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大源頭分別為現實主義代表《詩經》以及浪漫主義代表《楚辭》,二者合稱為離騷(也可以成為風騷)。
風騷壹詞來源於《詩經》、《楚辭》,而在俗語中形容壹個人舉止輕佻風流也常用風騷壹詞,這個詞義與《詩經》和《楚辭》並沒有聯系,而是與疾病有關,據雲弓《七年之癢,多少風騷》壹文考證。
“風騷”壹詞,在現代漢語中有兩種意思,壹種是具有褒義的,形容壹個人在某壹領域取得了獨樹壹幟的成就,比如:“獨領風騷”等,其來源為古代中國詩歌經典《詩經》之《國風》與《楚辭》之《離騷》。
風騷的另壹個詞義則是有些負面的,形容壹個人(通常指女性)在行為舉止方面不夠檢點,在性傾向的表達方面不夠含蓄。風騷的後壹種涵義的來源,顯然與《詩經》《楚辭》之類高雅的藝術扯不上關系,壹般人也很難想象作風有點問題的風騷,其實來源於對疾病的描述。
《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收集了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大約500年間的詩歌;《楚辭》是我國第壹部文人創作的詩歌總集。它們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