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月份,因為正是牡丹的花期。
丹景山
丹景山位於彭州市丹景山鎮(古九隴),距成都西北50公裏,海拔1147米,素有“丹嶽岱宗”,“古唐勝跡”,“丹景第壹”之稱。為我國天彭牡丹的發源地。宋代尤其南宋時期,花特盛,與洛陽、菏澤齊名。彭州,又名天彭,位於成都西北,在唐代就享有“花州”美名,是中國著名的牡丹鄉之壹。
大詩人陸遊八百多年前在成都期間,遍訪彭州花戶名園名花,考察研究天彭牡丹,在淳熙五年正月寫下了著名的<天彭牡丹譜>。文章開始就說:牡丹在中州,曹州(即現菏澤)為第壹;在蜀,天彭為第壹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三月,詩聖杜甫應彭州刺史高適之邀到彭州丹景山觀賞牡丹。面對漫山遍野的牡丹花叢,杜甫贊嘆不已,寫下著名的<花底>壹詩。該詩是歷史上詠天彭牡丹的開山之作,也是中國最早的牡丹詩之壹。
丹景山坐落在沱江之源--湔江南岸,為龍門山八脈,相對高度不大,但是山巒叠翠,風光秀麗,自古就是“靈秀獨鐘”的“西蜀名山”,享有“丹嶽岱宗”之稱。漢時即為道家先哲靜修煉丹處,佛都東漸後又為佛道其處之山,寺觀特盛。“崇巒架殿,疊嶂營樓,鶴林聖跡,龍泉佛影”,就是其真實寫照。 然而,令古今人向往留戀的還是丹景山的牡丹。丹景山自古就是著名的牡丹觀賞地,肇源無端,唐時即盛,歷五代至大宋盛。洛陽淪陷於金,丹景山為全國唯壹著名牡丹觀賞基地,但絕非僅因洛、曹陷落而彰名,最主要的是丹景牡丹盛開於山野崖間,花時倒垂,極具野趣而聞名遐邇。
主要景點
寶塔迎賓
鎮國寺塔在灌口場西南朝九隴郡故城遺址的白塔坪上,建於北宋至和元年至嘉祐五年(1054-1061)。塔高38米,呈密檐式十三級方形磚結構。內有五層塔室,登道相通,可盤旋至頂,觀彭門雄姿與湔江秀色。
天彭門
即古天彭門,又稱天彭闕。在鎮國寺塔北1公裏。在湔江出口,海拔1000米的牛心、壽羊二山夾江對峙,相距200余米,縱深約1公裏,狀若門闕。
丹景第壹
在天彭門1公裏處,以牡丹名噪於世。漢代始建金華宮於此,唐代高僧金頭陀重修時,盛植牡丹,號稱“丹景第壹”,故名丹景山。宋代天彭牡丹與洛陽牡丹並著於天下,名冠蜀中,其發祥之地即在此山永寧院。南宋陸遊有《天彭牡丹譜》專記其事。
十裏亭廊
丹景山主峰海拔1150米,相對高度400米。山麓立有“丹景第壹”、“古唐勝跡”等石碑樓。峰頂望鄉臺距山路6公裏,路面為上等砂巖琢磨而成的磴道,寬廣整齊,循山傍澗,蜿蜒漸漸升於翠綠叢中。其間白衣庵、審魂殿、鴨綠橋、凈水亭、觀瀑亭、牡丹亭等殿宇亭臺、橋廊建築,隨勢營構,與山川相映成趣,渾然壹體,上下呼應,形成典雅別致的十裏亭廊。山間古跡尚存明代東嶽廟華表、石碑、石獸以及歷代僧人塔林。兩株高達30余米的古柏至今已過千歲,翠蓋如雲。
望鄉臺
丹景山峰頂望鄉臺突兀於九隴隴首之上,登臨環顧,九隴嶽陵逶迤如浪,群山蒼茫,湔江河谷歷歷在目。傳說古蜀先民是有隴西高原來到成都平原的拓荒者,他們常於此登高而望隴,故名望鄉臺。
三味勝跡
位於丹景山南4公裏。相傳始建於唐鹹通年間的寺院群落遺址。原有水亭寺、至德寺、安國寺等3座寺廟。唐悟達國師於此取沁泉水治病救人,故稱其地為三味水。今寺院有多處唐宋以來的石刻、石建築、壁畫,***有石窟37龕,大小佛像、菩薩像1000余尊,其中明代石亭、清代石碑樓等基本完好。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
牛角寨
牛角寨位於湖西仁壽縣高家鄉境,龍泉山脈尾段。在這裏的山巖上,有許許多多的摩崖石刻。有北山道場石刻,有千佛巖石刻,有大佛石刻等。這些石刻大多刻於唐代。其技藝之精湛,布局之嚴密,選題之考究,形象之逼真,無壹不絕。特別是大佛石刻,更加完美。據考這尊大佛建造年代與樂山大佛同時。其造像技巧與形象和樂山大佛大體相似,據說兩佛同出壹人,先刻牛角寨大佛,後鑿樂山大佛。
石洞溝
洞溝位於原乾封古鎮,今董家埂鄉螞蝗堰村,在乾封廟的左後方離乾封廟有三裏來地遠,因相傳明初壹代道家兼武宗的張三豐住過的“三豐洞”在此而聞名。
摩巖石刻
三岔湖南面的朝陽寺和湖西牛角寨均有摩巖石刻。朝陽寺位於湖南面董家埂鄉深洞村,現存有依山摩巖造像370余尊,整個石刻以聖水觀音和卦子巖最為稱奇。
石人路彩色鄉村長廊伴隨著“成都—石盤—三岔—丹景山—雙流—成都”旅遊環線的建設,旅遊幹道沿線相繼建成拓普農業科技園區、賈家無公害水果園區、黑寶石李子園等具“鄉村旅遊”功能的現代農業生態園,優美的生態環境和簡陽特色飲食及旅遊產品的展示將成為沿線亮麗的風景。
乘車線路
丹景山風景區地址:近郊 彭州市丹景山鎮丹景村,57路到五塊石客運站坐直接到彭州的班車,然後轉12路到景區!
駕車線路
走成彭高速哈。成都到彭州沒有過路費,高速路上只走得到二十來分鐘,到彭州到丹景山還有可能半個小時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