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西遊記》也有壹些漏洞。細心的讀者發現了其中的幾個,有三個是小學生發現的。
第壹點:詩歌
《西遊記》第八十壹首出現了壹句詩:鋤草當午,汗滴下土。誰知道中餐每壹粒都是硬的!
這首詩應該是中唐時期沈李在唐德宗寫的《悲憫農民》中的壹首詩。西遊記的故事發生在初唐,唐太宗年間。穿過去了嗎?
還有《鷓鴣天》、《最近的花》等只出現在宋代的詞牌名稱也出現在《西遊記》中。看來,生於明朝的吳承恩先生還是難以擺脫時代的印記。
這些都被專家學者發現了也就不足為奇了。
下面是幾個小學生發現的西遊記的三個漏洞。
第二點:渡海
幾乎每到壹處,唐僧都說:“我是東土唐朝的貧僧,去西天取經。”好像沒什麽毛病,不過我去天竺學的是唐朝的佛經。
但這個問題在西遊記的世界觀設定中提到了,他們的世界可能和我們所知的“大唐”“天竺”不壹樣。
原文提到:“天下分四大洲,東有神州,西有河州,南有布州,北有瀘州。”
大陸是什麽意思?也就是“水中之地”,也就是四大洲隔海相望。
但是,根據後續情節,我們可以知道,所謂的“西天”是在西州,牛,大唐是在南站不州。唐僧艱難地渡過壹條黑水河(徒弟背不動他飛)。他是怎麽穿越汪洋大海的?
似乎原著刻意回避了這壹點,似乎壹路走到了西天。畢竟他們壹路經歷了八十壹難。但是,對於古人來說,還有什麽比航海更難的呢?很明顯,這是壹個情節漏洞,存在矛盾。
第三點:識字
也是從第壹次有這樣的記載:“碑上有壹行楷書大字,寫著‘花果山是福地,水簾洞是洞天’。石猿在天堂。”
意思很直白,就是孫悟空從壹塊石頭上得知他所在的地方就是所謂的“花果山,水簾洞”。值得壹提的是,他讀了“在天堂”這個詞,所以他壹定明白字面意思。
但我去孫悟空跟菩提祖師學藝時,又有壹段描述:“向眾師兄學言語禮儀,傳經論道,學漢字,天天燒香。”
孫悟空連認字都要學,怎麽可能先把石碑上的字讀出來?別說他是石頭裏蹦出來的,只認識壹部分字。太牽強了吧?吳承恩寫了“學漢字,燒香”這幾個字,卻意外地讓他的設定陷入了前後矛盾的窘境。
第四點:食物。
壹個小學就愛吃的小姑娘,發現西天取經路上的四個師徒每次吃的菜幾乎壹樣,而且大部分都是江淮菜。例如:
第五十四回提到西涼女兒國國王的婚宴菜單是:碎米、蒸糕、糖糕、香菇、蘑菇、木耳、花菜、黃花菜、紫菜、蘿蔔、芋頭、蘿蔔、山藥、黃精...
第六十七駱駝羅莊素餐項目:面筋、豆腐、芋頭苗、蘿蔔、辣芥菜、芥菜、香米、醋烤葵花湯...
江淮壹帶的人對這些美食應該不陌生,而吳承恩恰好是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的河仆。
這只是巧合嗎?
我們來看看唐僧(玄奘)的西行路線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唐僧師徒經過的地方都在西北,包括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國。那裏的主食和江淮地區的很不壹樣。湯燦神父和他的門徒如何在這些地方吃江淮菜?
哈哈,原因只有壹個:吳老師沒去過這些地方,但他的書中卻不得不提與美食相關的內容。我該怎麽辦?我們只好用吳先生熟悉的東西“湊合”了。
以上介紹了幾個小學生發現的西遊記中的三個漏洞。
“人無完人”,更何況是《西遊記》這種人創造的文學作品!況且,整個《西遊記》本身只是壹個童話。況且小說畢竟不是歷史,沒必要這麽嚴肅。
但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幾個小學生能以如此嚴謹的態度對待壹個童話故事,找出很多專家沒有看到的漏洞。這種堅持和良好的學習素養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