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慧是毛澤東同誌的愛人。1901出生於長沙,1918隨父親楊昌濟赴京,1920回湘參加反帝反封建鬥爭,同年冬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0年冬與毛澤東同誌在長沙結婚。從1923到1927,他和毛澤東同誌壹起在上海、韶山、廣州、武漢從事革命活動。她是中國* * *生產黨最早的女黨員之壹。1927年9月底,毛澤東同誌離開湖南楊開慧指揮秋收起義,從此結為夫妻!她在家鄉板倉從事地下工作。1930,10年6月,她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受盡折磨,堅貞不屈。同年6月165438+10月在長沙瀏陽門外英勇犧牲,年僅29歲。
有壹天,我在中央電視臺看到壹個關於楊開慧給毛澤東同誌的信的節目。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這些信件從未寄出。在修繕她的故居時,在臥室的內墻發現了用蠟紙包裹的12頁的書信手稿。這些話是她告別毛主席後的日子裏寫的,然後用蠟紙包起來藏在老房子裏。
非常遺憾的是,毛主席壹生都未能看到這些信件。我從未見過那種充滿文字和鮮血的愛和思念。我從來沒有聽到過妻子每晚的呼喚,也從來沒有感覺到妻子愛他勝過愛自己的生命!這樣的感情必須用高尚來定義,用哭泣來描繪,用真誠的心來謳歌。
這封信的內容如下:
這些塵封已久的楊開慧烈士手稿,是她生命最後三年留給丈夫的沈甸甸的親情!留給後人的非常珍貴的話。他們就像黑暗的墻縫裏的愛的火焰,無休止地無私地燃燒了半個多世紀。
多麽深沈的愛,從婚前的甜蜜到婚後的同生共死,再到離別後深深的思念,但這種思念不僅僅是思念,更多的是因為關心和擔心。這些悲切斷腸的話語飽含深情,句句如泣。愛的深處感人淚下,悲傷也夾雜著肝腸寸斷!毛主席如果看了夫人的信會有什麽感受?
毛澤東同誌和他的妻子楊開慧的故事是從相識開始的。
楊開慧是毛澤東教師楊昌濟的女兒。正因為如此,他們很早以前就認識了。
1965438+2003年春天,毛澤東20歲的時候,楊開慧隨父親搬到了長沙,她認識了經常回家咨詢的毛澤東。
楊的父親常吉留學日本、英國,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先後在湖南師範大學、第壹師範大學、北京大學任教。
從1913到1918,楊昌濟在第壹師範大學教書的時候,毛澤東正好來第壹師範大學讀書。
楊昌濟慧眼識珠,發現這個性格文靜的中青年湖南人,是個優秀的學生,是未來的棟梁之才。
在1915年4月5日的日記中,他對毛澤東的“優秀資歷”做出了評價。
當時,毛澤東、蔡和森、陳昌等進步學生經常去老師家學習,討論各種問題。
這裏成了這群好學有思想的學生相聚的大本營。他們經常聊讀書之道,聊天下大事,探討救國救民的道理,往往壹聊就是壹整天。
這裏開啟了毛澤東與楊昌濟的師生戀,以及後來楊開慧的夫妻戀。
毛澤東的洞察力深深打動了年輕的楊開慧的心,當時她只有十二三歲。毛澤東欽佩這個冬天每天堅持“冷水浴”和體操鍛煉意誌和體質的女孩。她還經常參加他們的學習和討論,並把她的學習筆記和日記寄給毛澤東。
1965438+2008年夏天,成為北大教授的楊昌濟向北大圖書館館長李大釗推薦,讓毛澤東做圖書管理員,月薪8元。楊開慧長大了,也在北京。經歷了五四的洗禮,她開始相信* * *資本主義。她在家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開展革命運動,這讓毛澤東很高興。他們都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愛的火焰在他們心中蔓延。不知何故,嶽老的紅線壹直在拉。
楊開慧心裏愛的不正是野心勃勃的毛澤東嗎?女學生的矜持讓愛情只在心裏燃燒。楊開慧親筆寫道:“第壹眼看到妳,妳的風度,妳對國家和人民的關心,妳的救國之誌,讓我深深感到妳是壹個不平凡的人,讓我著迷。我喜歡聽妳說話,但是過了幾天就心煩意亂,坐立不安。
他們對彼此的愛因為內向的驕傲而帶來了小波折。
楊開慧手稿記載:“我們倆都有驕傲的脾氣,那時候我怕他看出我的心(愛他的心)。他錯誤地認為我不愛他。但他高傲的脾氣讓他對我有所隱瞞,沒有任何表現……”
我們在壹起的時間越長,楊開慧的愛就越強烈。她在稿件中承認:“沒想到,我這麽幸運!我有愛人了,我很愛他。自從我聽說了很多關於他的事,看到了很多文章和日記,我就愛上了他。但是我沒有希望嫁給他。”
關於愛情,倔強、清純、孤傲的楊開慧當時對愛情的認識是:“因為我不要別人被動的愛,雖然我愛他,但我絕不會說我相信愛情的權威在自然手中,也絕不會貿然索取。我也知道所有的愛都像我壹樣被埋沒了,不是嗎?但是,我的性格不怎麽樣。我早就決定單身了。”
愛壹個人是無法掩飾的,她的行為總是想著毛澤東。為了聚集革命青年,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竭力經營文化書店。然而,當他因資金問題難過時,楊開慧回家動員母親拿出資金支持創辦文化書店。
隨著文化書店的建立,楊開慧積極組織女校學生開展婦女解放運動。她不屈不撓的精神使毛澤東越來越愛她。最後,毛澤東壹次又壹次寫信告白,壹切都水到渠成了。兩個人的愛不言而喻。壹對彼此相愛,誌趣相投的人,終於敞開了心扉。
二十年後,毛澤東仍然清楚地記得這種感覺。他對他的美國朋友斯諾說,“我在這裏又遇見了楊開慧,並愛上了她”。
楊開慧用自己的筆跡對這段愛情進行了生動、莊重、神聖、甜蜜的描述:“直到他給我寄來很多表達愛意的信,我還是不敢相信自己是多麽幸運!”!不是朋友,是知道他情況的朋友,告訴我他的情況——他對我很煩。我相信我的單身生活會很成功。.....自從我完全理解了他對我的真正意義,我有了新的覺悟。我感覺除了我媽,我就是為他而生的。"
1920年冬,楊開慧與毛澤東結合。她不坐轎子,不要嫁妝,不需要媒人之言。她自由組合毛澤東,以示“不做俗人”
1921年,楊開慧跟隨毛澤東在長沙、廣州、上海、武漢等地從事革命活動,楊開慧任湘區機要、交通聯絡員。
1922年,毛澤東創辦湖南青年圖書館,楊開慧任館長,向工人和進步青年知識分子提供馬列主義書刊,廣泛傳播馬列主義。當時反動軍閥極力查禁進步書刊,壹些馬列主義的書刊已經不能在文化書店公開出售。
這壹時期,毛澤東集中力量發展工人運動,湖南工人運動風起雲湧。楊開慧承擔了政府的大量日常工作,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心和照顧著毛澤東。她就是這樣濃縮了楊開慧的兩種品質:女性的溫柔和革命的堅強意誌。在那場嚴酷的鬥爭中,她脫下了丈夫的盔甲,得到了壹個安靜、溫暖、輕松的環境。
1922年6月,長子毛出生,1923年6月,次子毛岸青出生。
1925年2月,楊開慧帶著兩歲的安迎和壹歲的安晴陪同毛澤東回到韶山。這是她第壹次來到毛澤東的家鄉,她對那裏的山川、河流和茅舍感到非常親切。按照當地的風俗,她和毛澤東壹起深入貧農家中調查談話,了解他們的疾苦,啟發他們的階級覺悟,鼓勵他們同地主豪紳作鬥爭。
楊開慧積極協助毛澤東創辦農民夜校。在很短的時間內,韶山地區建立了二十所農民夜校。例如,石矛祠堂曾經被改造成壹所農民夜校,她在那裏當老師。她蓄短發,身穿青衣短外套、灰色長褲、白色襪子及布鞋。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農民宣傳革命思想,教授他們文化和科學知識。
她用了壹句“農民吃虧,農民吃虧,把糧食給了地主。”“年年忙,月月忙,田野亮”的歌謠向農民指出,多年來過著悲慘生活的絕不是窮人,而是地主階級剝削和壓迫的結果。
她從“洋油”和“洋火”談起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態度和藹,她尊嚴而慷慨地對村民們說:“在我們學校,我們不要每個人都讀三字經和千字文,而是要讓每個人都學到有用的東西,學到寫字和數數的本領。讓大家知道為什麽我們農民老是餓肚子,讓大家知道這個世界現在是什麽樣子,將來是什麽樣子……”
然後,她在黑板上寫了兩個大字:“手”和“腳”。她說:每個人都有兩只手和兩只腳。我們的手做事,我們的腳走路,我們用腳工作。如果妳用腳來打水和打飯,有時候妳的肩膀上還是有很重的負擔。但有的人不幹活,腳不走,出門前還得有人扶著,還要轎子擡著。手和腳是壹樣的。為什麽會不壹樣?開慧講的這些通俗生動的內容深深吸引了村民。
1925年秋,毛澤東赴廣州,楊開慧於同年冬離開韶山赴廣州,協助毛澤東收集、整理材料、編撰文稿、擔任聯絡員。她除了積極開展革命工作,還要兼顧家務和撫養兩個孩子,生活十分艱難。
1926年7月開始北伐,7月攻克長沙,10年6月占領武漢。為發展全國農民運動,配合北伐戰爭,毛澤東於5438年6月+10月離開廣州前往武漢,並於65438年2月+7月從漢口返回長沙,應邀出席並領導湖南第壹次農民代表大會和工人代表大會。楊開慧先回長沙,住在王璐花園,幫助毛澤東在全省開展農民運動。
大會結束後,毛澤東於10月4日至2月5日(1927+65438)深入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等縣,對農民運動進行了為期32天的視察。凱輝精心挑選和整理了大量的調查數據。
毛安龍出生於1927年2月。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爆發。炮火打響後,起義部隊壹度戰無不勝。然而,初戰勝利的喜悅還沒從戰士們的臉上消失,起義部隊就遭到了敵人的反擊。
1927年9月底,毛澤東告別妻兒,離開長沙前往安源部署秋收起義。楊開慧帶著三個孩子和保姆陳宇瑩回板倉做黨的地方工作。由於險惡的政治環境和關山與關山的距離,夫妻倆從此斷了聯系。
和丈夫分開的那壹天,楊開慧在思念的煎熬和微弱的希望中掙紮,度過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就是在那種日思夜想的生活中,我寫下了文章開頭看到的那些飽含深情,從未寄出的文字。
這些文字讓我們能夠走進楊開慧烈士的內心世界,去追尋壹個革命者、壹個* * *黨員、壹個妻子、壹個母親的心路歷程,去感受她的忠誠、她的堅強、她的無私、她的偉大,也去見證她與毛澤東之間超越生死的愛情,見證壹個* * *黨員對國家和民族最深沈的愛。
夫妻告別,再也不見。離別之年,在之前的七年裏,大多數時候,夫妻攜手並進,並肩戰鬥。這壹次,毛澤東離開後,沒有任何消息。就連大哥毛澤民、弟弟毛澤覃、妹妹毛澤建都像是化為空氣,像毛澤東壹樣消失了。
山遠,杳無音信。楊開慧只能從國民黨的報紙上看到消息說,他曾多次“鎮壓”朱茂,但總是失敗。他既受鼓舞又擔心。當時形勢極其險惡。除了思念毛澤東,楊開慧還不得不將幾封無法投遞給毛澤東的信件藏在自己的故居裏。
終於,在1928+00年6月,也就是他們分開壹年後,楊開慧收到了毛澤東的來信。那是毛澤東到井岡山後用密碼寫給楊開慧的信:“我在這裏做生意,賺錢,生意興隆……”
毛澤東的信被送到了長沙壹個叫羅家鋪的地下交通站。楊開慧收到毛澤東的信時,已經是半年前了。收到信的楊開慧欣喜若狂,百感交集,想回信,但密電被敵人切斷,成了他們唯壹的通信。這封信之後,楊開慧再也沒有收到毛澤東的任何來信。
楊開慧曾多次要求通過地下組織去蘇區找毛澤東,但長沙黨組織見她拖著三個孩子,反動派又重兵封鎖井岡山,無法批準她的請求。
之後的日子裏,夫妻二人生死與共,彼此思念,卻難以聯系。此時,安迎7歲,安晴6歲,最小的安龍只有2歲。楊開慧無法想象,三個這麽小的孩子,在沒有父親的情況下,隨時失去母親,會有多孤獨。
這時,楊開慧的表哥楊開明去井岡山任職,楊開慧讓他帶兩壇豆豉辣椒和兩雙手工制作的布鞋。密密麻麻的針腳,是楊開慧寫在鞋上的壹行行相思。
毛澤東在井岡山,為什麽不想念他的妻子?他派人到長沙刺探,卻得到楊開慧已被敵人殺死的假消息。實際上,當地民眾為了更好地保護楊開慧,散布“楊開慧已死”的消息來迷惑敵人。
10月,毛澤東得到楊開慧還活著的消息,立即給遠在上海的政治局常委李寫信,詢問楊開慧的郵寄地址。然而,很容易聯系到敵人嚴密監視的地區,但他們仍然沒有取得聯系。
1930年,紅軍兩次進攻長沙。湖南軍閥何建賞賜楊開慧。楊開慧在群眾的掩護下,幾次躲過敵人的追擊,但在同年6月24日淩晨10,楊開慧潛回板倉探望母親和孩子時,被軍閥特務發現後被捕。
1930,165438+10月,14,瀏陽門外,識字嶺中,秋風蕭瑟。年僅29歲的楊開慧英勇淡定地死去了。
她為他生了三個孩子,卻從未拖累過他。似乎她就是為奉獻而生的。她在家庭中是賢妻良母,在革命活動中是忠誠勇敢的戰士。直到犧牲前,她從未有過壹點動搖,壹點委屈,就這樣平靜而從容地走上了刑場...
她臨死前說過這樣壹句話:“我不想死,希望潤之的革命早日成功。”
1930年冬,毛澤東同誌在中央蘇區(江西)奮力開辟革命紅色根據地,在羅霄山脈頑強戰鬥。聽到噩耗後,他極度悲傷,壓抑住內心的悲痛,沈痛地寫道:“開慧之死,萬劫不復。”
直到現在,我才明白,偉人的偉大,不僅僅是偉大的人格,更是高尚而真摯的愛情。他們的愛情被演繹到了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這樣高尚的愛情,今天可能不會再出現了。這是革命夥伴之間的情感升華,是* * *與信仰、愛國的融合,純潔到無以復加,高尚到完美。如果上天可憐她,如果她不出意外的陪他到老,什麽感人的人情還會繼續。
歷史就在那裏,因為愛壹直保留著,不需要太多的抒情,已經讓人落淚。天若有情,則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