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閱讀《父母的模式》分享。

閱讀《父母的模式》分享。

“身體發膚,受父母之托,不敢損傷,孝順之始。站在道上,在後世揚名立萬,以示父母,孝之端也。”“小靜”說。歷史上很長壹段時間,人們都認為父母既然給了孩子生命,那麽以不孝為名打罵懲罰甚至剝奪孩子的生命都是合理的。

與此同時,中國的父母對他們的孩子有幾乎無限的責任,從金錢到情感:省吃儉用供孩子讀書,幫他們找工作,約會,買房,在他們成年後照顧他們的孫子孫女...與這樣“無限”的付出相對應的,往往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令人望而生畏。在學業上比鄰家孩子優秀,為父母“爭氣”;選擇工作時,要完成父母未完成的夢想,出人頭地...這並不是說父母貪婪,要求子女給予多少回報,而是基於“我為妳犧牲了這麽多,妳就應該聽我的,壹切都是為了妳好”的邏輯。

基於這個邏輯,孩子會去父母為他選擇的學校;下課後,他去參加父母給他選的班;沒有他的允許,父母可以查看他的日記和電腦;應該聽從父母的建議,選擇壹個有前途的專業;有些母親甚至認為,即使兒子結婚了,也應該聽母親的話,而不是聽兒媳婦的話。

很多矛盾和不幸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以愛的名義照顧壹切,孩子失去了成長的內在動力和負責任的能力;以愛的名義剝奪孩子的空間,讓孩子在父母的關註中喘不過氣來,最後傷害了親子關系。

父母的責任不是讓孩子長得好看,而是幫助孩子提升自己,學會選擇,學會對自己的決定和行為負責,甚至給孩子犯錯的權利。做壹個明智的父母,父母要明白,自己說的其實用處不大,怎麽做才是關鍵——父母的模式。

如果家長壹邊打麻將壹邊罵孩子“學習不好”;如果家長炫耀花錢“搞定”老師,要求孩子“做老實人”;如果父母天天吐槽,抱怨別人,會讓孩子“積極樂觀”;如果父母斤斤計較,卻希望孩子“大度寬容”...那真是池塘裏的魚。

父母的模式決定了孩子的模式。希望更多的家長受到這本書的啟發,“以大的視角育人,而不是以小的視角育人”,給自己壹份確定,給孩子壹片天空。

開闊視野的育兒之道:4種智慧和4種行動

父母的模式是:眼光高(我們需要父母去爬山,然後把肩膀給孩子,讓孩子看得更遠);心胸寬廣(寬容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有壹個厚重的理想(給孩子壹個遠大的誌向)。

育兒第壹大智慧,就是學會讀懂孩子,讀懂自己。

孩子長大後的各個年齡段都有那個年齡特有的精神觸角。他們完全可以依靠最自然的感覺來判斷好惡,選擇適合自己的。如果說人和事物之間有聯系,那麽孩子的“聯系”並沒有失去,所以他們對環境的敏感程度遠遠超過我們成年人。我們的父母應該根據孩子天生的靈性來為孩子做出選擇,這才是最好的選擇。父母只需要站在壹旁,觀察孩子的喜好,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相”,保護這個“真相”。

但在生活中,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卻了解自己的父母。我們的內心充滿了焦慮和不安。我們只是從生活中繼承了“父母”這個與生俱來的權利。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絕對是白布。就像新生的嬰兒,他們不認識我們,我們也不認識他們。

所以,要了解孩子,首先要承認自己不了解孩子,認識到第壹個帶領我們學會為人父母的人是我們的孩子。也就是說,我們和孩子的人生起點是壹樣的。孩子開始學著做大人,我們開始學著做父母。

孩子人生的起點,不在於上什麽早教班,不在於早做什麽胎教,而只是落在父母身上,藏在每壹個出身家庭的氛圍裏,藏在父母對孩子的態度裏。

讓孩子自己選擇,為自己的堅持保駕護航。

當然不是讓孩子做出不正確的選擇。仔細想想,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的矛盾大多來自於不同的選擇。

所以,育兒的第二個智慧,就是要學會如何面對孩子的選擇,如何巧妙地利用過程,把我們的願望變成孩子心中的堅持。

為了幫助孩子做好選擇,我們可以從成為父母的第壹天開始思考和實踐以下三課:設計自己的形象——我想成為什麽樣的父母;告訴自己——參與孩子的選擇過程比告訴他妳的決定更有效;巧妙地利用孩子自身的力量——讓他不要放棄自己的選擇。

在這個新時代,父母以各種形式出現。父母的“主流”類型如下。

控制型父母:這是中國最典型、最常見的父母。被遙控,聽父母話的孩子是好孩子,選擇父母認為對的決定就是孝順。孩子們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之下。

放任型父母:基本上是無助的父母,不想太在意孩子,因為孩子還是孩子,還沒長大。

有計劃的父母:他們的“心機”太早,太重。他們從寶寶壹出生就開始設計“造寶寶工程”,然後會夜以繼日地跟著這張工程圖壹步步實現孩子的成長之旅,圖上的地標基本都是名校所在地。

混合型父母:沒有明確的育兒概念,想出來的都是壹個。

攀比型父母:就像炫耀包包、跑車和生活中的人脈壹樣,這些父母基本上把孩子當成了另壹種跟風的奢侈品。

聰明的父母:見多識廣,早早離開“養寶寶”的階段,進入“教”孩子自己學習的階段。

我們在孩子面前到底會是什麽樣子?這個問題很嚴重,也很難。但是如果我們能從這壹刻開始,時不時的靜靜的問自己,然後時不時的審視自己,那麽父母對我們的要求就會改變。我們應該“思考”讓自己變得更好。

讓孩子參與選擇比告訴他如何決定更重要。

選擇托兒所、幼兒園的要點:就近者優先;其次,考慮環境的安全性和清潔度;別忘了看看廁所裏的臉盆是不是專門給孩子用的;了解食譜,判斷是否有統壹的營養標準;註意:公園內是否有戶外活動場地很重要。意大利幼兒教師的資格。

小學選擇要點:把就近入學作為重要決策因素;現實地考慮自己家庭的經濟狀況;仔細考慮孩子的興趣;判斷學校是否符合孩子上學的長遠目標。多帶孩子去看,讓孩子做精神上的選擇。

育兒第三大智慧:給孩子時間,相信孩子內心的成長力量,也就是相信孩子有能力通過自己的力量改正錯誤,讓自己變得更好。

“讓孩子在錯誤中停留壹段時間”,就像感冒了不要急著吃抗生素,讓自己的抗體發揮作用。這是試錯法。不讓孩子試錯,就像從來不讓孩子生病,但壹旦生病,就沒有治愈的方法。試錯的另壹個好處是孩子的思維變得獨立。他不僅要做自己成績的主人,還要為自己的錯誤負責。從而自我修正,完善,最終變得更強更好。作為父母,我們能給予的是我們的時間,耐心和理解。

當然,“試錯”是壹把雙刃劍。我們在使用的時候,壹定要設定壹個度,這個度在父母心裏已經很自然的生長了。這個度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同理心;安全理念;常識。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父母對孩子的信任:傻壹點,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生活中,只要孩子開始做壹些新的事情,我們可以讓他們先自己制定壹個計劃,而不是馬上告訴他們該做什麽;裝傻——“傻乎乎”地問孩子壹些有趣的問題,告訴我們自己不太懂,讓他們給我們“上課”;慢下來——比孩子慢壹拍,給孩子更多的獨立空間;假裝沒看見——不要急於糾正或說教。

父母對孩子的信任決定了孩子的能力。

讓孩子獨立,不做“直升機媽媽”。孩子成長需要獨立和自由。過度的保護會讓孩子失去自主學習的能力,自我獨立只能通過實踐來學習。

作為家長,我們更應該關註:語文學習,通過語文學習來完成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對世界有強烈的探索感和參與感;人文、藝術、音樂、體育的影響。

給孩子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本質是創造差異,而不是相同;追求個性突破,而不是隨波逐流;主張服務社會,改變世界,而不是個人利益最大化。

“好學生”面對困難堅韌不拔;面對未來要有雄心壯誌;面對未知,永遠保持好奇;獨特的世界觀;勇於接受改變;繼續想。

如果妳想讓妳的孩子自立,那就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軟”力量。“軟實力”是壹種讓妳“獨壹無二”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於孩子對某樣東西的自發追求;孩子們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來自父母和身邊榜樣的力量。

作為家長,我們更應該關註孩子早期學習階段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而不是關註分數,因為關註分數只是關註壹個無法改變的結果,關註興趣就是關註源頭,關註習慣就是關註過程,關註能力就是關註反復錘煉。只要習慣培養好了,能力就會增強;能力增強了,分數必然上去。

所以,我們不應該是孩子的審判者,而應該是孩子的親密夥伴。我們要明白,壹個冰冷的分數並不能衡量孩子的“軟實力”和“硬實力”,也不適合評價10歲之前的孩子未來的無限潛力。為了孩子的未來,我們可以選擇有溫度的多元化學習評價體系,而不是冷冰冰的單壹分數評價體系。父母這樣做是想告訴孩子:妳做得很好,但是學習真的不容易。讓我們壹起努力做得更好!

如果說前半生我們走在孩子前面引導他們,那麽後半生我們的終極目標就是走在孩子後面,讓他們引導我們,為我們保駕護航。

我們要明白,給孩子精神力量的不是玩具,不是遊戲,不是東西。我們和孩子之間的緣分才是最值得感恩的。我們要學會從最自然的事物中贊美!

母親的心開始變軟,孩子的心也會變軟;母親的眼睛開始漂亮,孩子的眼睛也會漂亮;只有媽媽說話甜,孩子才能說話甜。媽媽會感激,孩子也會感激。

當我們能換個角度看待孩子的問題時,迎接挑戰就是改變孩子的機會。

有了榜樣,孩子會自己變得優秀。鼓勵孩子參加身邊任何可以幫助他人的活動。當壹個孩子被別人需要的時候,他的價值最能體現出來。

犯錯是孩子學習“自我覺醒”的好機會。孩子只有學會“自我覺醒”,內心才有改變的動力。

孩子的成長不僅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愛,更需要家庭之外的人和事來推動、影響和孵化。

孩子堅持自己的興趣比找到興趣更難。能堅持下來的興趣,都是因為孩子愛。我們需要保護的恰恰是這份愛。從愛出發,護送孩子把興趣變成特長。

生活中的很多小事都可能成為孩子壹生的轉折點,所以孩子經歷的角色越多,他的情感就會越豐富,閱歷也會越厚。最後,所有這些東西會混合發酵,制成完全意想不到的酒。

我們要相信,孩子需要慢慢養,因為生命無法加速;我們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軌跡,所以我們所有的努力和付出只能成為環境而不是內因;我們應該相信自己所有的長處,所以只能順應,不能強求。

孩子親眼所見,親身經歷的,會比我們灌輸的更直接,更容易接受。

育兒教育沒有抓得緊,也沒有放開來有效果,更沒有用知識完成孩子的教育任務。

人們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接觸的東西,對他們的成長和成年有著永久的、不可磨滅的影響和作用。

根據孩子的成長過程,為孩子設計日常休閑活動和內容;圍繞孩子穩定的興趣和特長,和孩子壹起規劃壹個長期的課余和周末興趣項目;帶領孩子走出家庭,走出自我,勇敢探索未知,接觸不同文化中的人、事、物,參加各種社會活動。

還要註重孩子情商的培養,提高孩子的情商。科學研究證明,決定壹個人成功的因素主要來自情商。情商(EQ)管理著壹個人兩個極其重要的能力:自我情緒控制能力和與他人的社會交往能力。

0 ~ 2歲: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2 ~ 3歲:加強和固定自己對孩子的好心情。

3 ~ 4歲:給孩子感受情緒的機會。

4 ~ 6歲:讓孩子被友誼的喜悅所感動。

關於分享:尊重孩子的財產權,不要強迫孩子分享,否則孩子會覺得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東西。即使他們在壓力下壹度變得“慷慨”,下壹次他們可能會感到不那麽安全,表現得比以前更吝嗇。不要斥責孩子“自私”;開始分享孩子不太在意的玩具;見“壞”而終;為公平保駕護航;實踐勝於言傳。

暑假是用來充實生活的,不是用來填滿日子的。世界上的孩子不應該只有父母、家庭、學業和學校,更不用說自己。讓孩子對世界有使命感,從而開闊眼界。

要抵制功利心,多點耐心,打破求穩心態。

孩子需要的是壹個輕松滿足的媽媽,壹個有時間和朋友聚會的媽媽,壹個有心情獨自旅行的媽媽,壹個不把孩子和老公當成生活全部重心的媽媽,壹個懂得合理分配家務的媽媽。

不要做苦媽媽,做酷媽媽,讓孩子崇拜;保持和孩子壹樣的興趣愛好;讓自己保持壹顆童心;做壹個欣賞孩子的母親;給孩子自由的空間;給孩子信心。

父母的大智慧在於幫助孩子解決吃喝拉撒的問題,也可以成為孩子壹生的朋友和人生道路上的謀士。

只有我們改變了,孩子才會改變;只有先變得有智慧,更好地理解和了解孩子,才能成為合格的父母,才能成為在付出生命後,還能發出理性光芒的父母。

只有母親活出了格局,孩子才有榜樣,才有願景,才有信念,才有內在的力量去爭取和把握自己的人生,去參與和改變未來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