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韓張傳》:“因韓見秋風,誤吳中韭、湯、鱸魚。”後來,因為“鱸魚”作為鄉愁的代號。從那以後,世界上就用“鱸魚湯”或“嬴稷的鄉愁”等典故來形容不求名利、順應自然的人,也用來形容流浪者的漂泊感。與此同時,吳人對鱸魚的懷念也觸動了各國文人的思想,留下了千古傳誦的“鱸魚”佳作。
唐代最美的《棲木之思》屬於趙佗寫的《長安深秋》:雲淡風清,漢宮高秋動。殘星何時,笛聲沾地。紫半開籬靜,紅滿蓮憂。棲木美,空戴南冠學楚囚。
詩人趙薇登高望遠。在他眼裏,長安的秋景是清晨黎明的蕭瑟雲,漢朝皇宮上空幾朵秋雲縈繞,天邊壹顆殘星,秋雁南飛。
眼內是枯荷,耳內是笛聲的苦澀。不知道那個靠在高樓上的人是不是在看遠處?趙薇的鄉愁隨著長安的秋天越來越濃。他原籍江南,但現在住在長安。他要是能像那只大雁壹樣,用翅膀飛回家鄉就好了。
壹盤鱸魚湯,壹碗韭菜湯,蘊含著中國人平凡而樸素的生活期待,是人們對鄉土氣息最深的懷念。鱸魚湯、蒓菜湯,從來都不只是壹道美味,更是壹種縈繞在心頭的田園風味,是看完所有浮華後對那種簡單幹凈生活的紀念。秋風起,落葉落。無論妳的家鄉在哪裏,每個遊子心裏都有自己的“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