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瀘州老窖是哪個酒廠?現在是什麽年代?

瀘州老窖是哪個酒廠?現在是什麽年代?

壹、“國窖1573”酒文化發展的三個階段

“1573國寶坑池”位於瀘州市程楠營溝頭,也就是今天的“國寶坑廣場”。國寶窖釀國酒。“國窖1573”是中國濃香型國酒。

瀘州古稱江陽,名副其實的“酒城”。瀘州老窖特曲也是濃香型白酒的代表。瀘州老窖特曲(大曲)的生產始於秦漢,盛於唐宋,盛於明清。

瀘州位於四川盆地南緣,長江與沱江交匯處,川、滇、黔、渝四省交界處。是四川盆地最早出現人類並共同生活的地區之壹,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130多年的歷史。瀘州四周山巒起伏,氣候溫暖,雨水充沛,孕育了龍眼和荔枝,尤其是糯高粱(紅糧)和小麥,是釀酒的最佳原料。

魯酒始於秦漢。

瀘州是中國釀酒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壹。從瀘州出土的文物來看,瀘州釀酒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在瀘州博物館的陳列室裏,有壹件當地出土的“陶瓷飲角杯”,經國家文物部門鑒定,是2000多年前秦漢時期的器物,專門用於待客飲酒。在1983年瀘州市郊出土的8號漢棺上的“巫術祈福圖”中,兩位巫師高舉酒瓶,再次證明了當時的瀘州不僅好,而且有“以酒為禮”的酒文化,也印證了中國酒文化中“無酒為禮”的“酒道”。漢代著名詞人司馬相如在《鳳求鳳》中寫道:“川南有醪,香溢天下,催我閑思,作詩壹首。”是因為我喝了瀘州酒。

相傳公元225年,諸葛亮駐紮在瀘州古城的部隊在僻靜的中山山上藏了壹個軍事演習陣,準備南征。當時瀘州瘟疫流行,諸葛亮派人采集了上百種草藥,制成曲藥,用鷹溝頭龍泉的水釀造成酒,讓三軍將士每天喝壹勺,同時送給百姓,就是為了躲避瘟疫。用曲藥釀酒的方法也流傳下來,成為瀘州白酒史上的輝煌。

盧九興盛於唐宋。

1999年2月3日,在瀘州老窖特曲(大曲)窖池南約300米處的基建工地,發掘出壹批陶瓷器皿,包括壺、杯、罐、碗、盤等200余件10余種酒器。據考古專家研究鑒定,鷹溝頭古窖為隋末唐初至五代。可見當時飲酒在民間是廣泛流行的。據史書記載,瀘州在隋朝升任總經理,在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升任總督,在唐貞觀盛世,唐太宗又派唐朝開國元老程為瀘州統帥,可見當時瀘州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重要地位。程對魯南少數民族釀造黃酒與漢族傳統釀酒技術的交流做出了貢獻,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進壹步推動了釀酒技術的發展。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2年),大書法家劉公權的侄子劉勰被調到廬州刺史。他壹進入這個州,當地富有的酋長們就迎接他,並請他喝酒。他們通過莊園釀酒作坊促進了瀘州釀酒生產的發展。唐代詩人鄭谷在《遊隨州至魯郡》中寫道:“我隨師南去,荔枝春熟,去重慶。”春天在古代是酒的別名。所謂荔枝泉,就是以荔枝為主體香氣成分的酒,說明瀘州荔枝在1000年前就已經作為釀酒的原料之壹,酒質之高足以吸引鄭谷這樣的浪漫名人。可見,唐代瀘州白酒的生產和消費相當發達。

北宋詩人黃庭堅曾在瀘州住過半年。他看到瀘州的農業經濟比周邊發達,到處種植高粱釀酒。他不禁吟道:“江安糧不足,江陽(瀘州)酒多。“當時瀘州官員甚至村民都自帶爛床,家家釀酒。宋朝在瀘州設置了城市賽馬場。根據部落首領與宋朝達成的協議,每年冬季至日節前後,敘永、谷林和千邊的少數民族都要到瀘州出售戰馬和其他商品。在這支商隊的背後,上千名各族男女用竹筏從江門峽載著白果、糯米、茶葉、麻、獸皮、雜毯、靛藍等農副產品。據《宋代文獻通考》記載,宋神宗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以前,全國有26個縣,宋朝每年征收的營業稅在10萬元以上,廬州就是其中之壹。當時在瀘州設立的六個“商”機構中,有壹個是專門征收酒稅的“酒務”,每年的酒稅約為1萬元。自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3年)開始,四川奉節、瀘州等地出現了小酒(黃酒)、大酒(蒸餾酒)。這種酒在原料選擇、工藝操作、制曲蒸酒、酒精發酵方式、貯存醇化、酒質等方面與今天瀘州釀造的濃香型白酒非常接近,可以說是瀘州老窖特曲的前身。宋代,瀘州就有酒窖。宋代詩人唐庚喝了瀘州的美酒後,他的詩句“百斤黃鱸開翡翠,千家萬戶飲紅酒。".余幹渡口客船,荔枝林下人。”張揚瀘州的旖旎風光,成為謳歌瀘州白酒的壯麗傑作。不幸的是,宋元之間持續了半個世紀的蒙古蜀丁戰爭,使大量宋代瀘州老窖文化遺存遭到破壞。但僅在1984年,在瀘州小城的發掘中,人們意外地出土了5個年代不明的酒窖,被證明是宋代的遺存。

盧九興盛於明清時期。

朱元璋統壹中國,建立明朝後,酒城瀘州的釀酒業開始了新的發展。其中壹個成果是,現在瀘州程楠鷹溝的人頭排列成行,建於明朝萬歷年間(1573),距今431年歷史最完整、持續時間最長的老窖群“國窖1573”

明代大詩人楊慎對瀘州酒城充滿激情地寫道:“繁花頻頻過小城,夕陽緩緩歸”。詩人指的是在瀘州壹個小市場喝完瀘州精品酒回家的場景。楊慎也有詩:“玉壺美酒會中華宴,團扇午煙坐。”楊慎經常在夏令時,在小城市半山腰的小花園裏,在果實成熟的時候,邀請詩友聚會。楊慎也善小園風流,縱情飲瀘州佳釀,唱醉歌“江洋酒熟似錦,後有誰醉?”,道出了他在瀘州醉酒的感受,展現了從明到清數百年來,瀘州美酒以其高品質贏得了廣泛贊譽。

還有壹個民間傳說,農民起義英雄張喝了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大曲,連連稱贊:“好酒,好酒!”然後率軍破釜沈舟,分三路進軍成都。

清代著名詩人張文濤於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七月九日乘船到瀘州城下,在此停留壹日。雖然距今已有200多年,但壹直傳唱至今,成為吟誦這座酒城的千古絕唱。“人家水州市門口十七絕之壹,酒樓紅處江。杯為瀘州好,十指為橘香。”“杯具我愛瀘州”壹詞對瀘州老窖股份大曲是何等的褒獎!第二句七絕:“譚平山遠人,酒青燈紅水藍。只有三五疊帆,容不下江南。”臨行前,張文濤買了幾壇瀘州老窖大曲,順流而下,壹邊欣賞風景,壹邊飲酒。他夜宿長江三峽時寫道:“福州朱菊夔州柚,籠中見壹舟。路過好累,山川含笑迎我。文章頗有爭千古之意,何必非要花幾千塊錢買吃的呢?暫存冰盤開酒,杯清故鄉。”詩人張文濤以甕中之鱉,開瀘州“窖酒”,以復州之柑,夔州之柚,品壹杯淡雅美酒,思鄉之情。而他的“冰盤暫存酒,勝壹杯清故鄉天”的詩句,卻意外地為瀘州人留下了珍貴的史料。證明200多年前的“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以“窖酒”著稱,其酒體“純正獨特”,具有瀘州地方誌中所說的“純正甘甜”的特點,使人愛不釋手。

清光緒年間,瀘州腳下十幾裏的河,裏面七層,外面八層。桅桿像森林,看起來像城墻外的另壹個柵欄。張船山(即張文濤)的《門下水城》就是這樣壹幅繁華景象。被稱為“川南第壹州”的瀘州老牌坊,其實在四川直隸廳各州都算,其豐富程度是首屈壹指的。

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瀘州窖酒年產量10余噸。到辛亥革命前夕,瀘州到處都是酒窖。有文永勝、田成勝、謝太祥、春和榮、永興成、洪興和、義泰和、愛仁堂、大興和、新華等十余家釀造曲酒的作坊,年產曲酒240余噸。據清代《閱微堂雜註》記載,第壹代瀘州大曲白酒釀造於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民間“酒窖多於井”的說法是瀘州白酒業興盛的又壹見證。

民國改革後,隨著生產和運輸的進壹步發展,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的大曲遠銷省內外。廣州、南洋等中外客商也爭相采購。抗戰前夕,曲酒年產量達800噸。酒作坊之間競爭激烈,每家在工藝質量上精益求精,曲酒品質不斷高。抗戰時期,瀘州曲酒年產量達1.08萬噸,居四川第壹,成為名副其實的“酒城”。

1915年,打開《東方雜誌》、《國家公報》、《大公報》、《申報》,就能看到號稱“瀘州第壹”(當時有342年,距今431年)的文永勝酒廠生產的“300年老窖”大曲。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大曲,具有“窖香濃郁,口感脆甜,飲後尤香,回味悠長”的特點,在美國舊金山享有盛譽。為中華民族贏得了又壹份榮譽,讓人們共享文化古國的文明,感受中國酒文化的輝煌。據《中國食品工業年鑒》介紹,這是中國首個濃香型國酒國際金獎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