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黃河自古以來是如何治理的?越詳細越好。

黃河自古以來是如何治理的?越詳細越好。

黃河水利工程:

中國最早的灌溉工程是黃河流域(陜西鹹陽西南)的池塘,《詩經》中記載“池塘北流,浸水田”。

戰國初期,黃河流域出現了大規模的引水灌溉工程。

公元前422年,西門豹作為葉淩,修建了12條通往當時黃河支流漳河的運河,用於灌溉農田。

公元前246年,秦國在陜西省修建了鄭國渠,用涇河水灌溉了4萬多公頃(今天的280萬畝)的土地。這個項目被稱為“魯澤之地”,在秦國統壹中國的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漢代更加重視農田水利,修建了六條輔渠和白渠,擴大了鄭國渠的灌溉面積。同時,渭河上修建了郭城運河和靈璧運河,關中地區成為中國最早的經濟區。

為了鞏固邊疆,從秦漢開始實行屯墾戍邊政策,在黃河沿岸的湟水流域和寧蒙河套平原開渠灌溉田地,使大片沙漠變成了綠洲,贏得了“塞上江南”的美譽。

為了保證長安、洛陽、開封等京都的供應,黃河中下遊的水運開發由來已久。

治理黃河洪水;

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下遊普遍築堤。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為解決諸侯國之間築堤糾紛,提出了“不彎防禦”的禁令。

到了西漢,已經有了“河堤官”、“河登官”等官職,沿河各郡督都有保衛河堤的責任。專職河堤衛士的人數已達到1000人,並得到了大量的財政和物質支持。河防工程已達到相當大的規模。

據史書記載,最早的大型治河工程是公元69年的“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派數十萬兵與王武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行千裏至海口”。

北宋時期,都城是開封,當時黃河水患嚴重。宋朝非常重視河道整治,設立了權限較大的水監,主管河道整治。沿河地方官員重視河道事務,在各州設置河堤法官,負責河道事務。朝廷是重要官員,參與了治河方略的爭論。

這壹時期,河道整治問題引起了許多人的討論,加深了他們對黃河形勢和水情的認識,河道工程技術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特別是王安石主持河道的機械清淤、引黃調水和發展淤地灌溉,在治河技術上有許多創新。

明代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黃河泛濫災害的加重,朝廷更加重視河道管理,河道管理機構逐漸完善。

明代工部主管河道管理,宰相直接負責河道。後來丞相河道又加了軍務提督的頭銜,可以直接指揮軍隊,沿河各省巡撫以下的地方官員也有管理河道的責任,逐漸加強了對下遊河道事務的統壹管理。

清代河道總督權限較大,直接受朝廷命令。

明末清初,河道治理有了很大的進步,堤防修復和維護技術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湧現出以潘繼勛、金夫為代表的壹批卓有成效的河流治理專家。

清末民國時期,戰亂不斷,國家政治衰落,河道管理也處於停滯狀態。

近代以、張為代表的水利專家,大力倡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研究黃河綜合治理方略,但由於社會經濟合作的制約,始終難有建樹。

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的治理越來越受到重視。每個地區都有專門的管理和發展計劃。隨著國家的大力建設,現在黃河洶湧澎湃,創造了大量的利潤,造福了壹方百姓。

擴展數據:

治理黃河的措施:

根據黃河上中下遊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徹底治理。

上遊坡陡流急,以修建水庫、發電和養魚為主要任務,充分利用水資源,同時大力發展林業和畜牧業。

中遊水土流失尤為嚴重,以植樹造林、種草為主要手段保持水土,大力發展林果和畜牧業。

中上遊地區大量退耕還林還草,所需糧食及生活用品、電力、魚、肉、畜產品、水果等計劃在下遊收獲交易。

下遊的河流是最嚴重的威脅,也是最難控制的。

要重新挖通兩條標準化、多功能的人工黃河,A、B兩河交替通水、通航、淤積,以便及時種植養殖,不再建設。

如遇特大洪水,兩條黃河同時泄洪,確保下遊安全。

把地上的河流改造成灌溉渠。運河高高低低用於灌溉,灌溉渠還可以分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