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2015年語文浙江高考作文。

2015年語文浙江高考作文。

題目:

古人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則為文急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壹致的。

金代元問好《論詩絕句》卻認為“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藝術家筆下的文雅不能證明其為人的脫俗。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

材料詳細解讀:

1.材料本身的重點詞句及關鍵信息:

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則為文急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壹致的。

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藝術家筆下的文雅不能證明其為人的脫俗——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

這則材料前後兩句話中心意思相反。而每句話,都可分為三層來理解:壹是觀點態度,是言為心聲,文如其人,還是文章中的聲音失真,要判斷壹個人的人品,不能光看他的文章,更要觀察他的為人;二是人與文的具體表現,前壹句表現為人個性的偏急澄淡與為文的急促悠遠,而後壹句第二層具體表現為人與文的趣味問題,即雅俗問題;三是對第壹層觀點態度的具體闡述,即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壹致,或者是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背離。

2.思考材料可以寫作的角度與立意:

a.側重於談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即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壹致的,文章的風格即昭示著作者的人品與人格。當然,海風陸老師提醒大家,文章最好不要只論述這壹點,而對材料中後壹句話的意思避而不談,否則就很難體現出壹個高中生該有的思辨性。

b.側重於談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背離,即文章中的聲音失真,要判斷壹個人的人品,不能光看他的文章,更要觀察他的為人。跟上述角度與立意壹樣,文章最好不要只論述這壹點,而對材料中前壹句話的意思避而不談。

c.綜合前面兩者,談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的是壹致的,有的是相背離的。因此,判斷壹個人的人品,既要研究他的作品,更要看重他的為人,即壹個人的言行舉止,不要被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浪漫或高尚所蒙蔽。

d.綜合前面兩者,談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在壹個人身上,有時是壹致的,有時是相背離的。因此,更多地應該知人論世,看作者作品中所發表的言論是在何種情境下出於何種目的才發表的。

e.超越材料中所給出的“人品與文品”的關系來談,開掘兩者新的關系。比如,文品,將引起壹個有良知的作家的反思,進而促進他的人品轉向高尚,轉向個性的從容,轉向趣味的高雅。

f.文以載道,道因文而生,文道相依,自古如此,有高的人品,才有高的文本。但是,卻不能將人品與文品等同而論,希望考生們能將此作為最佳立意。

其實要了解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首先我們先了解人品與文品的含義。何為人品,思想素質與道德修養歸結壹點,落實到每個靈魂深處,就叫人品。而文品指文章的品格和風格,即人品理論的變異與總結的不同階段。應該指出的是,“人品”與“文品”,其中的“品”,應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胸襟、趣味等。

可用素材推薦:

1.拜倫:在他的詩歌裏塑造了壹批“拜倫式英雄”,他不僅是壹位偉大的詩人,還是壹個為理想戰鬥壹生的勇士;他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並成為領導人之壹。據說他的個性很容易急躁,但他寫作時,往往是非常安靜沈穩地寫作。

2.“詩三百,壹言以蔽之,日,思無邪”,孔子強調“詩教”,認為詩與樂可以對培養人的道德有巨大作用,而孔子的這壹切都在其弟子和他壹起整理的《論語》中體現,孔子的壹言壹行都被記錄了下來,正是因為孔子自身對“仁”與“禮”的追求,對“詩教”的追求,他的《論語》,他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乃至現在都有很深刻的影響。

3. 文章《人品和文品》有很多很好的。

人品的說法由來已久,有人稱為人格,有人名為品質,我們本地俚語叫“底”,或者叫“料”。壹個人到底有沒有人品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僅憑壹個人的言論就能斷定他(她)人品的好壞嗎?特別是網絡時代的言論有多少可以反映壹個人的人品問題,這是值得商榷的問題。

範文:談文品與人品

人們常說“道德文章”,將道德與文章並稱,強調立人對為文的影響,追求文品與人品的統壹。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曾經說過:“有德者必有言。”將言語與品德聯系起來,認為德行的好壞直接決定著言辭的好壞,言辭被認為道德修養的自然流露。漢代揚雄在《法言》中則更形象地描述道:“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認為從作品的格調高低可以直接判斷出作者的品質的高尚與卑下。南朝劉勰在其集大成的文學理論著作《文心雕龍》中也指出:“世遠莫見其面,文輒見其心”。可以說“文如其人”是中國古代文論中影響深遠的命題之壹,儼然成為壹個格言,壹條定律。

的確,縱觀歷史長河,許多偉大的作家都是文品與人品的高度統壹。正因為性情高古清正,陶潛唱出了壹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遠之歌;正應為憂國憂民心懷天下,杜甫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悲壯的喟嘆;正因為經歷世事滄桑看淡人生起伏,蘇軾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深有禪意的詞句。

然而每個命題的都不是無條件成立的,清代葉燮之論:“功名之士,必不能為泉石淡泊之音;輕浮之子,必不能為敦厚大雅之響”中兩個“必”字,就下得過於片面、輕率了。文如其人的說法也不是在所有人身上都能完美的體現。無論中外,文品較高而人品不佳,甚至十分底下者,亦累見不鮮。西晉潘嶽性情輕浮急躁,趨炎附勢,曲事權臣賈謐。他常同劣跡昭彰的石崇壹起等候賈謐出門後,“望塵而拜”。這樣壹個精於逢迎拍馬,阿諛奉承的人卻留下了恬淡高潔,清新淡雅,為人稱贊的《閑居賦》。對此,金代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中不禁發出這樣的反問:“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閑居賦》,怎信安仁拜路塵。”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說出“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家喻戶曉的至理名言;在其著名的《培根論文集》中,論友誼、講人生、談真善美的絕妙好句俯仰可拾。但他卻是壹個德行有虧的人,身為大法官,卻公然接受賄賂;為了博得女王好感,而出賣對自己有恩的好友。其文品與人品完全分裂,公然背叛了自己主張。

由此可見,文品與人品既可以和諧統,又有可能全然矛盾。“文如其人”,是我們大多數人美好的願景。我們不能因為文人無行就否定文人的寫作成就,甚至視其作品為洪水猛獸;也不能因為其文學成就而將某位無行文人的壹切缺點都掩蓋起來,給他帶上巨大的光環。

錄取啦獨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