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五言詩成於什麽代

五言詩成於什麽代

起源於西漢而在東漢末年趨於成熟。

五言詩,古代詩歌體裁之壹。是指每句五個字的詩體,全篇句數不定,但每句皆為五字。五言詩屬於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於音樂美。因此,它更為適應漢以後發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壹。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五言詩是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自建安以來就最為詩家所重視,如鐘嶸在《詩品序》中所說: 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 ,因為這種詩歌體裁 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而漢代恰為五言詩的成熟時期。正是在漢代,五言詩經過數百年自在自為的發展,終於脫離了 緣事而發 以敘事為主,從屬於音樂歌舞的民間歌謠、樂府歌辭階段,而躍進到重在個人抒情述誌、具有獨立語言藝術特點的文人創作軌道,從而為詩歌自覺走上繁榮昌盛、成就輝煌的新時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言詩的出現最早源於民間歌謠。大約在春秋末、戰國初,民歌中就已經有了較之 文繁而意少 的四言體更便於容納雙音詞,以表現愈來愈豐富的社會現實生活和人們內心世界的五言體雛形。如《孟子·離婁上》所載楚地民歌《孺子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到秦代則已出現完全規整,而且隔句用韻,音節更為舒展協調的《長城歌》。目前可以見到的漢代最早的五言體,是《史記·項羽本紀》張守節正義所引陸賈《楚漢春秋》的虞姬《和項王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樂生!

此外,漢樂府清麗可喜的情歌《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也被認為是漢初的民歌。而像這樣優美生動悅娛耳目的民歌,在武帝時被采入樂府後,必然會引起文人的註意,並有意識地模仿、學習。現在看來以音樂歌舞侍奉皇帝的倡優先行動起來了,李延年就有壹首著名的《李夫人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壹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此歌第五句作七言,表現在模仿初期還不十分規範。然而隨著模仿的頻繁增多,特別是文化水平更高的文人的加入,使得其形式逐漸規範,而且意趣也向抒情論理轉變。在樂府古辭中即可以看到明顯為文人創作的歌詩,例如 相和曲辭 《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此歌以園中葵上的朝露太陽升起後會曬幹起興,慨嘆陽春、凜秋萬物盛衰有時,進而勸勉人應該趁少壯努力,否則就會老大無成,傷悲也徒勞無益了。運用比興,語言近於民歌的樸實淺顯,但又有文采,思理警策深刻,抒情性強,藝術品位較高,顯出作者具有文化修養,與民間百姓口頭傳唱的歌謠不很相同。同曲的另外壹首文人創作的特征更突出:岧岧山上亭,皎皎雲間星,遠望使心思,遊子戀所生。驅車出北門,遙觀洛陽城。凱風吹長棘,夭夭枝葉傾。黃鳥飛相追,咬咬弄音聲。佇立望西河,泣下沾羅纓。

歌辭中抒發了遊子思鄉思親的悲傷感情,不僅 遊子 、 驅車、 羅纓 明確交待了不同於百姓的文人身份,而且 凱風 二句,用《詩經·邶風·凱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的典故; 佇立 兩句,用戰國時曾任魏國西河太守的衛國人吳起別母時說: 不為卿相,不復入衛。後被迫離西河灑淚而去的古事,則更是文人詩歌的顯著特征。

只是由於當時詩歌觀念中雅俗畛域的限制和束縛,視五言為俗體,被士大夫所輕賤,不能登大雅之堂,作歌者多為下層文人,而且也不署名,所以迄於西漢,我們見不到上層士大夫的作品。然而,五言體畢竟在民間和下層文人中無可阻遏地活躍發展,並以比其他體裁更為優越的長處從歌辭向徒詩邁進,成為詩人抒情寄誌的理想形式,因此到東漢,文人創作的歌辭不僅更多,而且終於出現了由班固所創作的文學史上第壹首完全脫離音樂的五言詩《詠史》,盡管質量不高,卻標誌著新的詩歌創作時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