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傍晚
春天的傍晚,太陽像個盡到職責的老纖夫,放下了光明的繩索,站在天邊,回望著大海。
天、地像是在莊重地和太陽告別。湛藍的天上,金煌煌的浮雲留戀地挽著太陽;海洋,搖動壹個巨大的金色花環;海灘上的那片馬尾松樹林,揮動著鑲著金絲線的墨綠頭巾;連綿山崗像壹排筋骨強壯的男子漢,深情地行著註目禮;輕輕流動的海風,仿佛在纏綿地吻別……
壹個瑰麗而又憂郁的黃昏,籠罩著這片神妙而又荒涼的土地。
純民《混凝土》
春天的黃昏,那簡直是人間天籟!
草兒綠了,花兒紅了,清亮亮的晚風裏送來花草清甜而微苦的氣息。當夕陽的光線與地面接近平行的時候,天空中那壹堆堆羊毛卷似的雲朵,便開始出現了壹圈 *** 淡紅;接著又變成赤金,赭紅,最後是大片大片的玫瑰紅。田野上彌漫著花粉似的光輝,樹林、麥田、沙崗、小河、村舍,都浸泡在這毛潤潤、濕漉漉的紅暈裏。
郭保林《寫給故鄉的黃昏》
夏天的傍晚
夏日的傍晚,運河上的風景像壹幅瑰麗的油畫。殘陽如血,晚霞似火,給田野、村莊、樹林、河流、青紗帳鍍上了柔和的金色。荷鋤而歸的農民,打著鞭花的牧童,歸來返去的行人,奔走於途,匆匆趕路。村中炊煙裊裊,河上飄蕩著薄霧似的水氣。鳥入林,雞上窩,牛羊進圈騾馬回棚,蟈蟈在豆蟲下和南瓜花上叫起來。月上柳梢頭了。
劉紹棠《蒲柳人家》
這是壹種類似夏天傍晚庭園中的情景,沒有風,池面映著夕陽的余輝,平靜得像壹面金光燦爛的鏡子。在樹林中間,遠遠地現出壹個小村子。露水降下來,壹群家畜混合著鳴聲吠聲和蹄聲,像音樂合奏壹般,向家裏走去……妳們壹定會衷心地發誓,壹輩子再不需要比這個更美麗的景色了……這美麗的黃昏,過壹個鐘頭便會消失了,因此更加值得留戀。它為了保護自己的聲譽,在別人還沒有厭倦之前叫他們珍惜自己,便在恰當的時候轉變成黑夜。
(俄)赫爾岑《誰之罪》
夏日的傍晚,燕雀的狂噪穿過暮靄,在天空回繞。月夜還有蝦蟆像滾珠壹樣的叫聲,好比浮到池塘面上的氣泡。倘使這幢舊屋子不是時時刻刻被沈重的車子震動,仿佛大地在高熱度中發抖的話,妳決計想不到住在巴黎。
(法)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秋天的傍晚
深秋的傍晚,天空的雲彩,綺麗多姿:有的如春花怒放;有的似猛獸奔撲;有的更若彩禽飛騰,倒映在清澈的浣江中,已很好看。且有壹群晚歸的鴨子,聚成三角形,在那彩色的水波上,向它們的歸宿慢慢地劃蹼遊去,江水被分成兩路,每只鴨子犁起的水波向左右展開,壹直緩緩地湧到江邊的小草裏,給人壹種說不出的靜美之感;隔江望去,對岸金雞山下的農家,炊煙裊裊,冉冉上升,村上牛羊哞咩,金雞晚唱,江邊,村姑村婦們,壹簇簇,壹群群,壹邊笑語,壹邊洗衣,我憑欄眺望,為眼前這幅秀美的水鄉風景畫所陶醉。
周策《西施亭遐想》
秋末的黃昏來得總是很快,還沒等山野上被日光蒸發起的水氣清散,太陽就落進了西山。於是,山谷中的嵐風帶著濃重的涼意,驅趕著白色的霧氣,向山下遊蕩,而山峰的陰影,更快地倒壓在村莊上,陰影越來越濃,漸漸和夜色混成壹體,但不久,又被月亮燭成銀灰色了。
馮德英《苦菜花》
冬天的傍晚
當我走出小屋的時候,冬日的黃昏,已降落在灰白的原野,雪停了,風兒不大,但寒氣襲人。西邊的天空,從濃密的雲層,散出幾片玫瑰色的彩霞,單薄而清麗,東方有壹顆星星,時隱時現。原野上數間泥屋,有淡淡的暮靄,在它上面輕輕地拂動。我上了馬,馬蹄踏著殘雪覆蓋的荒草,發出沈悶的 *** 。苦艾和薄荷的氣味,又向我撲來。忽然,壹只野鴨,從草叢中驚起,掠過我的頭頂,落在遠處的河面。那榆樹老人,又伸出手臂,向我表示惜別。
2. 描寫夜晚景色的作文200字左右急大地已經沈睡了,除了微風輕輕地吹著,除了偶然壹兩聲狗的吠叫,冷落的街道是寂靜無聲的.當晚霞燒紅了半邊天時,海邊沙灘上的人們有的在遊泳,有的在拾貝殼,有的在盡情地嬉笑,於是,這裏的歡聲像海浪壹樣壹陣高過壹陣.黑沈沈的夜,仿佛無邊的濃墨重重地塗抹在天際,連星星的微光也沒有.黃昏,夕陽已它最後的余暉,創造了永恒的美,留在遠路歸來的人們記憶裏,形成永遠的美回憶.暮色像壹張灰色的大網,悄悄地撒落下來,籠罩了整個大地.偶然壹聲魚躍,沖破江夜的寂靜,接著又陷入無邊的靜謐.疲倦的月亮躲進了雲層休息,只留下幾顆星星像是在放哨.天空像壹塊洗凈了的藍黑色的粗布,星星仿佛是撒在這塊粗布上閃光的碎金.夜空中,月亮昏暈,星光稀疏,整個大地似乎都沈睡過去了.夜闌人靜,大地上萬物都進入了夢鄉.夜色抹去了最後壹縷殘陽,夜幕就像劇場裏的絨幕,慢慢落下來了.夜色是那麽迷人,天上壹顆壹顆藍幽幽的小星星,神秘地眨著眼睛,離我們是那樣遙遠.月光不變,但人會變.她已不是中秋的主角,但願我們都知道這是繁華背後的代價.這是冬夜的特色,天上亮,地上黑,仿佛寒氣把光也阻隔了似的.。
3. 江邊景色作文400字晚飯後,我和媽媽去江邊散步。“多麽迷人的景色啊!”我情不自禁地大聲喊道。
遙望天空,夕陽像個魔術師,把天空的雲朵壹會兒變成金黃色,壹會兒變成粉紅色,神奇極了。這時,霞光映射到水面上,江水壹半紅,壹半綠。這時,讓我想起壹句詩句: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真是美麗極了。壹轉眼,落日像壹個害羞的小姑娘,紅著臉躲進了大山的懷抱。
來到江邊散步的人可多了。工作了壹天的大人們帶著小孩子們出來放松放松,個個臉上掛著開心的笑容。江水更加碧綠,江面也更加寬闊,水裏還會看到偶而遊來遊去的小魚。岸邊的柳樹也更加的濃密。柳樹下多了很多玩耍、打鬧的孩子和悠閑散步的爺爺奶奶。我最喜歡夏天的夜晚,岸上的燈火會倒映在江水中,閃閃爍爍、波光粼粼,讓人充滿了無限的遐想。
夜幕開始降臨了。街燈亮起來了,遠遠望去就如天上亮閃閃的銀河。那五顏六色的彩燈把大廈裝點得異常美麗,遠看就像水晶房子。不知何時,圓圓的月亮爬上了天空,好像壹盞明亮的天燈把漆黑的大地照亮了。也像壹個大玉盤掛在天空中,向大地灑下壹片銀光。夜空中的星星,有亮的,有暗的,東壹簇,西壹團,親熱地湊在壹起說悄悄話。
我欣賞著這美麗的景色,腳像被粘住了似的,不願離去。我願江邊的景色明天更美好!
4. 夜晚時的景物描寫(寫月色)夜色中,江水靜靜的,嗚咽著向天盡頭淌去,漸漸的融入了無邊的黑暗中.剎那間,月伴潮生,世界瞬間明朗起來了.明朗的月,明朗的水,卻自是美的朦朧,美的讓人心疼.置身其中,壹絲憂郁便不知不覺的滲遍周身,無法自拔,也不願自拔.
月輕柔的為江披上銀紗,江便高興了,孩子似的,炫耀著躍向前去.水和月,永遠是各自的寵兒.有了月,水更活潑;有了水,月更清麗.江天壹色,格外的明凈.婉轉的江繞過水中小汀.銀色的月光下,壹片靜謐而又生機勃勃.花草似乎都睡去了,但妳聽啊,空氣中充滿了她們的竊竊私語和低聲笑談.看啊,那壹片似雪的錦繡,是花海吧,因為空氣中漫是馥郁.沒法看出是什麽花,月給了她們壹襲面紗.不過也好,花都是美的,朦朧的花更是美的.流水載起落花,淒美之外別有壹番柔情.雪樣的花林,溫柔的流水,戀人般的般配.月使得世界變的精致,也使世界變的朦朧.河畔上那片潔白柔軟的沙灘清夢般的虛無,卻又難以置信的真實.這月,這花 ,這水,構成了這春夜.
天和地都沈默,寂靜中別有壹番威嚴,慈父般的寵著這月,這江,這花,這夜.
有多久了?我在這兒看夜?幾千年?亦或幾萬年?想不起了,太久了.這亙古未變的夜!人生匆匆,幾番沈浮,早已物是人非.可還記得是誰第壹次望月興嘆?是誰第壹次贊嘆這江天壹色的景致?又是誰第壹次發出物是人非的感慨?都不記得了,太久啦
人生代代,幾經更叠.我以為壹直是自己在這兒陪著夜呢,卻聽見心中的聲音說:不,早不是妳了!我爭辯到:不,我壹直在這,夜沒變,我也沒變.夜微笑著,什麽也沒說,只是用博大的黑袍輕輕籠住我.我猛醒,曾幾何時,也有過這麽熟悉的感覺?大概是前世吧.我無語,是啊,夜已經經歷過我的無數次人生了.她洞悉壹切.眼前的江,月是永恒贈給我的禮物吧.我明白了,我的生命亦會是短暫而永恒的,恰如那逝去的江水壹般.
擺擺頭,想從思緒中掙脫,卻又陷入更深的憂郁中.
那是誰家的壹葉小舟孤零零的漂在月色中?舟中的人兒是否正在牽掛徘徊在月光下同樣無眠的她?月將似水的光揮灑在樓臺上,更添了些許的離愁,些許的無奈,些許的落寞.愁緒如同偷偷溜進窗棱的月光般揮之不去.門上垂下的珠簾遮住了屋裏垂淚的人兒,卻遮蓋不了彌漫四周的相思.放眼看去,似乎到處都有曾經的回憶,曾經的甜蜜.轉眼間,卻已是時過境遷,天涯海角.人生便是如此的美好而又無奈.蘇東坡說:“但願人常久,千裏***嬋娟.”沐浴在***同的月光下,心中彼此掛念著,也未嘗不是壹種美好的情感.鴻雁傳書的故事畢竟只是傳說,鳥兒怎能傳遞這神聖的相思之情呢?
舟中的遊子啊,妳是否也想到了久已未曾歸去的故鄉呢?夢裏回鄉千百次,驀然驚起,依舊身在關山外.問那默默流去的江水,是否能為人們傳遞相思之情呢?脈脈江水默默無言.
江水亙古不變的堅決逝去,帶走了許多,也留下了許多.春將盡,落花紛紛,赴諸流水.斜月向西沈去,仿佛要回歸般堅決.有些傷感,這江,這花,這月,都要逝去了.這夜,也會消逝的.“不,”有個堅決的聲音說:“他們是永恒的,妳忘了嗎?”是啊,永恒的.我默念到.
前面是壹條無盡的路,甚至不知道它會通向哪裏.我義無反顧的踏上去,帶著滿腔的感動和希望.我相信,路的盡頭,會有我的情感的歸屬.
月終於落下了——映著疏松的江樹,搖落滿江的光輝.
5. 夜晚的江濱公園作文今天晚上出奇的熱,爸爸媽媽帶我去江濱公園乘涼。
為什麽去江濱公園乘涼呢?因為江濱公園那有壹座防洪大壩,所以江濱公園非常熱鬧。人們都是趁晚上的時後來乘涼的。
大壩下邊是靈江,所以才這麽涼快。大壩上有許多健身器材,只見器材上面擠滿了人:有的人在玩跑步機;有的人在玩自行車機;還有的人在玩拉力器……晚上來到這裏,既能鍛煉身體,又能乘涼。
江邊的怡景公園,春遊的時候我們來過。到了晚上,又有另外壹種景色。
有很多人在這裏散步,微微的涼風吹來,讓人感到心曠神怡!江濱路上開滿了各種各樣的店鋪,有意大利冰淇淋店,有法拉利酒吧,還有憶口香龍蝦店。玩累了的人們,都喜歡到店裏坐坐,順便吃點夜宵。
我最喜歡吃的是冰淇淋,所以常常央求媽媽帶我去意大利冰淇淋店。晚上江濱公園的氣氛真熱鬧啊。
6. 描寫夜晚景色的句子[描寫夜晚景色的句子]生物在春晨中醒來,展示著生命的可貴、誘人,描寫夜晚景色的句子.春晨點染心中的希望,激發著人生的熱情.天空像壹塊洗凈了的藍黑色的粗布,星星仿佛是撒在這塊粗布上閃光的碎金.星空燦爛的樹下微風浮起蛐蛐鳴叫托向星星傾聽.夜,像壹幅淡青色的幕布罩住了黃浦江岸.夜空中,月亮昏暈,星光稀疏,整個大地似乎都沈睡過去了.夜闌人靜,大地上萬物都進入了夢鄉.夜幕降臨了,明鏡般的月亮懸掛在天空上,把清如流水的光輝瀉到廣闊的大地上.夜色抹去了最後壹縷殘陽,夜幕就像劇場裏的絨幕,慢慢落下來了.夜色是那麽迷人,天上壹顆壹顆藍幽幽的小星星,神秘地眨著眼睛,離我們是那樣遙遠.螢火蟲像壹顆顆綠色的小星星在夜色中流動著.月光照在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海面上映托著石頭的倒影.星星在壹旁眨著快活的眼睛.這是冬夜的特色,天上亮,地上黑,仿佛寒氣把光也阻隔了似的,中學生作文《描寫夜晚景色的句子》.----------------------------------------《暮江吟》 唐?白居易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壹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壹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沈沈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7. 秋晚的江上描寫了怎麽樣的景《秋晚的江上》描繪出了壹個江邊秋天黃昏時的景象。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詩人劉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錄在開明書店1926年版《郵吻》詩集中。這首詩從整體框架上采用了當時流行的小詩體,小幅的描寫,簡潔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興的抒發,都呈示出泰戈爾與日本俳句的風格。
全詩原文如下: 歸巢的鳥兒,盡管是倦了,還馱著斜陽回去。 雙翅壹翻,把斜陽掉在江上; 頭白的蘆葦,也妝成壹瞬的紅顏了。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20世紀20年代,寫作新詩的詩人受舊詩詞的影響很大,所以那個時候的新詩都有很濃重的舊詩詞風格。除了是用白話來抒寫之外,詩的意境和表達手法,往往和舊詩詞沒有多大差別。
這是當時詩歌的壹大特色。 此詩的作者劉大白也正是如此,他雖試著去寫純粹的白話詩,但這首詩在格律上還些許遵循古典詩歌原來的要求,所以還是可以看出來其受舊詩詞影響的痕跡。
《秋晚的江上》便是在這種環境下創作出來的。 “歸巢的鳥兒,盡管是倦了,還馱著斜陽回去。”
倦遊的鳥兒想回巢去。這時候,天色已晚。
斜陽的余暉照在飛鳥的脊背和雙翼上,好像是把斜陽馱回巢去壹樣。黃昏的景色,在詩人的筆下,帶著壹股悲哀的美。
“倦”“馱”是關鍵二字。歸鳥倦了,這是詩人的想像,同時也是詩人情感的移入。
鳥倦實在也是人倦。而馱字,壹方面是景致的進壹步的渲染和奇麗的想像,另壹方面也是突出鳥倦的程度,因為馱是壹種負荷,而馱的又正是太陽。
這樣看到的就不僅僅是壹種景致,而包含詩人對生活的體驗。 “雙翅壹翻,把斜陽掉在江上”詩人原只註意江上的飛鳥,照在飛鳥身上的夕陽。
隨著飛鳥雙翅的壹翻,才註意到夕陽在江面上的倒影。這夕陽的倒影好像是從鳥翅上掉下來的壹樣。
飛鳥本來已經倦了,但背上還馱著斜陽,並不覺得是沈重的負擔。在詩人看來,正是飛鳥馱了斜陽去點染江面。
情景十分動人。 第二段是第壹段情景的繼續與開展。
不說落日沈入江底,而說落日被鳥翅翻掉在江裏,這是極富表現力的。它是極其誇張而又符合邏輯的動態描寫,與其說是鳥馱斜陽的自然延伸,毋寧看作是詩人想像力的深化,它使夕陽沈入江心,這壹瞬間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
同時,鳥翻雙翅,抖落斜陽,在情緒上也是壹種發展,它表明鳥不堪沈重的負擔,希冀於壹種自由的生活。 “頭白的蘆葦,也妝成壹瞬的紅顏了。”
詩人把眼光從江上轉移到江邊的蘆葦。夕陽的余暉點染了江面,也點染了蘆葦。
在壹瞬間,白了頭的蘆葦也變成紅顏了。從飛鳥的雙翅到江面,到蘆葦叢中,眼前的景物是壹片紅色。
構成秋天黃昏江上壹個美麗的畫面。 整首詩富於舊詩詞的情調,寥寥數筆,即勾畫出壹幅靜中見動、聲色俱備的美麗圖景,同時又有詩人自己的風格,就像最末兩句,通過“妝”和“紅顏”,把蘆葦人格化了,給全詩平添了壹些情趣與生氣。
8. 描寫傍晚景色的句子《暮江吟》 唐?白居易 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
這首詩描寫了深秋時候,從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前兩句抓住色彩來描繪日落時江面的瑰麗景色,後兩句抓住事物的特征,寫出了江邊美麗的月夜景色。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愉悅的心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欄目:唐詩鑒賞 作者:情詩網 2004-11-12 7:52:15 瀏覽:83844 相關信息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壹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壹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被聞壹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壹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
壹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壹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
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詩人入手擒題,壹開篇便就題生發,勾勒出壹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潮生。
這裏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在壹起,氣勢宏偉。
這時壹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壹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潑的生命。
月光閃耀千萬裏之遙,哪壹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壹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壹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
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壹樣的銀輝色。
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壹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
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壹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壹個純凈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系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
這種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壹種欣慰。
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壹句的“只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
壹輪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著什麽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願。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
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白雲”四句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雲”、“青楓浦”托物寓情。
白雲飄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
“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壹家、壹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壹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壹往壹復,詩情蕩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
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壹是浮雲遊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
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裏“卷”和“拂”兩個癡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愁悵和迷惘。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望月光而無法相。
9. 夜宿山寺描寫了江上什麽時的景色,表達了詩人什麽思想感情《夜宿山寺》是李白的壹首紀遊寫景短詩.首句正面描繪寺樓的峻峭挺拔、高聳入雲.發端壹個“ 危 ”字,倍顯突兀醒目,與“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組合,就確切、生動、形象地將山寺屹立山巔、雄視寰宇的非凡氣勢淋漓盡致地描摹出來了.次句以極其誇張的技法來烘托山寺之高聳雲霄.字字將讀者的審美視線引向星漢燦爛的夜空,非但沒有“高處不勝寒”的感慨,反給人曠闊感,以星夜的美麗引起人們對高聳入雲的“危樓”的向往.三、四句“不敢”寫出了作者夜臨“危樓”時的心理狀態,從詩人“不敢”與深“怕”的心理中,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與“天上人”的相距之近,這樣,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詩人用誇張的藝術手法,描繪了山寺的高聳,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山上的這座樓好像有壹百尺高,站在樓上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我不敢在這兒大聲說話,恐怕驚動了天上的仙人,全詩語言樸素自然,卻十分生動形象.這裏,詩人發揮大膽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從而將壹座幾乎不可想象的宏偉建築展現在我們面前.把山寺的高聳和夜晚的恐懼寫的很逼真,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