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元宵節的起源和習俗

元宵節的起源和習俗

宋代詩人範成大寫了壹首元宵,把人帶入了正月十五的喧囂。正月是農歷的第壹個月。古人把夜晚稱為“曉”,所以他們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節。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元朝的開始。在春回的夜晚,人們慶祝這個節日,慶祝春節的延續。

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宵節”。關於元宵節的起源,壹般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壹種說法與道教有關。?

道教說天、地、水“三官”中,天官生於正月十五,地官生於七月十五,水官生於十月十五,故稱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原節,十月十五為夏媛節。元宵節起源於西漢皇帝祭祀太乙神。《史記·樂書》載:“漢人常於正月初壹祭太乙甘泉,夜不省人事時祭之,至明末。”“太壹”又稱“太壹”,從先秦時期就被視為主宰萬物的神。屈原的《東皇太乙九歌》寫的就是當時祭祀太乙的民俗。與屈原同時代的詩人宋玉也在《高唐宓》中描述楚人祭祀太乙:“有貴人...誰拜鬼神,禮為太乙。”這種習俗傳到了漢代,朝廷在上元節祭祀太乙,全城通宵張燈結彩,形成了元宵節。

?第二種觀點認為元宵節的起源與漢族將領周波和陳平平定諸路有關。?

據記載,西漢皇帝劉嬰死後,其母呂雉篡位,呂氏宗室把持朝政。呂雉死後,周波、陳平等人合力於公元前180年滅了諸呂,立劉恒為帝,即漢文帝。因為朱鷺被鏟平的那壹天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天晚上漢文帝都會出來在宮裏玩,和百姓壹起玩樂慶祝。古時候“正月”又叫“壹月”,“夜”又叫“夜”,所以漢文帝把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後來,當漢武帝制定太初歷法時,元宵節被列為壹個主要節日。

?第三種方式,把元宵節的起源搬到了東漢皇帝劉莊身上。?

劉莊熱愛佛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對佛教感興趣的皇帝。為了敬仰佛教,他下令正月十五“燃燈示佛”,象征佛教的光明。因此,所有的紳士和平民百姓在正月十五晚上都會掛起燈籠。《事紀原》記載吳金在漢西都長安負責宵禁,“小雲召禁夜行”。只有在正月十五晚上,皇帝特許吳金放寬禁令,甚至允許人們在月亮上觀看燈光的前壹天和後壹天。這就是元宵節期間很多地方寫的“吳金沒辦法”的由來。

元宵節的習俗:

?壹、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作為壹種食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到了宋代,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開始流行壹種新奇的食物。這種食物最初被稱為“漂浮的紫苑”,後來被稱為“元宵”,商人也稱它為“元寶”。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花、核桃仁、堅果、棗泥為餡,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既可葷又可素,風味各異。可以煲湯、油炸、清蒸,寓意大團圓。陜西餃子不是包著吃,而是“卷”在糯米粉裏,或煮或炸,熱乎乎的,圓圓的。

?燈籠?

元宵節是最重要的傳統活動之壹,始於西漢,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盛行元宵花燈之風,並從後世流傳至今。

元宵節也叫“燈節”。屆時,官民都會掛起造型各異、做工精致的彩燈,尤其是沿街民居、店鋪懸掛的彩燈更是爭奇鬥艷,吸引了眾多遊客駐足觀看。

?解開燈籠上的謎語?

在燈籠上解謎,也叫打燈謎,是自古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

在農歷正月十五,傳統的民間掛燈籠,放煙花。後來,壹些好事者在紙上寫下謎語,貼在五顏六色的燈籠上,讓人們猜。因為猜燈謎可以啟迪智慧,迎合節日氣氛,所以很多人響應,後來猜燈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或缺的節目。

?舞獅?

舞獅,又稱“太平樂”。壹般由三人完成,壹人充當獅頭,壹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壹人牽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

每逢元宵節或集會慶典,人們都來舞獅娛樂。這種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流行於南北朝時期。它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

?舞龍?

“舞龍”又叫“耍龍燈”、“舞龍”。是中國特有的民間娛樂活動。

龍在現實中並不是真正的動物。它是遠古先民想象並融入中國古代文化體系的神聖物種,代表著吉祥和力量。所以舞龍有祈求新的壹年風調雨順,避免不幸的美好寓意。

完整的舞龍可以追溯到漢代。到了唐宋時期,舞龍已經非常普遍。“舞龍”表演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舞龍時,壹人持“龍珠”,另壹人控制龍身。壹般壹個人控制壹個龍身。無論龍身上有多少個結,每個人的動作都必須協調壹致,才能真正舞出龍的形與意,舞出它優雅的身姿。龍的方向由控制龍頭的人決定,舞龍跟隨龍珠,趣味十足。

過了元宵節,壹年就過完了,所以人們特別珍惜這個節日。元宵節,呆在家裏,有時給妳帶來平安和團圓!祝大家元宵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