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遣興·其二》古詩原文及註釋

《遣興·其二》古詩原文及註釋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妳所見過的古詩是什麽樣的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遣興·其二》古詩原文及註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遣興·其二》古詩原文及註釋

作品介紹

《遣興三首·其二》的作者是杜甫,被選入《全唐詩》的第218卷第2首。

原文

遣興三首·其二

作者:唐·杜甫

高秋登塞山,南望馬邑州。

降虜東擊胡,壯健盡不留。

穹廬莽牢落,上有行雲愁。

老弱哭道路,願聞甲兵休。

鄴中事反覆,死人積如丘。

諸將已茅土,載驅誰與謀。

註釋

①塞:邊塞。全詩校:“壹作寒。”

②馬邑州:在今甘肅天水市與成縣之間。《新唐書,地理誌》,羈縻州內有馬邑州,隸秦州,開元十七年置。

③降虜:指居於秦州壹帶的少數民族。胡:安史叛軍。

④穹廬:遊牧民族的帳篷。牢落:稀疏貌。

⑤“鄴中”二句:指鄴城唐軍潰敗事。事反覆,全詩校:“壹作何蕭條。”

⑥諸將:指朝中得寵的大將軍們。茅土:指受封為王侯。帝王社祭之壇以五色土建成,分封諸侯時,按封地所在方向取壇上壹色土,用茅草包之,授於被封者。見蔡邕《獨斷》。

⑦載:發語詞,猶乃。載驅:即驅馳。《詩·鄘風·載馳》:“載馳載驅。”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審言父親)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世尊稱為“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是因為在杜甫所作的詩多詩風沈郁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沈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沈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壹生寫詩壹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裏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壹,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回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壹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著作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絕句》、《望嶽》等等。

繁體對照

遣興三首杜甫

高秋登塞山,南望馬邑州。降虜東擊胡,壯健盡不留。

穹廬莽牢落,上有行雲愁。老弱哭道路,願聞甲兵休。

鄴中事反覆,死人積如丘。諸將已茅土,載驅誰與謀。

杜甫生平介紹

年少優遊

杜甫因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誌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壹日上樹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時代曾數次漫遊。十九歲時,他出遊郇瑕(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時,漫遊吳越,歷時數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鄉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他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杜甫遂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遊。

天寶三載(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為梁宋之遊。之後,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四載秋,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壹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被,攜手日同行”友誼。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遊生活,回到長安。

仕途不順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壹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壹 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幹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 年,奔走獻賦,郁郁不得誌,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壹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 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余,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壹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門即聞哭泣,原來稚子餓 死。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戰亂流離

天寶十四年十壹月,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這時,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陜西鳳翔)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 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詔三司推問,幸賴宰相張鎬救免十二月肅宗召回杜甫復任左拾遺。

杜甫在唐肅宗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 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後,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遊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臺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 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

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 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註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 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 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 (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 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滿目 悲生事,因人作遠遊。”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後,杜甫因對汙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壹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作詩30多首。

杜甫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壹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

兩年後,離開奉節縣到江陵、衡陽壹帶輾轉流離。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詩人病死在衡陽市湘江的壹只小船中。

在他最後漂泊西南的十壹年間,他雖過著“生涯似眾人” 的生活,但卻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歲晏行》等壹千多首詩。

作品評論

元稹《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

唐興,官學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後,文體之變極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遺近,務華者去實,效齊梁則不逮於魏晉。工樂府則力屈於五言,律切則骨格不存,閑暇則纖秾莫備。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茍以為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余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於子美矣;至若輔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辭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本事詩

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

新唐書·杜甫傳贊

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沿襲。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違;人得壹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厭徐,殘膏剩馥,沾丐後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於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誠可信雲。

孫僅《讀杜工部詩集序》

公之詩,支而為六家:孟郊得其氣焰,張籍得其簡麗,姚合得其清雅,賈島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鍵,陸龜蒙得其瞻博,皆出公之奇偏爾,尚軒軒然自號壹家,赫世煊俗。後人師擬之不暇,矧合之乎?風騷而下,唐而上,壹人而已。是知唐之言詩,公之餘波及爾。

蘇軾《王定國詩集敘》

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壹飯未嘗忘君也歟?

黃庭堅《大雅堂記》

子美詩妙處乃在無意於文。夫無意而意已至,非廣之以《國風》《雅》《頌》,深之以《離騷》《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闖然入其門耶?故使後生輩自求之,則得之深矣。

秦觀《韓愈論》

杜子美之於詩,實積眾家之長,適其時而已。昔蘇武、李陵之詩,長於高妙;曹植、劉公幹之詩,長於豪逸;陶潛、阮籍之詩,長於沖淡;謝靈運、鮑照之詩,長於峻潔;徐陵、庾信之詩,長於藻麗,於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峻潔之姿,備藻麗之態,而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諸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至於斯也,豈非適當其時故耶?……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嗚呼,杜氏,韓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與!

後山詩話

詩欲其好,則不能好矣。王介甫以工,蘇子瞻以新,黃魯直以奇,而子美之詩,奇常、工易、新陳莫不好也。

《潛溪詩眼》

老杜詩,凡壹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類如此。皆拙固無取,使其皆工,則峭急而無古氣,如李賀之流是也。然後世學者。當先學其工者,橢神氣骨皆在於此。

歲寒堂詩話

王介甫只知巧語之為詩,而不知拙語亦詩也;山谷只知奇語之為詩,而不知常語亦詩也。歐陽公詩專以快意為主,蘇端明詩專以刻意為工,李義山詩只知有金玉龍鳳,杜牧之詩只知有綺羅脂粉,李長吉詩只知有花草蜂蝶,而不知世間壹切皆詩也。惟杜子美則不然:在山林則山林,在廊廟則廊廟,遇巧則巧,遇拙則拙,遇奇則奇,遇俗則俗,或放或收,或新或舊,壹切物、壹切事、壹切意,無非詩者,故曰“吟多意有餘”,又曰“詩盡人間興”,誠哉是言”!

歲寒堂詩話

子美詩奄有古今。學者能識國風、騷人之旨,然後知子美用意處;識漢魏詩,然後知子美遣詞處。

《遁齋閑覽》

或問王荊公雲:編四家詩,以杜甫為第壹,李白為第四,豈白之才格詞致不逮甫也?公曰:白之歌詩,豪放飄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於此而已,不知變也。至於甫,則悲歡窮泰,發斂抑揚,疾徐縱橫,無施不可。故其詩有平淡簡易者,有綿麗精確者,有嚴重威武若三軍之帥者,有奮迅馳驟若泛駕之馬者,有淡泊閑靜若山谷隱士者,有風流蘊藉若貴介公子者。蓋其詩緒密而思深,觀者茍不能臻其閫奧,未易識其妙處,夫豈淺近者所能窺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後來無繼也。

苕溪漁隱叢話

山谷雲,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壹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

滄浪詩話

少陵詩憲章漢魏,而取材於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則前輩所謂集大成者也。

滄浪詩話

李、杜二公,正不當優劣。太白有壹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壹二妙處,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沈郁。

瀛奎律髓

大抵老杜集,成都時詩勝似關輔時,夔州時詩勝似成都時,而湖南時詩又勝似夔州時,壹節高壹節,愈老愈剝落也。

楊維楨《李仲虞詩序》

觀杜者不唯見其律,而有見其騷者焉;不唯見其騷,而有見其雅者焉;不唯見其騷與雅也,而有見其史者焉。此杜詩之全也。

唐詩品匯

蜀郡虞集雲:杜公之詩,沖遠渾厚,上薄風雅,下淩沈、宋、每篇之中有句法章法,截乎不可紊;至於以正為變,以變為正,妙用無方,如行雲流水,切無定質,出於精微,奪乎天造,是大難以形器求矣。公之忠憤激切、愛君憂國之心,壹系於詩,故常因是而為之說曰:《三百篇》,經也;杜詩,史也。“詩史”之名,指事實耳,不與經對言也;然風雅絕響之後,唯杜公得之,則史而能經也,學工部則無往而不在也。

丹鉛總錄

杜子美詩諸體皆有絕妙者,獨絕句本無所解。

藝圃擷餘

少陵故多變態,其詩有深句,有雄句,有老句,有秀句,有麗句,有險句,有累句。後世別為“大家”,特高於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終不失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麗句也。輕淺子弟往往有薄之者,則以其有險句、拙句、累句也。不知其愈險愈老,正是此老獨得處,故不足難之;獨拙、累之句,我不能掩瑕。雖然,更千百世無能勝之者何?要曰:無露句耳。

詩藪

盛唐壹味秀麗雄渾。杜則精粗、巨細、巧拙、新陳、險易、淺深、濃淡、肥瘦靡不畢具,參其格調,實與盛唐大別,其能會萃前人在此,濫觴後世亦在此。且言理近經,敘事兼史,尤詩家絕睹。

詩藪

太白筆力變化,極於歌行;少陵筆力變化,極於近體。李變化在調與詞,杜變化在意與格。然歌行無常矱,易於錯綜;近體有定規,難於仲縮。調詞超逸,驟如駭耳,索之易窮;意格精深,始若無奇,繹之難盡,此其稍不同者也。

詩藪

大概杜有三難:極盛難繼,首創難工,遘衰難挽。子建以至太白,詩家能事都盡,杜後起,集其大成,壹也;排律近體,前人未備,伐山道源,為百世師,二也;開元既往,大歷繼興,砥柱其間,唐以復振,三也。

唐詩鏡

杜子美之勝人者有二:思人所不能思,道人所不敢道,以意勝也;數百言不覺其繁,三數語不覺其簡,所謂“禦眾如禦寡”、“擒賊必擒王”,以力勝也。五七古詩,雄視壹世,奇正雅俗,稱題而出,各盡所長,是謂武庫。五七律詩,他人每以情景相和而成,本色不足者往往景饒情乏,子美直攄本懷,借景入情,點熔成相,最為老手,然多徑意壹往,潦倒太甚,色澤未工,大都雄於古者每不屑屑於律故。故用材實難,古人小物必勤,良有以也。

李維楨《雷起部詩選序》

昔人雲詩至子美集大成,不為四言,不用樂府舊題。雖唐調時露,而能得風雅遺意。七言歌行擴漢魏而大之。沈郁瑰琦,巨麗超逸。五言律體裁明密,規模宏遠,比耦精嚴,音節調暢;七言律稱是。至於長律,闔辟馳驟,變化錯綜,未可端倪,冠絕占今矣。

唐音癸簽

少陵七律與諸家異者有五:篇制多,壹也;壹題數首不盡,二也;好作拗體,三也;詩料無所不入,四也;好自標榜,即以詩入詩,五也。此皆諸家所無,其他作法之變,更難盡數。

《詩源辨體》

或問:子美五七言律較盛唐諸公何如?曰:盛唐諸公唯在興趣,故體多渾圓,語多活潑;若子美則以意為主,以獨造為宗,故體多嚴整,語多沈著耳。此各自為勝,未可以優劣論也。

池北偶談

宋明以來,詩人學杜子美者多矣。予謂退之得杜神,子瞻得杜氣,魯直得杜意,獻吉得杜體,鄭繼之得杜骨。它如李義山、陳無己,陸務觀、袁海叟輩、又其次也;陳簡齋最下。

《杜詩詳註凡例》

自元微之作序銘,盛稱其所作,謂“自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故王介甫選四家詩,獨以杜居第壹。秦少遊則推為孔子大成,鄭尚明則推為周公制作,黃魯直則推為詩中之史,羅景綸則推為詩中之經,楊誠齋則推為詩中之聖,王元美則推為詩中之神,諸家無不崇奉師法。宋惟楊大年不服杜,詆為村夫子,亦其所見者淺。至嘉隆間,突有王慎中、鄭繼之、郭子章諸人,嚴駁杜詩,幾令身無完膚,真少陵蟊賊也。楊用修則抑揚參半,亦非深知少陵者。

《繭齋詩談》

詩有以澀為妙者,少陵詩中有此味,宜進此壹解。澀對滑看,如碾玉為山,終不如天然英石之妙,

《繭齋詩談》

五言排律,當以少陵為法,有層次,有轉接,有渡脈,有閃落收繳,又妙在壹氣。

《繭齋詩談》

古之人,如杜子美之雄渾博大,其在山林與朝廷無以異,其在樂士與兵戈險厄無以異,所不同者山川風土之變,而不改者忠厚直諒之誌。誌定,則氣浩然,則骨挺然,孟子所謂“至大至剛塞乎天地”者,實有其物,向光怪熊熊,自然溢發。少陵獨步千古,豈騷人香草,高士清操而已哉!

《唐詩別裁》

少陵五言長篇,意本連屬,而學問博,力量大,轉接無痕,莫測端倪,轉似不連屬者,千古以來,讓渠獨步。

《唐詩別裁》

少陵七言古如建章之宮,千門萬戶;如巨鹿之戰,諸候皆從壁上觀,膝行而前,不敢仰視;如大海之水,長風鼓浪,揚泥沙而舞怪物,靈蠢畢集。別於盛唐諸家,獨稱大家。

《唐詩別裁》

杜詩近體,氣局闊大,使事典切,而人所不可及處,尤在錯綜任意,寓變化於嚴整之中,斯足以淩轢千古。

《杜詩鏡銓》

五古前人多以質厚清遠勝,少陵出而沈郁頓挫,每多大篇,遂為詩道中另辟壹門徑。無壹蹈襲漢魏,正深得其神理。

《杜詩鏡銓》

少陵絕句,直抒胸臆,自是大家氣度,然以為正聲則未也。宋人不善學之,往往流於粗率。

甌北詩話

少陵之真本領……仍在少陵詩中“語不驚人死不休”壹句。蓋其思力沈厚,他人不過說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說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筆力之豪勁,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無淺語。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杜工部五言詩,盡有古今文字之體。前後《出塞》、“三別”、“三吏”,固為詩中絕調,漢魏樂府之遺音矣。他若《上韋左丞》,書體也;《留花門》,論體也;《北征》,賦體也;《送從弟亞》,序體也;《鐵堂》、《青陽峽》以下諸詩,記體也;《遭田父泥飲》,頌體也;《義鶻》、《病柏》,說體也;《織成褥段》,箴體也;《八哀》,碑狀體也;《送王砯》,紀傳體也,可謂牢籠眾有,揮斥百家。

《峴傭說詩》

少陵七律,無才不有,無法不備。義山學之,得其濃厚;東坡學之,得其流轉;山谷學之,得其奧峭;遺山學之,得其蒼郁;明七子學之,佳者得其高亮雄奇,劣者得其空廓。

三唐詩品

情芳意古,蘊藉宏深,本《小雅》怨誹之音,撰建安疏宕之骨,簡蓄不逮古人,沈厲過之。七言骨重氣蒼,意研律細,諸家評論,以此賅焉。

《唐宋詩舉要》

五言長律,作者頗夥,然不能以顥氣驅邁,健筆摶捖,則與四韻無大異,不過衍為長篇而已。杜老五言長律,開闔跌蕩,縱橫變化,遠非他家所及。至……七言長律,最為難工,作者亦少,雖老杜為之,亦不能如五言之神化,他家無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