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黃河的信息

關於黃河的信息

黃河全長約5464公裏,流域面積約79.5萬平方公裏,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它發源於青海省巴彥卡拉山脈北麓的卡日曲,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六省,最後流入渤海。由於河流中段流經我國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因此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在中國歷史上,黃河及其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源地之壹。中國人稱它為“母親河”。

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也是世界著名河流之壹。全長5464公裏,世界第五,亞洲第二(僅次於長江)。平均流量1775 m3/s(在世界河流中是很小的流量);盆地面積超過75萬平方公裏。黃河及其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654.38+0.5萬年前,山西省靠近黃河的芮城縣出現了壹個叫西厚都的人。1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理猿人在黃河岸邊漁獵。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現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出現晚期智人。

黃河依次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六省,蜿蜒於中國北方。從空中看,它很像壹個巨大的“吉”,又隱隱約約像我們民族特有的圖騰——龍。正如詩人左河水在用黃河表達中華民族精神的《黃河奔流入海》中所說,“幾響轟鳴,卷成黃沙,壹路氣勢磅礴。裂堤過峽震大地,雲煙嘯天。”

黃河流經的地形區域為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巴彥淖爾北麓的卡日曲和悅古宗樂曲是黃河的正源,位於青海省巴彥淖爾市的亞拉達孜峰。幹流長度5500公裏,平均流量1,774.57 m3/s,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匯入渤海(萊州灣)。上中遊分界點是內蒙古自治區河口鎮,中下遊分界點是河南桃花峪。黃河河口寬1.500米,黃河汛期壹般500米,較窄處僅50米,水深壹般2.6米,有些地方僅1.2米~ 1.6米..

由於泥沙淤積,5500公裏黃河的河床高於流域內的城市和農田,且都受到河堤的約束,因此也被稱為“懸河”或“地上河”。

黃河在中條山和秦嶺之間,從東面穿過河南省洛陽市(2)。從這裏到黃河以南30公裏,就是洛陽的市區。洛陽是四大古都之壹。自周朝以來,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楊迪)、吳周朝、後梁、後金、後唐等朝代都在此建都,史稱“十三朝古都”。洛陽市吉利區位於黃河以北,其他縣市位於黃河以南,所以黃河橫穿洛陽。

黃河上遊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中遊是從河口鎮到黃河壺口桃花峪;桃花峪下面是下遊。(關於黃河上、中、下遊的分界,眾說紛紜。這裏的資料來自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地理上冊。)黃河自東向西貫穿中國,流域總面積752443平方公裏。

黃河,像壹只昂首挺胸的雄獅,從青藏高原穿越青海、甘肅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和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在晉陜之間的山溝裏;突破“龍門”,在西嶽華山腳下掉頭,穿過華北平原,奔向渤海之濱。現代小草的《不作黃河》給出了真實的詮釋:“天飛河外,浪生浪。”越過萬仞山的懸崖,仍有驚濤拍岸。不濺到春天的時候,叫暖春。滄桑很多,都在長河岸邊。“黃河幹流流經9個省區,匯聚40余條主要支流,1000多條黃河(6條流),行程5464公裏,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裏,是中國第二長河。全流域年均降水量約400毫米,而黃河年均徑流量僅為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排名第八。流域內耕地2億多畝,加上下遊沿豫魯河地區,人口約6543.8+0億。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黃河變了有兩個原因。

壹、秦以來黃土高原氣溫轉涼,暴雨集中。再加上黃土本身結構松散,容易被侵蝕坍塌,助長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

二是人口快速增長,無限制開荒放牧,使森林遭到破壞,草原遭到破壞,綠色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保護層,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戰國中期至西漢後期

戰國中期,下遊大規模築堤後,固定的河道就是《漢書地理》中記載的大河,結束了長期以來多流改道、頻繁改道的局面,我們暫時將其作為黃河的第壹次大改道。

戰國中期,黃河下遊人煙稀少。當初築堤時,兩岸堤防寬度為50李翰(1李翰,相當於今天的414米)。大流(水的主流)要在堤防中遊走,河流的蓄洪能力強,不容易決口。此後,牙齒的數量與日俱增,在大堤的內河航道兩側淤積的壹大片沙灘上進行開墾,築起人民的堤防來自衛。離得遠的,離水也就幾百步。結果河床受迫,河體曲折,淤積迅速,險情連連。

西漢末年,今天河南浚縣的河道,“河高於平地”,顯然已成為“懸河”。這是秦漢以來黃河中遊水土流失加劇的結果。公元11年,王莽東破黃河,河與淮河之間的洪水持續了60年。

東漢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開國三年),黃河在元城(今河北省大明東)上方決口,河水泛濫到清河縣以東的幾個縣。當時因為河水決定向東流,王莽不主張堵口,因為他在元城的祖墳沒有受到威脅。公認洪水歷時近60年,導致黃河歷史上第二次大改道。

此後近千年間,黃河下遊相對穩定,偶有漫溢,無大規模分流。原因是:

第壹,自東漢以來,大量遊牧民族遷入黃河中遊,退耕還牧,次生草原和灌木取代了耕地,減少了水土流失。

第二,公元70年,在王景的領導下,西漢後期泛濫的河水得到了綜合治理,然後修了壹條新的河道,大致流經冀魯邊區,從長壽津(今濮陽西王濱壹帶),從西漢的大河,順著古洛河道,經過今範縣南部, 在今天的陽谷縣和古洛河之間改道,經過今天的黃河和馬家河,然後在山東利津縣入海。

第三,當時黃河下遊支流眾多,或單獨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還有壹些湖泊沼澤,都起到了分洪、排沙、調流的作用。

從唐末到北宋末

經過近千年的積累,到唐朝末年,黃河下遊逐漸淤塞。公元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改道近百裏。到了五代,潰口頻率明顯增加,平均不到三年。

到11世紀初,在今天的山東商河、惠民、濱州等市縣,河面已是“高樓大廈幾乎超過了丈”。此後,潰口位置上移至贛州(今河南濮陽)和滑州(今滑縣東老城)壹帶。總的趨勢是河流逐漸向北擺動。五代末北宋初定的池河、恒隆河,都在唐代大河以北。

1048年,商(今濮陽東昌湖姬)決口,其北流經過滏陽河與南運河之間,下遊(今南運河)與界河(今海河)在天津入海,史稱“黃河北派”。這是黃河歷史上的第三次大改道。(黃河北流有三次:上胡昆、小武昆、內黃口)

金元至明嘉靖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為阻止金兵南下,宋、東京留守的杜充被迫在河南華縣西南破河,使黃河東流經河南東北部、山東西南部,入泗水,奪泗入淮河。從此,黃河離開了春秋戰國以來流經循化、滑溜壹帶的舊路,不再進入河北平原。隨後的700年間,流入東南的淮河。這是黃河下遊變遷史上劃時代的事件,也是黃河第四次大改道。

君與滑之間的河道,曾經是黃河下遊的壹條狹窄河道。由於這壹段航道的控制,下遊航道的擺動範圍基本局限在太行山以東、山東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離開這壹段河道後,下遊河道轉向東或東南,由豫東北向魯西南擺動。晉代有記載的12決口中,決口後的河蕩占該地區的10。

1286(至元二十三年)10黃河在武元、吳恙、中牟、演金、開豐、祥符、祁縣、隨州、陳留、通許、太康、尉氏、渭川、鄢陵、扶溝。大致可以分為三股;壹股在中牟南下,經尉氏、渭川、扶溝、炎陵等地,從水影進入淮河;壹股在開封,向南拐,經過通許、太康等地,從旋渦流向淮河。我們稱之為黃河歷史上的第五次大分流。

從金元到明朝中葉,黃河的變遷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首先,缺口的位置向西移動。最初,裂縫大多在今天的山東(12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然後向西移動到薊縣、吳恙(今天的原陽以東)和演金(12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到13的70年代~ 14的40年代,決口先後移至武元新鄉(今原陽西部)和迎澤(今鄭州市西固興鎮),幾乎達到黃河下遊沖積平原頂部。

第二,河流幹流逐漸向南擺動。12世紀中葉以後,河流經過豫東北、魯西南,現在山東省梁山縣流入泗水。後來逐漸南蕩進入豫東開封、商丘壹帶,經安徽碭山、蕭縣、江蘇徐州入灘。金元時期,兩條人造河流決口,先後從河中失明或從漩渦進入淮河。13世紀後期,有壹段河流從潁河匯入淮河,到達黃河下遊扇形平原的西南邊界。

第三,河流下遊除了幹流之外,還同時分成幾條支流,變化不確定。自12世紀下半葉(金大定年間)開始,出現了“兩江分流”的局面。後分為三股,均流經廢黃河以北,匯入泗水,奪泗入淮河。到13世紀下半葉(元初),下遊有幾股,奪水回旋,入淮河。後向東流入泗或向南流入淮,有時在東北流入馬家河、和北清河(今山東東平以下黃河)。往往幾股並行,重疊是主要時間,變化極其混亂。元末(1351),賈魯在治河的時候,曾經治理過河南封丘到徐州的壹條河,史稱賈魯河。很快就會毀了。

第壹,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中國第二長河,壹條5464公裏長的河流,蜿蜒在中國北部。從空中看,它像壹個巨大的“吉”,它是我們民族特有的圖騰——龍。

二,黃河的人物塑造

不僅僅是壹條大河。黃河、黃土地、黃帝、黃皮和傳說中的龍,所有這些黃色的特征將這條流經中國心臟的濁流升華為壹條“聖河”。《漢書·溝記》視黃河為萬水之首:“中國有百川之源,黃河為祖。”

第三,黃土風化理論

在漫長的地質時間裏,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中,隨處可見的沙礫在急冷急熱的惡劣環境中分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長年累月把它們吹到東邊,粗沙落在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飄落到今天的甘肅、陜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六省。經過幾百萬年的搬運和堆積,終於形成了壹個黃土高原,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至日月山,東至太行山。

第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壹片無與倫比的黃土,面積達41,000平方公裏,黃土覆蓋厚度壹般在1,000米以上。隴東、陜西、山西等地黃土深達100至200米,蘭州地區厚達300多米。黃土高原每年流失22億噸表土,大部分進入黃河。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雨量不如南方豐富,但養分的淋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橡樹、油松、雲杉、棗樹、黃荊的生長。那時,茂盛的植被孕育了溫暖多雨的伊甸園。今天,山西、陜西、甘肅、寧夏等省都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地處中原的河南省簡稱“豫”,可見在倉頡造字時代,這裏還是大象出沒的地方。

六、古代文明的啟蒙

在距今654.38+0.6萬多年前的山西芮城後杜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發現了燒焦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距今654.38+0萬年前的陜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發現了許多碳沈積。

從此,藍田人、大理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懷抱中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在這樣壹片綠野中狩獵采集,度過了華夏文明的黃金童年。

七、改造自然成就的歷史記述。

確實是第壹次沐浴文明之光,也難免是第壹次接受文明之火。根據古老的傳說,神農曾經教人們種植莊稼。耐人尋味的是,神農是炎帝,也就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其實就是焚林,修煉。孟子記載了三皇五帝火燒山林的“功績”:“當堯...植被茂盛,動物繁殖,谷物沒有收獲,動物受到威脅...只有姚壹個人在擔心,他處理好了。舜善用火。彜烈山燒之,禽獸逃之。”

《詩經》裏,我們聽到了先民砍樹時的歌聲:“侃侃伐檀,江幹河清,碧波蕩漾。”“伐木丁丁,鳥兒歌唱。”

八、揭開河底

日前,黃河小北幹流(山西、陜西段)山西河津段大金嘴、小石嘴河段出現百年奇觀“揭河底”,河底泥沙被水流卷起,如同地毯。

“揭河底”現象是黃河特有的泥沙運動規律,主要發生在小北幹流龍門和黃河支流渭河。其表現是,高含沙洪峰經過時,河床在短時間內遭受嚴重沖刷,河底的塊狀、片狀泥沙像地毯壹樣被卷起,然後被水流卷走。如此強烈的沖刷,可以在幾個小時到幾十個小時內使這壹段河床深幾米到十幾米。由於“揭河底”現象形成的特殊條件,“揭河底”被稱為黃河的百年奇觀。

據悉,黃河上壹次被“揭開”是在1977年7月6日。這場“河底揭秘”從7月5日8點開始,壹直持續到8點40分。在此期間,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號丁壩段,兩個高約1米、長約7-9米的1號大型起吊物,伴隨著洶湧的水聲先後被吊起。

7月初,黃河中遊吳堡至龍門段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攜帶大量泥沙南下。7月4日晚,河津源頭龍門水文站洪峰流量達到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700多公斤每立方米,為局部出現“揭河底”現象創造了條件。

編輯這段文學典故成語

吞山河:吞:吞沒。氣勢可以吞沒山川;形容氣魄極大。

空濁浪:形容氣勢兇猛,氣勢磅礴。

宏偉:比喻宏偉。

問鼎中原:問:問:鼎:三足雙耳的古代炊具。據說古代於霞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征。夏商周時期,九鼎是傳播國家的重要武器,為得天下者所擁有。中原:黃河中下遊指境內。比喻企圖奪取世界。

河清海晏:意思是黃河水清,海無風平浪靜。形容世界和平;比喻天下太平。

支柱:比喻能起支柱作用的堅強的人或團體。

有特色:渭河與涇河交界處渭河清涇河濁,兩者水火不相容;後來引申為兩人行事風格完全不同。

以李和山為主的李和山,走到河邊,卻出不了畫面。汾門河下,河漢江淮黃河,清水,清水,清海,竭江。曾經的河清命河,清雲清河山,磨礪海晏河,清河,歷山河,鯉魚躍龍門,發起清河,跳進黃河,洗不了魚,爛不了河。

1,獨木合,黃河朝天。——王維《送魏李峻太守赴任》

2.古有黃河流,今為耕地。條條道路都是靈活的,大海化為塵土。——元代詩人薩都拉《過黃河大堤》

3,大漠孤直,長河落日圓。——王維《向堡壘進軍》

4.山遮白日,海泄金河。百尺竿頭,更進壹步——王之渙的《鷺樓》

5.妳有沒有註意到,黃河的水是如何從天堂流出,流入海洋,壹去不復返。——李白《入酒》

6.黃河落東海,萬裏寫在心頭。——李白《贈裴十四》

7.黃河遠在白雲之上,它是壹座孤城,萬仞山。何必用楊柳的悲歌來抱怨春天的耽擱,老玉門關,壹個春風不是吹的啊!——王之渙《涼州詞》

8.我會渡過黃河,但冰會窒息渡船會爬上白雪皚皚的太行山。——李白《很難去》

9.九曲黃河萬裏沙,浪濤狂風從天涯吹來。——劉禹錫《浪淘沙》

10,送昆侖五色流,壹條黃濁河貫穿中川。——王安石《黃河》

11,百花園上望京師,黃河滔滔不絕時。窮秋曠野無行人,馬頭東來知是誰。——王昌齡

12,黃河之渡,回到山茱萸幾天。——王昌齡《送裴圖南》

13,黃河北岸的海西軍,戰鼓鐘聲響徹天下。黃河南岸是我蜀國,沒有小米也要養家糊口。——杜甫的兩首黃河詩

14,看三門,三門開,黃河不回。——何敬之《三門峽——梳妝臺》

15,命李白改詩,黃河之水來了。——何敬之《三門峽——梳妝臺》

16,黃河捧土,北風恨雨雪。——李白在北方的流行

17,黃河自西來昆侖,萬裏怒吼摸龍門。——李白《吳公過江》

18,西嶽壯麗,黃河如絲天。——李白《西嶽雲臺歌寄丹秋子》

19,且探虎穴至大漠,鞭馬至黃河。——李白《遠離第十壹個哥哥,佩佩,十三趟長城》

20.地花碧雲闊,黃河欲如天黃。——李商隱《雜曲·李夫人歌》

21,黃河在黃雲的秋天是白色的,行人在河邊相對擔心。——白居易《離別》

22、明月黃河夜,寒沙如戰場。——李《黃河夜眠》

23.黃河落東海,萬裏寫在心頭。——李白《贈裴十四》

24.雷霆橫雕千山,滔滔雕萬裏。-朱炳仁的黃河

俗諺

1,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不罷休。

2、黃河清,壹個聖人。

3,黃河是有害的,但它是豐富的。

4,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5.黃河惡心善良,長江善良邪惡。

6.黃河歸來不看川,傣妹歸來不看山。

7、三年兩破,百年壹改道。

8.黃河死了,縣長也活不成了。

9、黃河九曲十八彎,壹碗河水半碗沙。

10,黃河還有澄清日,人怎麽會沒有運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