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技,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雲:何陋之有?《論語》六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峽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色,從流漂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壹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送東陽馬生序 余幼時即嗜學。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壹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佩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蓋余之 勤且艱若此。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祥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
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誌,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捕蛇者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禦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
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問之,則曰: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
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將告於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饑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壹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
2. 初中文言文中出現的所有典故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①,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②典故①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西部.戰國時荊軻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眾人送至易水邊,高漸離擊築,荊軻和樂慷慨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②黃金臺:相傳是戰國燕昭王所築,置千金於臺上,延請天下奇才.賞析① 表現將士們無所畏懼,慷慨赴敵.②詩人引用這個典故,既與戰爭的地點相吻合,又是對天子和將士的稱頌.9、別雲間(明)夏完淳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①.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典故①南冠(guān):古代南方楚國人戴的帽子,後用為囚犯的代稱.語出《左傳》.楚人鐘儀被晉國囚禁,晉侯見了問道:“南冠而縶(zhí,拘禁)者,誰也?”官吏回答:“鄭人所獻楚囚也.”此處指作者被清兵逮捕.賞析①這個典故,既點明自己被捕,又含有要向鐘儀那樣忠於故國的意思.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唐)李 白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①建安骨②,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③.典故①蓬萊文章:指漢代文學作品.蓬萊,傳說中的海上仙山,藏有仙家典籍.東漢中央校書處東觀,藏書很多,被稱為“道家蓬萊山”.詩中用“蓬萊文章”借指李雲的文章.②建安骨:東漢末年,以曹操父子為首的作家,文章剛健清新,後代稱為“建安風骨”.③弄扁舟:這裏是歸隱江湖的意思.春秋末年,範蠡辭別越王勾踐,“乘扁舟浮於江湖”(見《史記·貨殖列傳》).賞析①②贊美李雲的文章風格剛健.③最後兩句是詩人對現實不滿的激憤之詞.漁家傲(宋)範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①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摘自八年級下冊)典故①燕然未勒:意思是沒有建立破敵大功.據《後漢書》記載,漢和帝永元元年,大將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於,登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賞析抒發孤城將士壯誌難酬、有家難歸的抑郁情懷.12、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唐)劉禹錫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①,到鄉翻似爛柯人②.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壹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典故 ①聞笛賦:指向秀的《思舊賦》.西晉時,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向秀很悲痛,壹次他從嵇康的舊居路過,聽到有人在吹笛子,笛聲使他想起被殺害的好友,就以悲憤的心情寫了壹篇《思舊賦》來悼念嵇康. ②爛柯人:見《述異記》.傳說晉人王質入山砍柴,見兩個兒童在那裏下棋,他就在壹旁觀看.壹局棋剛完,兒童對他說,“妳的斧柄(柯)已經爛了.”王質回到家鄉,見同代的人都已死了,原來已經過去壹百多年了.賞析 ①作者借這個典故寄托了他對因參與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懷念. ②作者借這個典故來比喻自己長期貶謫在外,乍回家鄉,仿佛有隔世之感。
3. 初中文言文中出現的所有典故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①,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②
典故
①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西部.戰國時荊軻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眾人送至易水邊,高漸離擊築,荊軻和樂慷慨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
②黃金臺:相傳是戰國燕昭王所築,置千金於臺上,延請天下奇才.
賞析
① 表現將士們無所畏懼,慷慨赴敵.
②詩人引用這個典故,既與戰爭的地點相吻合,又是對天子和將士的稱頌.
9、別雲間
(明)夏完淳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典故
①南冠(guān):古代南方楚國人戴的帽子,後用為囚犯的代稱.語出《左傳》.楚人鐘儀被晉國囚禁,晉侯見了問道:“南冠而縶(zhí,拘禁)者,誰也?”官吏回答:“鄭人所獻楚囚也.”此處指作者被清兵逮捕.
賞析
①這個典故,既點明自己被捕,又含有要向鐘儀那樣忠於故國的意思.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唐)李 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①建安骨②,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③.
典故
①蓬萊文章:指漢代文學作品.蓬萊,傳說中的海上仙山,藏有仙家典籍.東漢中央校書處東觀,藏書很多,被稱為“道家蓬萊山”.詩中用“蓬萊文章”借指李雲的文章.
②建安骨:東漢末年,以曹操父子為首的作家,文章剛健清新,後代稱為“建安風骨”.
③弄扁舟:這裏是歸隱江湖的意思.春秋末年,範蠡辭別越王勾踐,“乘扁舟浮於江湖”(見《史記·貨殖列傳》).
賞析
①②贊美李雲的文章風格剛健.
③最後兩句是詩人對現實不滿的激憤之詞.
漁家傲
(宋)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①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摘自八年級下冊)
典故
①燕然未勒:意思是沒有建立破敵大功.據《後漢書》記載,漢和帝永元元年,大將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於,登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
賞析
抒發孤城將士壯誌難酬、有家難歸的抑郁情懷.
12、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①,到鄉翻似爛柯人②.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壹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典故
①聞笛賦:指向秀的《思舊賦》.西晉時,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向秀很悲痛,壹次他從嵇康的舊居路過,聽到有人在吹笛子,笛聲使他想起被殺害的好友,就以悲憤的心情寫了壹篇《思舊賦》來悼念嵇康.
②爛柯人:見《述異記》.傳說晉人王質入山砍柴,見兩個兒童在那裏下棋,他就在壹旁觀看.壹局棋剛完,兒童對他說,“妳的斧柄(柯)已經爛了.”王質回到家鄉,見同代的人都已死了,原來已經過去壹百多年了.
賞析
①作者借這個典故寄托了他對因參與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懷念.
②作者借這個典故來比喻自己長期貶謫在外,乍回家鄉,仿佛有隔世之感
4. 初中文言文成語故事盲子失墜
原文
有盲子道涸溪,橋上失墜,兩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墜深淵。過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實地也。”
盲子不信,握木盾號。久之力憊,失手墜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實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執壹隅以自矜嚴者,視此省哉!
曾子殺彘(曾子烹彘)
出處
選自《禮記》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②。”妻適市來③,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④與嬰兒戲耳⑤。”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⑥。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⑦,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遂烹彘也⑾。
(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壹壹聽之。處士逃。
畫龍點睛
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為荒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兩龍未點眼這見在。
5. 求助我這裏有壹些,但不是很完全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本文借論述戰爭中進攻與防禦的失利,深入論證“施行仁政”的必要性,“人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條件。
2,《曹劌論戰》 《左傳》
通過曹劌與魯莊公有關齊魯長勺之戰問題的對話,闡明弱國在對強國的戰爭中應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原則,即“政治上取信於民,軍事上後發制人”。
3,《出師表》 諸葛亮
全文主旨是使後主劉禪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
4,《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本文說理從壹般到個別,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提出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主張。
1,《三峽》 酈道元
通過對三峽四季美景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山水風光的熱愛,寄予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2,《與朱元思書》 吳均
通過對富春江美景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山水風光的熱愛,也隱含著作者消極遁世的思想。
3,《桃花源記》 陶淵明
本文虛構了壹個與黑暗社會現實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達了廣大人民的意願。
4,《嶽陽樓記》 範仲淹
本文借助對洞庭湖的景色和遷客騷人登樓觀景所觸發的感情的描寫,發表議論,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5,《醉翁亭記》 歐陽修
文章通過描寫滁州山間的美妙景色以及他和滁州百姓壹起遊樂的情景,展現出壹幅“官民同樂”的圖畫,委婉含蓄的表達了作者借遊山水來排遣苦悶的特殊心理。
6,《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作者借月夜賞景,抒發了“不為世俗所累,閑適恬淡”的思想感情。
1,《陋室銘》 劉禹錫
本文借對陋室的描寫,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或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不與權貴同流合汙”的品德和精神追求。
2,《愛蓮說》 周敦頤
本文借助蓮的形象的描寫,表現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批判了當時“趨炎附勢,追逐富貴”的惡濁世風。
3,《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
文章托五柳先生為名寫自傳,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壹個獨立與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贊揚了他“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精神。
2,《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作者以自己當年求學的經歷,熱情鼓勵馬君則要刻苦讀書,意在說明:“業精德成的關鍵在於勤奮專心”。
3,《魚,我所欲也》 孟子
孟子借魚和熊掌的比喻,闡明人生在世,無論在什麽情況下,都應該“舍生取義”,那些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則是可恥的。
3,《論語》六則
孔子的這六則言論分別選自《論語》的《學而》、《為政》、《公冶長》、《述而》等篇,主要是談學習和個人修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