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阿倫特在哲學世界中壹直是無法被歸類的獨特存在,她擁有著包容萬象的豐富,壹直代表著對壹切格式化和標簽化分類的抵抗。《漢娜·阿倫特:愛、思考和行動》這本文學與學術評傳便是她精神成長的內在邏輯與完整過程。從她的生平簡介,到博士論文的解讀,從《極權主義的起源》論文著作創作背景、思想主要內容與概念詮釋,再到君特·高斯的訪談與《人的境況》等,幾乎涵蓋了這位女性政治家壹生所有的思想軌跡。我不曾讀過阿倫特書寫的書籍,只是對她的思想有所了解,特別是平庸之惡的闡述,引起了我的興趣。聽聞她的著作抽象而生澀,所以我便選擇《漢娜·阿倫特》這本書作為了解她的開始。
通過閱讀了解這位智性與優雅的燃燈者,能夠自省,是過去與未來的對話,個體性的自我與廣闊人文世界之間的積極互動。這本書涵蓋了阿倫特政治思想與政治人生的主要脈絡,政治思考話題多樣。她與最嚴肅問題的搏鬥,不懼怕在爭議問題上表達自己強硬觀點的勇敢時常讓我感動。她堅強、積極與樂觀,相信人是向著開端而生的。
"在她看來,若人類完全退隱回內心的城堡過壹種私人化的生活,或者為了追求壹種世俗的幸福(欲望的滿足、名利的追求等)而放棄人之為人應該堅守的道德勇氣和自由心性,甚至為了顧惜生命的生物學壽命和價值而蜷縮在壹個安全舒適的同溫層,則喪失了其生命最基本的尊嚴。”
阿倫特父親早逝,少女時代就嶄露頭角。因為她帶頭抵制壹位老師被學校開除,慶幸的是母親馬爾塔永遠站在她這壹邊。即便是老師的言論,只要不認同就可以表示反對。母親的教育對阿倫特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柏林大學旁聽,明確了自己的興趣,提前壹年通過了中學畢業會考,在馬堡大學主修神學,後也學習了現象學與存在主義。18歲陷入與海德格爾的婚外師生戀,很快結束了這段關系。1949年阿倫特又與她的老師恢復交往,並得到了海德格爾妻子的諒解。我們很難去評判這段感情,如若我肆意地說點什麽,也不見得有多尊重他人。雖然阿倫特介入他人的家庭,可她卻壹生忠於這份愛。她無私、寬容、善良,了解人性,通曉人的黑暗面,壹旦做出自己的選擇就從未後悔。盡管遭受了傷害與背叛,卻接受了愛人的偉大和卑賤、驕傲與軟弱。她說,愛,就是讓對方如其所是的存在。令人動容。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是戀愛腦,可選擇是否相信的權利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上。她是單純癡情的,也是勇敢的,知道前方是深淵也願壹跳的愛,雖然我不提倡,卻也覺得悲憫。雖然是見不得光的情,我卻感受到了壹絲胸中坦蕩,但我絕不歌頌贊揚,或許只是同情。
在美國安家以後,阿倫特往來無白丁的朋友圈子令人艷羨。她還與很多朋友有著純潔的情誼,保持著長期書信交往,無話不談。阿倫特不憚於在公***場合發表自己特立獨行的意見。從自身經歷出發感受黑人小姑娘的情緒,反思小石城事件。她是理性的反思者,以女性悲憫寬厚、博大睿智的情懷體驗他人的感受,以同情理解的視角切入納粹的政治邏輯。法律不能審判歷史,只能以謀殺的罪名審判這個人。站在罪犯角度思考問題,阿道夫只是為了執行法律。他並不愚蠢,他只不過不思考罷了。不在戰爭中服從命令只能死。阿道夫作為納粹官員,他只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至於把猶太人運到哪裏與他無關。如果當時運輸的是他的父親,他也會這麽做。設身處地地想壹想,每個人都可能執行命令,這與良知、責任無關,這才是可怕之處。審判出於政治目的而非歷史真相。思考是孤獨的行為。我能感受到阿倫特的強硬,她卷入是非之中的超然態度。對於阿道夫,最有資格捶胸頓足的是阿倫特,她曾被關入集中營,是受害者。但她擁有獨立精神與自由思想,強大到能夠力排眾議。試著理解並不等於原諒。只有極端才會構成邪惡。我不禁思考,是集體制造輿論告訴妳怎麽做,還是自己思考的結果。誤解不可避免,忠於自己要付出代價。
她說,真理越辯越明,無論言論對錯都應該有發聲權利。她說,要想別人愛自己,首先自己要愛自己。在古典希臘哲學中,真正的愛是自愛。她說,Amor mundi,愛具體的人。她說,當壹個人不可誘惑,不可冒犯和不可動搖的時候,他身上就具備了某些迷人的東西。她說,任何形式的過度簡化,只能助長對真正的處境問題的模糊。她說……我們無法不被阿倫特身上的魅力所吸引,她的確璀璨耀眼,光芒萬丈。
感謝閱讀,祝您今天也要開心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