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在壹份墻報上讀了兩首詩。這兩首刊登在報紙上的詩,看完後義憤填膺。不考慮作者背景,發出連平仄格律都配不上的句子,是對詩歌的侮辱還是對讀者的不尊重?冷靜下來想壹想。這不是詩歌的錯,而是當今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壹種極端弊病。
當物欲橫流,當外國無論是精華還是糟粕湧入中國,首先未能保持本色的是中國的年輕人。他們在追逐外來文化的同時,對五千年的積澱視而不見。他們追星,卻對過去囂張跋扈的人嗤之以鼻。詩歌作為語言的瑰寶,完全被縮小到視野之外。甚至民國以來,寫詩的人越來越少了。作為年輕人,弘揚歷史積澱的主力軍已經偏離了道路。所以,這難道不是壹種悲哀嗎?
那麽,什麽是詩歌呢?詩歌的本質是對生活、人生、人性等的思考和總結,把這些體驗和感受用詩歌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是詩歌的兩種方式。詩歌,在理清了語言的問題之後,如果淺顯而深刻,能夠進壹步拓展詩歌的境界,那才算是傑作。詩的更高境界是平淡時見雷,細節處顯真知,化有形為無形,雕琢回歸真實。追求華麗詞藻,刻意求工,受限於格律,那還是詩歌的初級階段。但如果初級階段的基礎沒有打好,追求這種更高的境界就容易,會很棘手,很虛榮。即使妳連初級階段都不懂,妳堆砌著古風的文字,或者七言絕句,或者三五言絕句,妳自以為文采飛揚妳稱之為詩,妳稱自己為詩,壹度成為外人眼中的所謂文藝青年。
這種自以為是的詩歌創作,妳真他媽的降低了文藝青年這個詞的底線。
但是,創作終究是好的,但是不要胡來。妳對文字負責,妳對詩歌負責。
正是因為每個人對生活的感知不同,所以同樣的場景也會有不同的詩句,才會成為延續千年的文學形式。表達就是學習寫詩,掌握詩歌的語言。這個過程不是寫順口溜,就是說可以寫詩,也不是堆砌幾句古色古香的話,所以冠冕堂皇的叫詩。
我現在感覺在語文教育中,我很重視背唐詩宋詞,但從來不要求寫詩。如果我們的教育只停留在背上,詩歌怎麽發展?為什麽不加點內容寫詩呢?感覺已經掌握了寫詩的基本功。我考試的時候,寫壹兩首詩作為語文和文學素養的考核指標,應該比寫作文容易,應該比病句找錯字容易。
我不明白讓孩子整天背那麽多詩的目的是什麽。就為了考試?為了考試?還是要內斂成性格?就算妳背了那麽多詩,他們寫幾個字恐怕都比登天還難。
我承認不背不好,不繼承也不好,但是結束了,然後呢?不發展,不創造,不與時俱進,就用詩歌來反映現實生活。那背和繼承有什麽意義?我覺得這是壹件很奇怪的事情。從教育系統、整個社會,甚至央視、政府部門都沒有人認為有寫詩的必要。在大眾眼裏,多背詩,多識詩才是人才!是詩詞文化的傳承者!
最近央視的詩詞大會恐怕成了綜藝節目的最大賣點。詩歌似乎找回了人們心中的純真。看了兩集就再也沒看了。就像最有話語權的央視等權威媒體,他們在花大價錢,卻只是在炒古人的飯,然後鼓勵更多的復讀機出現!古人的食物很好,很有營養,但是我們煎著吃,要先吸收,營養才能為我們所用。只是全吃了,卻不消化,只是不停的產生垃圾。為什麽包括《我是歌手》、原創專輯、《中國好聲音》等歌曲,也作為古歌——詩詞,被人們遺忘?但是,我們卻在壹遍又壹遍地重復古人的遺風,然後驕傲地說我們在弘揚文化。
就像壹種古老的技藝,現代人只是在保存這種技藝下生產出來的產品,而沒有真正為這種技藝的衰落感到遺憾。人,無知,無知,無知!
讓全社會討論我們大家背詩是為了什麽。我們的孩子應該不比古人笨,接受的信息量也和古人不壹樣。為什麽古人可以邊背邊寫,而我們現在不行?說到底是教育的選擇性遺忘,環境的必然噪音。
那麽,喜歡背詩的,做詩歌創作的,不要讓這樣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只是成為人們自娛自樂的壹部分;不要讓全國的教育工作者都成了詩盲;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只是成為古詩詞的重復機器,而不是新時代的詩詞創造者!
我鼓勵身邊的人多讀書,多寫詩。即使有人問我壹點詩歌知識,我也迫不及待地全部告訴他們。作為壹種教育,我覺得不管寫得好不好,總會有壹些有天賦的孩子,只要點燃壹點點火花,就有可能在未來發展出詩歌創作的天賦。但如果他不點燃這團火,他可能永遠不知道自己會寫詩,有成為詩人的潛質。
如果把人生比作壹次旅行,詩歌就是這次旅行最珍貴的結晶。生活需要感悟,詩歌需要表達。兩者相輔相成。前幾年中國微文學邀請我編輯壹些新詩人的創作,我謝絕了。因為我知道我還年輕,對生活還不夠了解。面對壹首詩,我很難徹底理解它背後作者的心理和感受。那麽這就是對詩的誤解,是對作者的褻瀆,也因為我缺乏生活經驗,無法對壹首詩的意義做出中肯的評價。
然後,現象詩的怪相。當妳寫完壹首詩並把它發出去的時候,整個團隊都受到了諂媚的歡呼。拍馬屁的人多,提建議的人少。妳鼓掌的時候明白嗎?妳知道作者的意思嗎?妳能感同身受嗎?妳完全理解了嗎?不盡然!那麽這種諂媚的掌聲有什麽用呢?這充分證明了妳的無知和誇張。
更何況,只背不寫詩,是中國傳統教育體制幾十年的黑洞,至今無人呼籲。古人在吟詩的同時,也在不斷創作。新中國剛成立,為什麽寫詩突然就垮了?然後,教育系統幾代人都不知道寫詩是什麽!就連大部分大學國學教授都分不清詩歌的節奏!背詩,講詩,講評都壹樣,但是寫出來的詩就跟小學生作文壹樣!
眾所周知,古人吟詩作賦,共同創作。從壹些文學作品來看,無論是在《商》中提到的還是《紅樓夢》中的賈府等名媛,都說明古代人民的詩歌創作在民間是壹種非常普遍的娛樂行為。現在,像我們這樣的人經常寫詩,貼在圈子裏。我們喜歡的人,覺得有才華不喜歡的人說我們有病。背詩是天賦,寫詩是病態,寫詩被說得壹塌糊塗,寫詩像做賊。這個社會正常嗎?
要罵,懂詩的人比誰都會罵。我可以隨便批評壹首詩,但我希望每壹個真正熱愛詩歌的人,無論是讀書的還是寫作的,都可以做壹個顧問,而不是批評家或者奉承者。妳的建議可能是錯誤的,也可能是愚蠢的,但這也說明妳已經考慮過了。
或許,在上個世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前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畢竟主觀上重視“課桌”,所以才會說,“如果說辛亥革命後的中國有什麽值得稱道的成就,那麽中國大學教育中深厚的學術自由傳統應該是其中之壹。這是中國教育中最寶貴的精神遺產,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尊敬。”
學術自由也是,詩歌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