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八年級《蘆花蕩》教學設計

八年級《蘆花蕩》教學設計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積累“尖利、能耐、悠閑、寒噤、陰慘、仄歪、央告、轉彎抹角、月明風清、張皇失措”等詞語,掌握字音、字形和詞義。

 2。了解有關作家、作品的文學常識;了解小說的三要素,理清故事情節。

 3。把握故事情節,體味這個英雄故事的傳奇色彩。

  教學重難點

 體味這個英雄故事的傳奇色彩,掌握解讀敘事性作品的方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意在讓學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

 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河北保定的白洋澱嗎?白洋澱有“華北明珠” 之稱,這裏水光天色,四季競秀,風景如畫。在春天,蘆芽競出,滿澱碧翠;每到盛夏,蒲綠荷紅,岸柳如煙;時逢金秋,蘆花飛絮,稻谷飄香;隆冬季節,堅冰似玉,坦蕩無垠。但在七十多年前,這裏卻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鐵蹄的蹂躪!在抗戰時,白洋澱人民積極投身到保衛家園的民族戰爭之中。在美麗的白洋澱裏,演繹出壹幕幕抗日的傳奇故事。驚天我們要講的《蘆花蕩》的故事,就發生在白洋澱。

  課堂實錄

  壹、作者簡介

 設計意圖:設計此環節,意在讓學生更多的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跡和作品。

 孫犁,現代小說家、散文家。原名孫樹勛,河北省安平縣人。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他的文學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澱人民英勇艱苦的對敵鬥爭生活的,贊頌他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澱》、《蘆花蕩》等,後來都收在《白洋澱紀事》,這是作者最負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創作風格的壹部小說和散文合集。

  二、了解小說的有關的知識。

 設計意圖:通過此環節的學習,了解小說的三要素及其在小說中的作用。

 1。情節要素

 小說的情節壹般比較完整,往往有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有時前面有序幕,後面還有尾聲,能顯示生活中矛盾的發展過程。情節的巧妙安排對於刻畫人物和表現主題有著重要意義。

 2。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說的人物是虛構的,是作者把現實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綜合熔鑄而成的,因此比現實中的原型更為典型。小說中刻畫人物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有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也可以通過其他人物的反應和態度進行側面描寫等等。小說不僅勾勒人物的輪廓,刻畫其性格的壹個或幾個側面,還要在情節的發展中表現人物性格的發展和變化。

 3。環境要素

 小說中要具體描寫環境。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兩類。環境描寫是為交代背景、襯托人物、發展情節、渲染氣氛服務的。自然環境描寫在小說中表現較多,主要是為了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動,表達人物心情,渲染當時的氣氛。

  三、掌握文中的生字解詞。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意在讓學生準確掌握漢字的音形義。

 1。掌握生字。

 提防( dī) ? 瘧子( 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躥(cuān) ?仄歪( zè )

 颯颯( sà) ?泅著( qiú) 轉彎抹角(mò) ?張皇失措( huáng ? )

 2。理解詞語的意思。

 編算:方言。這裏有計劃、盤算的意思。

 央告:央求。

 轉彎抹角:沿著彎彎曲曲的路走,比喻說話、做事不直截了當。

 打牙跌嘴:方言,才誇口就出醜丟臉的意思。

  四、閱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意在讓學生通過閱讀與復述了解故事的情節。

 點撥:故事情節是小說的壹大要素,復述時應抓住主要人物“老頭子”,他活動在敵人監視的葦塘裏,“老頭子”的主要活動構成了整個故事內容的框架。

 明確:

 《蘆花蕩》主要寫了壹個老英雄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壹個老頭子撐著壹只小船,在白洋澱裏無數次地穿過了敵人的夜間封鎖,為遊擊隊運輸糧草、護送幹部。他不帶壹枝槍,只靠那只靈巧的篙和水鴨子似的遊水本領,在萬畝葦塘裏穿梭,從未發生壹次意外,靠了他,遊擊隊才維系了澱裏澱外的交通聯絡。但有壹次他護送兩個女孩子在夜間穿越封鎖線時,撞上了敵人的小火輪,壹個女孩子負了傷。這個打擊差壹點使他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力量;但他發誓要為女孩子復仇,第二天,他單身智鬥敵人,壹個個地收拾了他們,為女孩子報了仇。

  五、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意在是學生理清文章的層次,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

 本文壹***多少個自然段,分為幾個部分?每壹部分主要寫了些什麽?

 明確:

 全文***63段,分為三個部分。

 第壹部分:(1—8)交代故事發生的環境和主要人物。

 第二部分:(9—54)敘述老頭子護送兩女孩回葦塘途中的事。(開端、發展)——護送

 壹層:寫老頭子載了兩個女孩回葦塘找隊伍。

 二層:寫大女孩在沖破敵人封鎖線時負了傷。

 三層:老頭子為沒能完成護送任務而內疚,發誓要為女孩報仇。(情節的壹波三折)

 第三部分:(55—63)敘述老頭子智懲鬼子,為大菱報仇,討回了自尊。(高潮、結局)

  課後小結

 同學們,學了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到,美麗的白洋澱裏,神秘的蘆葦蕩中,潛藏著我們英勇智慧的抗日英雄。大家軍民壹條心,***同抗擊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華北大平原上譜寫出了壹曲抗戰的激昂樂曲。希望同學們能從中感悟到我們人民偉大的抗戰精神。

  課後習題

 請同學們展開想像,把二菱目睹老頭子的英雄行為時的心理活動補寫出來。

 寫作點撥:抓住對老英雄的崇敬、贊嘆,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對昨天自己懷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來寫

  板書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賞析文中“老頭子”這個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並分析其作用。

  教學重難點

 學習文學作品中的語言、肖像、動作、心理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設計意圖:通過此環節的設計,起到課程上的承上啟下,是學生盡快進入課堂。

 上節課我們從小說的三要素著手,理清了文章思路,復述了故事情節,著重分析了小說的主要人物——老英雄,(引導學生復習上節課對老英雄這個人物形象的把握)這節課我們先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寫,再歸納文章的主旨,最後感悟下文章的詩意美。

  課堂實錄

  壹、解讀小說的人物——老頭子

 設計意圖:通過此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全方位了解老頭子的形象。

 1。引導學生賞析小說中人物的立體美。

 從課文中畫出描寫老頭子的語段,並說明運用了什麽描寫方法,分析“老頭子”的英雄性格。

 明確:

 (1)外貌描寫:“撐船的是壹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船是壹只尖尖的小船。老頭子只穿壹條藍色的破舊短褲,站在船尾巴上,手裏拿著壹枝竹篙。”

 (2)肖像描寫:“老頭子渾身沒有多少肉,幹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可是那曬得幹黑的臉,短短的花白胡子卻特別精神,那壹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明亮。”

 (3)語言描寫:“妳什麽也靠給我,我什麽也靠給水上的能耐,壹切保險。”“不怕,小火輪上的探照燈,它照不見我們。”“不怕,他打不著我們!”“我沒臉見人。”“他們打傷了妳,流了這麽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為什麽不能?我打他們不用槍,那不是我的本事。願意看,明天來看吧!”……

 (4)心理描寫:“他沒法解釋:大江大海過了多少,為什麽這壹次的任務,偏偏沒有完成?自己沒兒沒女,這兩個孩子多麽叫人喜愛!自己平日誇下口,這壹次帶著掛花的人進去,怎麽張嘴說話?這老臉呀!”

 (5)動作描寫:集中表現在那壹場英雄行為中,他捉弄鬼子,誘鬼子上鉤,舉起篙來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腦袋,叫鬼子頭破血流。

 小結:這些片斷從多方面展示了“老頭子”的英雄性格:他有愛國抗日的熱情,有老當益壯的氣概;他有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他愛鄉土、同胞,他恨敵人;他過於自信自尊,他有勇氣,有膽略,只身制服敵人。

 2。引導學生賞析小說中人物的真實美。

 課文中哪些內容表現了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學生明確

 (1)他對葦塘裏的負責同誌許諾壹切靠他,壹切保險;

 (2)通過敵人封鎖線,老人就像壹個沒事人,顯得悠閑自得;

 (3)送兩個女孩進葦塘,他以為萬無壹失,結果大菱受傷,確實過於自信;他覺得沒臉見人,不好意思去見部隊,又有些過於自尊。

 (4)老頭子發誓要討回血債,這場極其精彩的英雄行為表明他是始終自信的。

  二、揣摩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及其作用。

 設計意圖:通過對環境描寫句子的賞析,領會環境描寫對小說中人物和主旨的作用。

 學生從文中找出環境描寫的句子,仔細體味寫景的作用。

 1。景物描寫:

 (1)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裏,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裏,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裏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裏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麽狠狠地往上鉆,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風清的夜晚,人們的眼再尖利壹些,就可以看見有壹只小船從葦塘裏撐出來,在澱裏,像壹片葦葉,奔著東南去了。

 (3)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壹樣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後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

 (5)第二天,中午的時候,非常悶熱。壹輪紅日當天,水面上浮著壹層煙氣。

 (6)水澱裏沒有壹個人影,只有壹團白綢子樣的水鳥,也躲開鬼子往北飛去,落到大荷葉下面歇涼去了。

 (7)這裏的水卻是鏡子壹樣平,藍天壹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地浮動。

 (8)在那裏,鮮嫩的蘆花,壹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學生齊讀寫景語段,展開想像,感受那濃濃的詩情畫意。

 2。寫景的作用

 “敵人”“炮樓”點明了環境的氣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裏”,像“要滴落下來的樣子”,渲染了澱水的晶瑩明澈,星星倒映在澱水裏,隨著微風的輕拂激起層層漣漪,使得星星也閃爍不定起來,因而給人以“要滴落下來”的幻覺。這麽優美的水鄉卻被敵人封鎖。白天壹片死寂,連水鳥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聽到它們“飛動和唱歌的聲音”。字裏行間,流露出鮮明的愛憎情感。寫“葦子還是那麽狠狠地往上鉆”把白洋澱人民那種在殘酷的戰爭環境裏頑強生存的姿態烘托了出來,充滿了意誌和力量。這段景物描寫不僅渲染了故事的氣氛,也給作品增添了壹種戰鬥的詩情畫意,構成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第(8)句是老人致敵人於死地時,“向著葦塘望了壹眼”所產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沈浸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之中,那鮮嫩的蘆花在老人的眼裏,自然會顯得格外美麗。這段景物描寫有加強抒情韻味的作用,決非可有可無。

  三、文章主旨

 設計意圖:整體把握文章內容,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通過寫主人公這位老英雄夜送兩個女孩子進葦塘和第二天狠狠懲罰敵人、報仇雪恨的故事,贊美了老船夫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英勇機智的革命精神。表現了根據地人民在中國***產黨的領導下英勇抗敵的愛國主義精神。

  課後小結

 年近六十的老英雄翅神出鬼沒,無數次通過鬼子的封鎖線,保證了葦塘中部隊的供給,保證了部隊的戰鬥力。特別是他手無寸鐵,獨自壹人,把十幾個鬼子打得頭破血流。從他的身上,我們再壹次分明感知到:中國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課後習題

 1。摘抄文章環境描寫的句子,並細細體味寫景的妙處。

 2。閱讀孫犁的名篇《荷花澱》,比較異同,進壹步感受孫犁作品的特色。

  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