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因香先死,蠶因絲早亡。壹劑楊慎魏萍散,兩分鐘杞二陳湯。
詩中提到的魏萍散和二陳湯的方子是什麽?有哪些藥?它們有什麽影響?值得壹個和尚尊敬。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吧。
最早的魏萍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記局處方。它由蒼術、厚樸、陳皮、甘草和大棗組成,具有祛濕運脾、行氣和胃的功效。以下是其主治:脾土不運,濕濁,胸腹脹滿,口淡不渴,無食欲,或惡心嘔吐,大便溏薄,嗜睡,舌紅,苔厚膩。處方中蒼術味苦、辛、溫、燥,最擅長燥濕健脾,故重用為君。厚樸味苦、溫、香,助蒼術除濕運脾,故為臣。陳皮李奇郁結,合厚樸恢復脾胃升降;炙甘草、生姜、大棗能補益脾胃,調和氣機,幫助運化。諸藥搭配,能燥濕,運脾,行氣和胃。壹般可用於治療脾胃病,脾胃濕滯,胸腹脹滿,口淡納差,舌苔厚膩,故古人稱其為“治脾聖藥”。後世調理脾胃的方劑很多,都是由此演變而來,但此方是脾胃病祛濕的基本方。
現代醫生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潰瘍、胃腸神經官能癥等消化系統疾病,均有較好療效。
古人雲:百病不可逃於氣血痰四因。本方祛濕化痰,行氣健脾,健脾消食,理氣生血,可以說對以上四個因素都有壹定的治療和調理作用。既然氣血和諧自然,也是壹種很好的調理方式。
另壹個方子是二陳湯,裏面有:半夏、橘皮、茯苓、甘草、生姜。具有祛濕化痰、理氣和中的功效。主要為濕痰證,癥狀為:咳嗽痰多,白而易咳,惡心嘔吐,胸膈脹滿,四肢沈重,頭暈心悸,舌苔白或膩,脈滑。其方中半夏味辛,性溫燥,長於燥濕化痰,為君藥。橘為臣,既能理氣解郁,又能祛濕化痰。君臣合用有兩層含義:壹是平用,既相輔相成,增強祛濕化痰之力,又體現了治痰先調氣,氣順則除痰的含義;第二,半夏和枳殼都是好長的,但都沒有燥的缺點,所以取名“陳二”。這就是這個祛濕化痰方的基本結構。輔以茯苓,健脾滲濕,有助於化痰,脾為痰之源。鑒於洪菊、茯苓針對氣滯生痰之痰源,為祛痰方中常用的理氣化痰、健脾祛濕之組合。在湯劑中加入生姜,不僅可以控制半夏的毒性,還可以幫助半夏化痰、和胃、止嘔。還可以加少許烏梅斂肺氣,與半夏、橘紅同用,散中兼中,防止燥損正氣,都是佐藥。以甘草為佐,健脾和中,調和諸藥。貫穿本方,結構嚴謹,散收結合壹致,標本兼顧,已產生的痰液通過燥濕理氣清除,痰液來源通過健脾滲濕產生,起到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的作用。其方藥亦可加減,如治濕化痰,加蒼術、厚樸以增加燥濕化痰之功;治熱痰,可加丹星、瓜蔞清熱化痰;治寒痰,可加幹姜、細辛溫補寒痰;治風痰眩暈,可加天麻、僵蠶化痰熄風;治痰,可加萊菔子、麥芽,助消化,化痰;治痰瘀,可加香附、青皮、郁金解郁化痰;治瘰癧可加海藻、海帶、牡蠣,痰核循經,軟化化痰。也在變,有對也有錯。如果服用有這樣效果的二陳湯兩分鐘,是不是胸腹之間的氣順痰消,和諧了呢?
如果把這兩個方子合二為壹,就叫做“陳平散”(“證因脈治”),治療範圍更廣,可以治療脾胃不和、濕痰瘀阻、胸膈脹滿、食欲不振。
當我在詩中提到這兩個藥方的時候,作者可能只是為了平和安神而服用,但這兩個藥方確實可以應對身體上的各種病痛。我只利用健脾和胃,理氣化痰的功效,開脾胃,治百病,以不變應萬變,求病根。也暗示了有時候太復雜的辯證分析和藥物幹預不壹定是針對病機的,亂就更復雜了。而是棄繁從簡,回歸脾胃的本質,可以起到無為而治的作用,讓身體在脾胃的元氣調整協調後恢復自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