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語分南北兩大方言,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的區別在於發音上,南部壯語有[k/kh] [p/ph] [t/th]等送氣塞音與不送氣塞音的對立關系,國外的岱儂語屬於南部壯語;而北部壯語則只有不送氣塞音[k] [p] [t]等,國內的布依語屬於壯語北部方言。而雲南的傣語、海南的臨高話、國外的泰語、老撾語、撣語都與壯語有著最密切的親屬關系,它們都屬於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僚人主要有兩種文字。壹種是自唐宋以來就依照漢字的六書構字法創制的方塊壯文/方塊布依文(Sawndip),或稱作古壯字、土俗字,廣泛用於民間的宗教典籍、歌謠記事、書信帳單人名地名等等。不過僚語方塊字歷史上沒有得到統壹和規範,字形和字意往往因方言不同而有所出入,只是在民間流行,歷史上沒有得到官方認可。另壹種是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以及自創符號混合拼寫的拼音壯文。1957年《壯文方案》被國務院批準,結束了壯族人民沒有自己合法文字的歷史。今天人民幣上的四種少數民族文字,就有壹種是拼音壯文。布依文字則是根據“布-壯文字聯盟方針”、以拼音壯語為基礎而創造的壹種方言文字。20世紀80年代,壯文實現全部拉丁字母化拼寫改革,而布依文也進行自身的全部拉丁字母化改革,因為不再維持同樣的拼寫規則,“壯-布文字聯盟方案”實際上已經取消。壯族、布依族雖然擁有自己的文字,不過,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壯文、布依文教育並沒有在濮僚地區普及開來,造成廣大壯族、布依族民眾只知自己母語,而不識自己文字的社會現狀,這對濮僚地區的文化發展與文化傳承,都是壹個嚴重的束縛,今後如何在壯族、布依族聚居區大力普及本民族語文教育,是個急待解決的問題。
4.民族文化
僚人是個詩性的民族,這表現在僚人歌謠文化的發達上。廣西被稱為“歌海”,這與壯族的善歌有關。貴州的布依族地區也有“詩鄉歌海”的稱號。在傳統社會裏,山歌貫穿僚人的壹生,從人的出生開始,在成長過程中就要接受歌謠文化的熏陶,戀愛對歌,結婚唱歌,生子授歌,節慶時聚歌,勞作時創歌,高興時歡歌,傷心時悲歌,到壹個人生命終結的時候,親朋好友都要來悼歌。僚人的善歌與他們的文字在歷史上不統壹和文字教育不普及有很大的關系,濮僚平民百姓無法用文字來記錄和傳承他們的民族文化,詩歌和歌謠無形中就起著重要的替代作用。壯族的民歌記錄著壯族的長篇史詩,韻律方面要求嚴格,音樂上又發明了獨壹無二的大二度和聲,所以,壯族民歌包含的文化因子是極其豐富的,浩瀚的壯鄉歌海就是壯族文化的汪洋。
僚人最著名的史詩是創世紀神話和講述人類起源的《布洛陀》(布依族文學研究壹般譯為《抱陸陀》,實為同音異寫),它可以說是僚族宗教的《聖經》,也可以說是僚族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基礎上,壯族人民創造了壯戲。壯戲主要分為南路壯戲、北路壯戲、雲南壯戲、師公戲等。布依族戲劇是由北路壯劇傳入而發展形成的,雖然也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不過還沒有脫離北路壯劇的範疇。
壯族有自己的語言,簡稱壯語。壯族也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字有:古壯字和壯語拼音文字簡稱壯文。
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是壯族人民的主要交際和傳播訊息的工具。壯語現使用的人口在1700萬以上,是我國使用人口最多的壹種少數民族語言。
壯語大致可以分成兩大方言,即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同時兩大方言中又有諸種土語。北部方言有8個土語區:邱北、桂北、右江、邕北、郁江、紅水河、連山土語等。這些土語壹致性比較大,詞匯相同率達85%左右。南部方言有5個土語:邕南、左江、德靖、峴廣、文麻土語等。這5個土語的壹致性比較小。如德保和欽州的民族固有詞 匯相同率只有63%左右;欽州壯語和文山壯語在語音和詞匯均有較大的差別。南部方言各土語的異點稍多些。總之,壯語南北兩大方言雖有差異,但它們的***性是主要的;各個土語在語音上也有微異,但它們也有較大的***同點。
壯語在語音、語法、詞匯方面,均有其特點。語音方面,壯語語音有22個聲母,108個韻母,6個舒音韻,2個塞音韻,這是壯語音所特有的。語法方面,壯語語法以詞序和虛詞為主要的語法手段,主語在前,謂語、賓語依序列位於主語之後,主語都是謂語陳述的對象。定語都是後置的,如花紅、馬白、河大、山高等。這跟漢語定語前置恰好相反。定語後置,是壯語語法的突出特點。詞匯方面,其特點是以單音詞為詞匯,詞匯壹般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和聲貌詞等***12類。詞匯豐富。1949年以後,壯語有不少的詞匯借用漢語。這就進壹步豐富了壯語的詞匯和壯語的表達方式。壯語還有豐富的近義詞,如表示洗的動作就有洗臉、洗衣服和洗器皿等。這也是壯語的特點,壯語詞匯的豐富還表現在地名文化上。據1982年統計,廣西地名用少數民族語言命名達7萬余條。這其中絕大部分為古代壯族先民用壯語命名的。
古壯字也叫土俗字,產生於唐代,是由壯族壹些受漢文化教育的文人(也包括巫師)借助漢字或漢字的偏旁部首創造的。古壯字民間普遍使用的有4800多個字,另外,還有音同義同而寫法不同的異體字8000多個。古壯字的構造方式,是借、仿、創三者結合。借,是借漢字或漢字的偏旁部首。仿,是模仿漢字六書中的方法。創,是再創造文字。古壯字的構字方式,大體有如下4種:1、形聲字,是利用漢字的偏旁部首和意符組合而成的字。2、會意字,是利用漢字本體的意義,加上壹些特殊的符號,或者是以兩個以上的漢字合並而成的字。3、借漢字,是直接借用漢字。有借音和借義兩種。借音是借用漢字的正者或諧音來記錄壯語字。壹經借用,其原來漢義不復存在,而是表示壯義了。另壹種是借音借義字。是既借音又借義的字。4、象形字。是依物賦形,依事描樣,以簡單而富有概括力的筆畫,勾畫出物體的基本形象。
古壯字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時期。壯族民間普遍用它來記錄或書寫神話、故事、傳說、歌謠、諺語、劇本、楹聯、碑刻、藥方、家譜、家族、契約、訟訴、經文、記財等,為研究壯族古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以至風土人情,提供了可資的文字材料。
拼音文字 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拼音創制的文字。***有28個字母,並以z、J、x、q、h等字母分別作第二、三、四、五、六調的調號,放於字尾。它以北部方言為基礎,以武嗚縣語音為標準,於1955年12月制定,1957年經政務院批準並公布實施。50、60年代,壯族地區開始推行壯文。目前,壯族聚居的縣,建立了壯文學校,在群眾中進行壯文掃盲。許多壯人會采用壯文寫信,記賬,記錄山歌,也出版了不少的壯文寫籍。還用壯文翻譯出版了中小學語文教材,編寫壯文幹部課文、中師壯語教材和高等壯語教材。拼音壯文對壯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正在發揮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