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日子在午橋喝酒的回憶,充滿了英雄。月色映在江面上,隨水悄然逝去,在杏花稀疏的樹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20多年的經歷就像壹場夢。雖然我在這裏,但我戰戰兢兢地回頭看。沒事幹,爬閣樓看楚青新雨。古往今來,許多歷史事跡轉瞬即逝,只有把它們編成歌曲的漁民在深夜低聲吟唱。
贊賞:
這首詞通過回憶在洛陽的遊樂,表達了作者對國家滅亡的悲痛和四處漂泊的孤獨。通過對比和活潑的筆調,通過對舊日生活的回憶,表達了我對北宋亡國後的深切感受。寥寥幾筆,勾勒出的自我形象相當飽滿。
回憶上壹部電影裏的往事。“我記得昨天中午在橋上喝酒,坐在裏面的多是郝穎。”首先,我回想起我在橋上設宴的往事。壹起喝酒的大部分都是英雄。從“記憶”二字入手,直接展開過去。“吳橋”是唐代白居易、劉禹錫、裴度吟詩喝酒杯的地方。作者年輕時追求韻味,仰慕先賢。在他的家鄉洛陽,和當時的“郝穎”壹起,他還在吳橋設宴,帶酒來風。"長溝流月沈默了,在杏花的薄陰影裏,吹笛子直到黎明."這三句話的意思是白天和朋友在午橋喝酒,晚上坐在杏樹下吹著悠揚的笛子直到天明,而不知道藍天上的月光隨著流水悄然消失。橋上歡歌笑語,橋很靜,有靜襯。這三句話很美很自然,就像清水壹樣。尤其是“杏花薄影裏,吹笛至天明”這句話,指出了春夜裏,英雄們拉琴吹笛,飄逸的笛聲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樹林為背景,利用明月灑在杏樹枝頭的稀疏花影和花影下演奏的悠揚笛聲,構成了壹幅寧靜、婉約、美妙而又富有空間感的畫面,真實地反映了充滿閑適與優雅的生活場景。
下壹部電影是傷感的。“這20多年來就像壹場夢,雖然這具屍體令人震驚。”作者在政和為官三年(1113)後被貶。尤其是靖康之變,北宋滅亡,他逃往南方,承受著顛沛流離、亡國滅種的痛苦。殘酷的現實與過去的壹切形成鮮明對比,自然會有壹種噩夢般的感覺。這兩句話概括了這壹時期國家和個人的巨變。在這裏,作者用充滿劫後艱辛和血淚的筆觸,滿懷深情地寫下了這首詩,令人深思和遐想。經過國破家亡,屢戰屢敗,那些曾經壹起吟詩喝酒的英雄們,如今已是四面八方,九死壹生。人生體驗感和家國之痛油然而生。然後他寫道:“我去小亭子看新的陽光。古今多少事,漁人唱三更。”“無憂無慮登船”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無所事事地登上小亭子,看著雨後的月色。這個點表示寫這個詞的時間、地點和心情。《新青》與《長溝流月》相互照應,巧妙地將記憶中回憶的事件與當下的情境聯系起來,從中可以再現作者過去與現在不同的精神狀態。“古今發生了多少事?漁唱於三更。”該詞的後兩句話極大地拓展了情感的內涵,使其超越了自身經歷和友誼的範疇,轉而將目光投向歷史和人生進行哲學思考。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今昔大事稍縱即逝,只有把它們編成歌的漁夫,還在深夜低聲歌唱。這是壹聲深深的嘆息,壹聲無力的呻吟,壹次無奈的自我表白。在“古今多少事”這五個字裏,過去遇到的“郝穎”,後來遇到的“堪比震撼”,都被包容了。問題問了,沒人回答。而不是回答,只有“半夜漁歌”這種令人警醒的悲情場景這種看破世事、回避現實的消極態度,從側面表現了詩人對現實的極度不滿,是亂世哀痛過去、痛定思痛當下的主題。賦予漁民以國家興亡、生活貧困的偉大情懷,是從《楚辭·漁父》開始在文學中逐漸形成的傳統形象。有詩,如王維《答張副知府》詩:“妳問我吉兇?聽,湖上有個漁夫在唱歌!”。直到清代,孔寫明朝亡國之痛的《桃花扇》,也是以於喬的晚唱作為全劇的結尾回味。在詞的最後,這個意象被用來表達壹個人內心的孤獨和悲傷,同時由於敘事抒情被場景語言所取代,可以收到遠離神靈的藝術效果。
這話直截了當,表情真的很感人。通過上下片的今昔對比,對家國、對人生的驚嘆與折服,魅力深遠而持久。
原文:
記得昨天中午在橋上喝酒,坐在裏面的大多是郝穎。長溝流月沈默了。在杏花的薄影裏,我吹笛子吹到天明。
這二十多年來就像壹場夢,雖然我很震驚。去小亭子看新的陽光。古今多少事,漁翁唱第三更。
註意事項:
1.臨江仙:詞牌名,又名《鴛鴦夢》、《雁歸》、《深院》。雙音,前五句,三級韻,三十字;下壹篇也壹樣,* * * 60字。
2.吳橋:在洛陽的南部。
3.坐:壹起喝酒的人。
4.郝穎:傑出的人物。這兩句說的是:我曾經在吳橋橋頭設宴,壹起喝酒的都是英雄。
5.長溝流月:月光隨著流水悄然消失。
6.薄陰影:稀疏的陰影。這兩句話說,在杏花稀影裏吹短笛,壹直樂到天明。
7.20多年:20多年的經歷(包括北宋大亂)。
8.觸目驚心:壹直害怕。
9.新晴:楚青新雨。晴天,這裏指的是晴朗的夜晚。
10.漁夫之歌:漁夫創作的歌曲。
11.三更:在古代,從黃昏到黎明分為五刻,即五更,三更為子夜。
創作背景:
此詞大概寫於公元1135年(紹興五年)或陳六年退隱青墩鎮寺院時,時年四十六、四十七歲。北宋滅亡,陳逃亡,日子不好過,但南宋朝廷遷都後只能自立。他回憶起過去的20多年,百感交集。他不禁感嘆今昔巨變,寫下了這首詞。
關於作者:
陳(1090-1138),漢族,祖居京兆,自曾祖父遷居洛陽,宋代河南洛陽(今屬河南)人。元佑五年(1090)生於宋哲宗,南宋八年(1138)卒於宋高宗紹興。北宋末南宋初,他是壹位傑出的詩人,也作詞。現存詞雖僅十余首,但風格獨特,尤其接近蘇東坡,意韻高超,筆法輝煌,疏朗自然,《簡齋集》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