放河燈~盞盞燈光遂我心;放河燈~放河燈~願我親人早托生……放河燈~放河燈~今晚放了明日靈。”
4.描寫放河燈的句子1、盞盞河燈漂過去了。
漂走了古戰場上的廝殺聲,漂走了老船工沈抑蒼涼的淩河號子,漂走了河岸古城壹段遠古的風情。壹盞盞河燈漂來了,漂來了遼西老少爺們、女人們的壹張張笑臉,漂來了貴客友人對這人間絕景的稱贊,漂來了閭山淩水的祥和、安寧和美好的未來。
2、到北關大淩河放河燈,是義縣壹種傳統的民間習俗。每年的七月十五麻姑節,當晚,河岸上人山人海,壹盞、兩盞、十盞、百盞……數不清的河燈疏疏密密、浩浩茫茫地在大淩河上漂蕩著。
碧波托著粉色的河燈,紅色的燭光映照著碧水,天上的星星在水中閃爍著,水中的河燈和天上的星星相互交織著,分不清哪是天上,哪是水中,只有壹條天地銀河緩慢地湧動著……。
5.關於月亮的詩歌加賞析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原詩***四首,此為第壹首。抒發了壯誌難酬、宏圖難展、無人可與***語的極度的寂寞孤獨之情。
李白愛飲酒作詩。月下獨酌本是極孤獨苦悶極寂寞無聊的事,作者卻又歌又舞又醉飲,煞是熱鬧!月、影本是無知無情之物,作者偏把它擬人化,視為知己,引為同調,與卑鄙齷齪的塵世相比,真可謂是無情勝有情了。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手中壹壺酒,只能是“獨酌無相親”,於是他舉杯,邀約自己畢生最喜歡的明月,再加上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化成了三個人,舉杯***酌,於是冷冷清清的場面熱鬧起來了。
可是明月畢竟只是天邊的皎潔壹片,它不能解善飲的詩人之意,而影子也不過是隨身而伴,不通人情。
此時,漸入醉鄉的詩人酒興發起,於是且歌且舞。月色徘徊,依依不去,仿佛靜聆佳音;地下靜默的影子也轉動著仿佛與詩人***舞。醒時月影交歡,直到酩酊大醉才相互分散,仿佛月、影都與詩人壹往情深,於是又深情地許諾:“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詩的題目是《月下獨酌》,而李白豐富的想象,描述了壹個孤獨而又不孤獨的場面,表面看來,詩人真的能夠自得其樂,而背景則是無限的淒涼。詩的整篇,都給人壹種撼人心魄的力量。可能正是這種無與倫比的孤獨感成就了這位千古奇才。
6.古今描寫月亮的詩句加賞析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本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壹種皓月當空、美人千裏、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壹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壹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詞上片寫望月奇思,幻想遊仙於月宮。
下片寫賞月後的體司與希望。詞人視月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觀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領略人情之愛,達到物我交感,人月融壹的境界,體現了極富人情味的美好願望。
從月亮的轉移變化,盈虧圓缺,聯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得出不應事事都求完美無缺的結論。全詞構思奇幻,豪放雋秀,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格富哲理與人情。
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
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優美,富於哲理,情感動人,而絕唱至今。
該詞被譽為“中秋詞主”。
7.有關月亮的思鄉詩,加賞析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詩文解釋
海上升起了壹輪明月,遠在天涯的人與我同樣望月,思念對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長夜,整個晚上想念親人。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覺得露水漸漸重了。不能把這滿手的月光贈給妳,還是回去睡覺吧,希望與妳在夢裏相見。
詞語解釋
遙夜:漫漫長夜。
竟夕:通宵
披衣:表示出戶。
露滋:露水打濕。
還寢:回臥室再睡。
詩文賞析
這是壹首望月懷人的詩。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徹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見證。詩人通過寫主人公的動作表達了主人公的內心情感。
全詩意境雄渾而又幽清,語言形象真切,情與景有機地交融在壹起,溫婉纏綿,回味無窮。
李白《靜夜思》賞析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餘》)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壹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壹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裏,用“空裏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壹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壹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麽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壹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壹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壹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擡頭壹看,壹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壹切,想到家裏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沈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壹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裏,我們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8.急求關於竹的詩句加賞析虛心竹有低頭葉;
傲骨梅無兩面枝。
——鄭燮撰
註釋鄭燮(1693-1765):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幼年家貧,但穎悟好學、性狂放落拓。乾隆元年進士,做過山東範縣和濰縣知縣,後因請求賑助農民而得罪豪吏,告疾罷官歸,居揚州以詩書畫自適。板橋詩、書、畫俱有造詣,人稱“三絕”,為“揚州八怪”之壹。板橋擅寫蘭竹、以草書長撇作畫,把中國傳統的墨竹蘭畫發展到壹個新的階段。今有《板橋全集》及書畫多種傳世。
鑒賞這副對聯壹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既是壹種用某種知覺或想象的圖象標示或暗示某種不可見的意蘊的藝術手法,又是指壹種文藝作品與欣賞者的聯系方式。象征聯系的建立是以結構特征的相符度為基礎的,而不求質的完全契合。比如,松樹與豪情,竹與正直的人格具有不同的質,但松樹的壯闊、偉岸的形象與豪情的特征相似,竹的筆直淩霄的形態與人格正直在結構特征上相對應,於是人們就常用松樹象征豪情,用竹象征正直的人格,因此,象征是壹種異質同構的聯系方式。古人在文藝作品中最善用象征手法將事物人格化加以贊揚或貶斥,比如贊竹有虛心、梅有傲骨、蘭有君子之高風等。
鄭板橋壹生愛竹、敬竹;畫以寫竹,詩以詠竹。鄭板橋性狂放不羈,傲岸正直,因此他常詠竹畫竹以勉人和自勉。如“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壹枝壹葉總關情”。(《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石》題畫詩)而梅與蘭、竹、松,經常是詩人、畫家作品的題材,當然鄭板橋筆下就更多。上面這副對聯也體現了鄭板橋詩、書、畫的壹貫風格,同時也映照出鄭的人格。
上聯詠竹。竹中空有節,它的葉子都是兩兩相對向下生長的,好像壹個“個”字,所以說它“虛心”“低頭”,“低首虛心”既描竹的外在自然狀態,又指人的內在精神品德,二者異質同結構相對應;下聯贊梅。梅,不懼冰霜,迎風鬥寒傲雪開,所以稱梅有傲骨,而且梅還有壹個特征,它的花都開在枝的陽面,壹律朝上,從無在陰面朝下的,其他的花就不壹定(如桃花就有朝下開的花,所以被斥為“輕薄”)。因此說“無兩面枝”,梅的這種形象特征與人們所贊揚的不向惡勢力低頭,表裏如壹的正直人格又是異質同構的。聯語雖然是詠竹贊梅,實際上是為人寫照、為己寫照。上聯說的是治學的精神,下聯說的是做人的品格。鄭板橋在學術上詩書畫三絕,在為人上傲岸耿直,在他身上,後人不是看到了竹的精神、梅的風格嗎?
9.關於中秋節的詩詞加賞析《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壹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賞析: 詩以“秋風”為題;首句“何處秋風至”,就題發問,搖曳生姿,而通過這壹起勢突兀、下筆飄忽的問句,也顯示了秋風的不知其來、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進壹步推尋它的弦外之音,這壹問,可能還暗含怨秋的意思,與李白《春思》詩“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句有異曲同工之處。當然,秋風之來,既無影無跡,又無所不在,它從何處來、來到何處,本是無可究詰的。
這裏雖以問語出之,而詩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來就宕開詩筆,以“蕭蕭送雁群”壹句寫耳所聞的風來蕭蕭之聲和目所見的隨風而來的雁群。這樣,就化無形之風為可聞可見的景象,從而把不知何處至的秋風繪聲繪影地寫入詩篇。
這前兩句詩,合起來看,可能脫胎於屈原《九歌》“風颯颯兮木蕭蕭”和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而可以與這兩句詩合參的有韋應物的《聞雁》詩:“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但韋詩是以我感物,以情會景,先寫“歸思”,後寫“聞雁”。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指出,這樣寫,“其情自深”,如果“倒轉說”,就成了壹般人都寫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詩無定法,不能執壹而論。
這首《秋風引》前兩句所寫的秋風始至、鴻雁南來,正是韋詩後兩句的內容,恰恰是把韋詩倒轉過來說的。它是遠處落想,空際運筆,從聞雁思歸之人的對面寫起,就秋風送雁構思造境。
至於韋詩前兩句的內容,是留到篇末再寫的。 詩的後兩句“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把筆觸從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樹”,再集中到獨在異鄉、“歸思方悠哉”的“楚客”,由遠而近,步步換景。
“朝來”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風至”,又承接次句的“蕭蕭”聲,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發問。它說明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卻又附著它物而隨處存在,現在風動庭樹,木葉蕭蕭,則無形的秋風分明已經近在庭院、來到耳邊了。
詩寫到這裏,寫足了作為詩題的“秋風”,而篇幅已經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詩中之人還沒有露面,景中之情還沒有點出。直到最後壹句才畫龍點睛,說秋風已為“孤客”所“聞”。
這裏,如果聯系作者的另壹首《始聞秋風》詩,其中“五夜颼飗枕前覺,壹年顏狀鏡中來”兩句,倒可以作“聞”的補充說明。當然,作為“孤客”,他不僅會因顏狀改變而為歲月流逝興悲,其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這首詩主要要表達的,其實正是這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但妙在不從正面著筆,始終只就秋風做文章,在篇末雖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寫到他“聞”秋風而止。至於他的旅情歸思是以“最先”兩字來暗示的。
如李锳在《詩法易簡錄》中所說,“為孤客傳神”的正在這兩個字,使“無限情懷,溢於言表”。照說,秋風吹到庭樹,每個人都可以同時聽到,不應當有先後之分。
為什麽惟獨孤客“最先”聽到呢?可以想見,他對時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為什麽如此敏感呢?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說:“孤客之心,未搖落而先秋,所以聞之最早。”
這就是對“最先聞”的解釋。鐘惺在《唐詩歸》中還指出:“不曰‘不堪聞’,而曰‘最先聞’,語意便深厚。”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也說:“若說‘不堪聞’,便淺。”這些評語都稱贊這壹結句曲折見意,含蓄不盡,為讀者留有可尋味的深度。
不過,前面說過,詩無定法,這壹結句固然以曲說而妙,但也有直說而妙的。蘇颋有首《汾上驚秋》詩:“北風吹白雲,萬裏渡河汾。
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這裏,從全詩看來,卻必須說“不可聞”,才與它的蒼涼慷慨的意境、高亢勁健的風格相融浹。
兩個結句,內容相似,壹用曲筆,壹用直筆,卻各盡其妙。對照之下,可悟詩法。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壹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老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個天宇人世. 暑氣已退,天地清凈,秋色澄明,萬物清麗. 滿天繁星隱藏了光彩,讓給月色,金風水露反射出耀人光芒 經常變換的是人間,而月亮依然是恒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