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史記》垓下之圍翻譯及註解

《史記》垓下之圍翻譯及註解

《史記》垓下之圍原文: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壹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壹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壹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裏。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壹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裏,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壹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壹日行千裏,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史記》垓下之圍譯文:

項王的軍隊駐紮在垓下,士卒少而糧食盡,漢王和諸侯的軍隊把他們重重地包圍著。到了夜晚,漢王的軍隊在四面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項王十分吃驚,就說:“難道漢王已經全部占領了楚國的土地嗎?不然為什麽楚國人這麽多呢?”於是,項王就在夜間起來,在軍帳中飲酒。他有個美人名字叫虞,因受到寵幸而常常跟從在身邊;他有壹匹駿馬取名為雅,也常常騎著它。於是項王就慷慨激昂地唱起了悲壯的歌曲,並自己寫了壹首詩,詩曰:“力量能搬動大山啊氣勢超壓當世,時勢對我木利啊駿馬不能奔馳。駿馬不能奔馳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樣安排妳!”他連唱了幾遍,美人虞姬也跟著唱。項工的眼淚不停地往下流,兩邊的隨從都哭了,沒有壹個人有勇氣擡起頭來看他。

於是項王就上馬飛奔,部下壯士騎著馬跟隨奔馳的有八百多人,當夜沖破了漢軍的包圍,快速向南奔逃。到天亮時,漢軍才發覺,連忙派統率騎兵的將領灌嬰用五千騎兵去追趕他們。項工渡過了淮河,這時能跟隨上來的騎士只有壹百多人了。項王逃到陰陵,迷失了方向道路,就去問壹個農夫,那農夫欺騙說:“向左方走。”項王向左,不意陷進了大片低窪多水的澤地,因此漢王的軍隊也就追趕上他們了。於是項王就又引領著手下向東奔馳,等到了東城時,就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士了。而漢軍追趕的騎兵卻有數千人。項王自己估量已經沒有辦法逃脫,就對他手下的騎士說:“我起兵反秦到今天已經八年了,親自參加了七十多次戰鬥,敢於抵擋我的都被我擊破,被我們攻擊的沒有不降服的,從來沒有打過敗仗,於是就稱霸於整個天下。然而今天終於被困死在此地,這是老天爺有意要我滅亡,並不是戰敗的罪過。今日已經必死無疑,所以我願意為諸位癌痛快快地打壹仗,壹定要取得三次勝利,為諸位來突破重圍,斬殺敵將,砍倒漢旗,以使諸位明白,確實是老天爺有意要我滅亡,並不是戰敗的罪過。”於是把手下騎兵分為四隊,向著四面。漢王的軍隊在四周包圍著他們,有許多重。項王對他的騎兵說:“我為妳們拿下漢軍的壹個將領來。”隨即命令面向四方的騎兵奔馳而下,約定沖過山的東面,分三處地方集合。於是項王大聲呼喊著奔馳而下,漢王的軍隊都望風潰散,項王就將壹員漢將斬落馬下。這時,赤泉侯楊喜還是個統率騎兵的將領,他追趕項王,項王圓瞪雙眼,大聲呵斥,楊喜和他的馬都十分驚恐,嚇得倒退了好幾裏路。項王和他的騎兵果真分三個地方集合起來。漢王的軍隊不知道項王究竟在哪壹處,就把軍隊壹分為三,重新包圍上來。項王再騎馬奔馳,又斬落了漢軍的壹個都尉,並殺了八九十個兵卒,然後重新把他的騎兵聚集起來,僅僅死掉兩個騎士。於是對他的騎兵說:“怎麽樣?”騎士都折服地回答:“和大王說的完全壹樣!”

於是項王就想向東渡過烏江去。烏江亭長攏船靠岸等待,對項王說:“江東雖然小,但地方有千裏,百姓有幾十萬,也足以稱王了。請大王趕快上船渡江。現在唯獨臣有船,漢王的軍隊趕到,是沒有辦法渡過的。”項王笑著說:“無意要我滅亡,我為何要渡江呢?況且我項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進發,今日沒有壹個人能回來,即使江東的父老憐憫我而奉我為王,我有什麽臉面見他們呢?縱然他們不說,項籍我心中難道就不羞愧嗎?”於是對亭長說:“吾知道恩公是個寬厚長者,我騎這匹馬五年了,從未遇到過對手,曾在壹天內跑過壹千裏路,不忍心殺了它,把它送給妳吧。”於是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裏拿著短兵器與敵人交戰。僅項籍所殺的漢軍就有數百人。項王自身也受到十多處創傷。回頭看到漢軍騎兵的司馬將領呂馬童,說道;“妳不是我的故人嗎?”呂馬童面對項羽,就把他指給王輟說:“這就是項王。’顧王說:‘哦聽說漢王用千金懸賞我的頭,還要封邑萬戶,我就把這個人情送給妳吧。”說完就自刎而死了。……

古人看法:

太史公說:我聽到周生說,虞舜的眼睛裏好像有兩個眸子,又聽說項羽也是兩個眸子。項羽難道是虞舜的後代子孫嗎?他的興起多麽突然啊!秦朝的統治嚴重失誤,陳涉首先發難,四方豪傑蜂擁而起,相互兼並爭奪,多得數不過來。而項羽沒有尺寸大的地方,趁機從民間起義。三年,就率領著五國諸侯滅亡了秦朝,把天下分封給列位諸侯,政令由項羽發出,並自稱為西楚霸王;居位雖不能長久,然而是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所未曾有過的事情。等到項羽放棄關中,思鄉東歸,廢除義帝而自立為王,又因諸侯背叛自己而怨憤,這實在是難以成功的。自我誇耀成功,逞強於個人的才智而不學習古人,說是要立霸王的功業,想用武力征伐來治理天下,五年終於失敗亡國,自己也死於東城,且仍無覺醒,沒有壹點自責,這實在是大錯特錯的。如此卻認為是“天意要亡我,並非用兵失敗的罪過”,豈不是很荒謬嗎?

《史記》垓下之圍註釋:

①力拔山兮氣蓋世……虞兮虞兮奈若何?

(奈……何,固定句式,對……怎麽辦)

②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飲[於]帳中,省略句,省略介詞,應譯為於帳中飲。也是介詞機構後置句。)

③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騎能屬者”,定語後置句。中心詞+“……者”)

④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判斷句)

⑤江東:江南。地方:土地方圓。

⑥王,名用作動,稱王。

⑦德,名用作動,給……恩德,可譯為“做好事”。

⑧動,給……恩德,可譯為“做好事”。

⑨灌嬰:“五千騎”

歷代吟詠項羽的詩歌:

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弟子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

題烏江亭

百姓疲勞壯士衰,

中原壹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

肯為君王卷土來。

——王安石

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