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的思想內容:
《離騷》全詩的主題思想,即通過詩人為崇高理想而奮鬥終生的描寫,強烈地抒發了他遭讒被害的苦悶和矛盾的心情,表現了他為國獻身的精神,和與國家同休戚、***存亡的深摯的愛國主義和同情人民的感情,表現了詩人勇於追求真理和光明,堅持正義和理想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
同時也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為首的楚國貴族集團腐朽黑暗的本質,抨擊他們顛倒是非,結黨營私,讒害賢能,邪惡誤國的罪行。
《離騷》的藝術特色
壹、深深植根於現實盼積極浪漫主義
中國文學觀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創作方法源遠流長,現實主義導源於《詩經》,浪漫主義導源於《楚辭》。《離騷》的浪漫主義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壹是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離騷》展現了作者愛國主義的崇高理想和為實現這種理想而百折不撓的鬥爭精神。他殷切希望楚國能實行修明法度、舉賢授能的“美政”,再現堯舜禹湯文武和三後那樣的自己心目中的盛世。
所以他極力贊頌道:“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他為了理想,堅持不懈,上下求索,九死未悔。
第二是大量的浪漫主義手法。作者插上幻想的翅膀,盡情馳騁,這在詩的第二、三兩大段裏有充分的表現。如上款帝閽壹節,詩人幻想在太空中翺翔,早晨從南方的蒼梧山出發,傍晚便到了西北昆侖山上的懸圃。他在太陽洗澡的鹹池給馬餵水,在太陽升起的扶桑樹下總轡啟行。
月神、風神、雷師、鳳鳥、飄風、雲霓壹大群神物前呼後擁。神遊西天壹節,寫他駕飛龍、鳴玉鸞,從天津啟程,取道昆侖,渡赤水,過流沙,經不周,到西海。想象豐富奇特,境界恍惚迷離,場面宏偉壯麗。
二、比興手法的運用
《離騷》繼承並發展了《詩經》的比興傳統。其具體表現為:在廣度上,它較多地應用比喻,構成龐大的比興系統;在深度上,較之《詩經》更為註意比興中“此物”與“彼物”的內在聯系,用作比喻的事物與全篇所表達的內容統壹,富有象征性。
如詩中用“美人”喻指楚懷王,用“眾芳”喻指群賢,用“椒、桂、蕙、茝”四種植物喻群賢,用香草“荃”喻楚懷王等等,把比興與表現的內容合而為壹,使詩中的意名勝具有了象征意義。
三、對比手法的運用
屈原在其詩篇中,以遠古的堯、舜賢君的“耿介”、“既遵道而得路”與桀、紂暴君的“猖披”、“夫唯捷徑以窘步”相對照,用以勸諫楚王要走正確的治國之路。又以“恐年歲之不吾與”和“惟夫黨人之偷樂兮”相對照,使自己的熱心為國與小人的茍且偷安形成鮮明對比。
四、抒情中有故事情節的敘述。
抒情詩壹般沒有故事情節。《離騷》是壹首長篇政治抒情詩,抒發其忠而被疏的憤懣之情。但是詩中的前壹部分裏敘述了自己的家世、出生和被疏的事實,後兩部分裏更虛構了女嬃詈原、陳辭於舜,上款帝閽、歷訪神妃,靈氛占蔔、巫鹹降神、神遊西天等壹系列幻境,使這首抒情詩具有了故事情節的成分。
看來似乎山窮水盡,眨眼又是壹番新的景象,波瀾起伏,百轉千回,從而把敘事詩和抒情詩融為壹爐。
擴展資料:
《離騷》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漢代以後,後世文人無不對屈原推崇備至。究其原因,似可歸功於屈原那砥勵不懈、特立獨行的節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於堅持真理、反抗黑暗統治的精神。屈原的遭遇是中國封建時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經歷過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同。
屈原的藝術創造,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源頭,對後世的文人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詩經》為代表的“風”和以楚辭為代表的“騷”,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奠基石和古典詩歌的兩個最高標準。漢魏以後,以屈原的代表作《離騷》概稱楚辭,
屈原的作品在思想上和藝術上的輝煌成就,為全人類提供了壹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他也贏得了世界文化巨人的光榮稱號,1953年,屈原以詩人身份同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法國文學家拉伯雷、古巴作家和民族運動領袖何塞·馬蒂壹道,成為被世界和平理事會號召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他的作品在公元前7世紀傳人日本,19世紀開始傳人歐洲,現已有英、法、德、俄等多種國家文字的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