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詩經小雅鶴鳴》全詩及翻譯賞析

《詩經小雅鶴鳴》全詩及翻譯賞析

 《小雅·鶴鳴》是壹首即景抒情小詩,大家會怎麽賞析這首詩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詩經小雅鶴鳴》全詩及翻譯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詩經小雅鶴鳴》全詩及翻譯賞析 1

 原文

 鶴鳴於九臯,聲聞於野。魚潛在淵,或在於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萚。他山之石,可以為錯。

 鶴鳴於九臯,聲聞於天。魚在於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解釋

 臯(gāo):沼澤中由小高地圍成的小沼澤。臯的本義為高地,《離騷》“步余馬於蘭臯”可證。《毛傳》:“澤也。”有高地,即可攔截成水曲,《毛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九臯即九澤,言臯澤的多而深遠。 還有的《詩經》版本,沒有這個“九”字。

 淵:水深處。

 渚:水中小洲。“魚潛在淵”兩句,是說因九臯廣大,魚可自由居處。

 樂:可愛的,令人高興的。

 園:園林。應該指的是西周的王家園林。

 爰:這裏,此處。

 檀:檀木,高大喬木,木質堅硬。

 萚(tuò):低矮的硬雜木。

 錯:琢玉的石頭,必取自他山,以其硬度不同。

 榖(gǔ):又名楮(音處),今名構樹,桑科落葉喬木,唐代有壹部叫《酉陽雜俎》的書中說:“構,田廢久則生。”是說這種樹木壹般生在林間隙地或開闊田野,叢生。因其木材輕軟、不成材,所以又被古人視為“惡木”。其實,其樹皮可以造紙,還可以縫制衣服,其分泌的汁液可以制漆。

 攻:治玉,雕琢。

 譯文

 廣大幽曲的沼澤中,鶴鳴之聲傳到野外遠方。魚潛遊在深深的淵潭,有時浮遊到渚邊的淺灘。在那快樂園中,有高大挺拔的檀樹,檀木下還生長著叢生的雜木。他處山上的堅石,可以用來琢玉。

 廣遠幽曲的沼澤中,鶴鳴之聲傳於九天之上。魚浮遊於淺渚灘,有時潛入淵潭深處。在那快樂園中,有高大挺拔的.檀樹,檀樹下還生長著叢生的雜樹。他處山上的堅石,可以用來雕琢美玉。

 賞析

 《鶴鳴》在《詩經》中也堪為壹奇,歷代學者頗為措意。或謂之“全用比體”,“三百首中創調也”(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或謂之為“後世田園山水壹派詩之濫觴”(陳子展《詩經直解》),或謂之為“中國最古的壹首意象詩”(石天河壹文題就,載《詩探索》總第11期)等等。

 《毛詩序》認為是“誨(周)宣王也”,鄭箋補充說:“誨,教也,教宣王求賢人之未仕者。”而到了宋代朱熹《詩集傳》則說:“此詩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陳善納誨之辭也。”認為這是壹意在勸人為善的作品。他將詩中四個比喻,概括為四種思想:即誠、理、愛、憎。並認為從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

 再談今人程俊英關於此詩的解釋。程先生在《詩經譯註》中說:“詩中以鶴比隱居的賢人。”“詩人以魚在淵在渚,比賢人隱居或出仕。”“園,花園。隱喻國家。”“樹檀,檀樹,比賢人。”“萚,枯落的枝葉,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別國的賢人。”“毛傳:‘榖,惡木也。’喻小人。”她認為:“這是壹首通用借喻的手法,抒發招致人才為國所用的主張的詩,亦可稱為‘招隱詩’。”

 其實,就詩論詩,不妨認為這是壹首即景抒情小詩。詩中從聽覺寫到視覺,寫到心中所感所思,壹條意脈貫串全,結構十分完整,從而形成壹幅遠古詩人漫遊荒野的圖畫。這幅圖畫中有色有聲,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滿了詩意,讀之不免令人產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讀詩,讀者便會受到詩的藝術感染,產生無窮興趣。而究其深意,便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詩經小雅鶴鳴》全詩及翻譯賞析 2

 原文:

 鶴鳴於九臯,聲聞於野。

 魚潛在淵,或在於渚。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萚。

 它山之石,可以為錯。

 鶴鳴於九臯,聲聞於天。

 魚在於渚,或潛在淵。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賞析:

 此詩全賦物,無壹句寫人事,這種現象,在《詩經》中極為少見。也正因為如此,給後世的讀者留下極大的發揮空間。

 陳子展《詩經直解》雲:

 《鶴鳴》,似是壹小園賦,為後世田園山水壹派詩之濫觴。

 依此來解,詩歌主題句為"樂彼之園"。詩中所羅列,均園中之物,並構織出園中之景。水澤邊白鶴鳴叫,水中魚兒自由自在。樹林中,草木豐茂,有散發著香氣的檀樹,也有矮小的灌木和楮木。園中的小山上,石頭堅硬,可以用來打磨和雕琢玉器。如此小園風物,既具觀賞價值,又兼顧實用美學,頗得《山海經》的蘊致,稱其為最早的山水詩未嘗不可。

 此詩方玉潤則認為招隱詩,並發現"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蓋諷之以求賢士之隱於山林者耳。詩人平居,必有壹賢人在其意中,不肯明薦於朝廷,故第即所居之園實賦其景。使王讀之,覺其中禽魚之飛躍,樹木之蔥茜,水石之明瑟,在在可以自樂。即園中人令聞之清遠,出處之高超,德誼之粹然,亦壹壹可以並見。

 此詩勸諷去求壹個隱於山林中的賢士。詩人閑居在家,壹定是有壹個賢人被他看中,又不肯明確地向朝廷推薦,所以按順序將園中實景壹壹描述。使周王讀後,感到園中禽鳥魚類飛翔跳躍,樹木郁郁蔥蔥,有水有石清澈堅硬,每壹處都讓人愉悅。那園中人清高淡泊的聲譽,處世之高尚超脫,德行交往之純粹,都可以壹壹感受到。

 方氏認為,詩人借賦園中之景,來襯托園中主人高尚的情操。因此,園中之景不再是純粹的客觀景物,而帶有壹定的隱喻內涵:鶴是古代文人的摯愛,羽毛潔白、體形優美,而且能壹飛沖天,用來比喻才華卓越、誌向高潔(純粹沒有功利之心)之人;檀為香木,楚辭中多用香草象征美好的人格;魚遊於淺灘,等待垂釣之人,比喻有用世之心,魚遊於深淵,比喻避世而隱居,此言賢士在仕與隱之間欲作抉擇;山石之質堅,比喻賢人誌向之堅;灌木與楮木的存在,以喻賢人寬厚包容的胸懷。

 詩序中毛氏亦認為此詩與人才相關,是"教宣王之求賢人之未仕者",是給宣王進諫用人之策。

 如"爰有樹檀,其下維萚",毛氏解釋為"尚有樹檀而下其萚",鄭玄進壹步解釋說"人曰有樹檀,檀下有萚,此猶朝廷之尚賢者而下小人",就是把賢人放在高位上。 "它山之石"被釋為其它地方的山石,喻其它國家的人才也可為我所用。而"在渚"、"在淵"則比喻人才世亂而隱,世治而仕。

 還有壹種說法是園中之物各代表壹類人才,以此勸諷周宣王選拔人才要不拘壹格,人盡其用。

 子曰:"興於詩"。《詩經》可以啟發人的心智,詩讀多了,於智商、情商都有所裨益。今人唱"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讀詩,會讓人不局限於眼前,而通過現象去探究其中蘊含的哲理和智慧,感受到思考的樂趣。

 這首《鶴鳴》,旅人看到了美景,隱士讀出了閑適之樂,政治家悟出了治國之道。各取所需,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