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入唐求法巡禮記文言文

入唐求法巡禮記文言文

1. 遊華山記文言文翻譯

《遊玉華山記》宋.張緡 由宜君縣西南行四十裏,有山夾道而來者,玉華也。

其南曰野火谷,有石常燃,望之如爨煙,而莫知其所自也。野火之西曰鳳皇谷,則唐置宮之故地也。

今其尺垣只瓦無有存者,過而覽之,但見野田荒草而榛荊也。其西曰珊瑚谷,蓋嘗有別殿在焉。

珊瑚之北曰蘭芝谷,昔太宗詔沙門玄奘者譯經於此,其始曰肅成殿,後廢而為寺雲。中有石巖嶄然有成,下有鑿室,可容數十人,有泉懸焉,勢若飛雨;有松十八,環其側,皆生石上,高可十尋,端如植筆。

其西且南有崖曰駐鑾,其始入也,雙壁屹然,如削石而成,既至其處,若視甕。側有泉飛而下,如懸布,如噴珠,其名曰水簾。

稍北,有崖與泉,亦若是而差小焉。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余與六人者來遊,乃相與坐石蔭松,聽泉而飲之。

已而,覽故宮以徘徊,問遺事於田老。方囂然不欲歸,而余與六人者,或有官守,或以事牽,其勢不可久留,既宿而遂去。

然而,相視有不足之色。余為之言曰:夫山林泉石之樂,奇偉之遊,常在乎窮僻之處,而去人跡甚遠,故必為野僧方士與夫幽潛之人所據而有也。

然幽潛之人知好之而力不足以營之,惟佛老之說可以動人,故其徒常獨有力,而危亭廣廈,眺覽之娛,莫不為其所先也。夫以有唐之盛,窮天下之富,建宮於此,隨而廢沒,而杜甫乃其時人,過之且有悲傷之感,至或形於歌詩。

獨寺僧之徒,更相傳而不息,迄於今而尚存,則雖天下之力,亦有屈於此歟?以太宗之賢,致治之美,宜其愈久而彌傳也;今問諸遺老,無所稱道。而彼玄奘者,特壹浮屠耳;然說者至為荒怪難知之語,以增大其事。

豈人之情常樂於放僻,而易忘於中正哉?又豈物之盛衰廢興亦各有時,而此特其盛時也歟?斯可為之嘆息也。若夫太宗之賢,天下之力,猶不能長有此也,則吾曹可以壹寓目而足矣,又何必以不久留為恨哉。

然荒崖窮谷之崎危,廢宮頹址之蕭條,雖累歲月,未嘗有壹二人遊焉,而余與六人者同時而來,亦可謂之盛哉!六人者:余兄子堅、弟山徑,與太原石繼和公美,河東郎幾康伯,溫陵陳說君豫,西河冀上之冠卿也。壬申,熒陽張緡記。

譯文 由宜君縣向西南走四十裏,有山夾道而來,這就是玉華山。山的南面叫野火谷,那裏有常年燃燒的山石,遠遠望上去(山上)如同有炊煙,但沒有人知道它來自哪裏。

野火谷的西面叫鳳凰谷,就是唐朝建造宮殿的舊地。現在連壹小段墻壹片瓦也沒有保存下來,經過那兒看,只見都是野田荒草,長滿了荊棘。

鳳凰谷的西面叫珊瑚谷,大概曾經有正殿以外的宮殿在那兒。珊瑚谷的北面叫蘭芝谷。

蘭芝谷的中間有塊高而險峻的天然巖石,下面有人工開鑿的石室,可容納數十人,有瀑布從高處垂落,就像從天而降的大雨;有十八棵松樹環繞在巖石的周圍,松樹都生長在石頭上,差不多有十八丈高,端正得像立著的筆。它的西南方向有石崖叫駐鑾,我們剛進去的時候,看到雙壁高聳直立,如同削石而成,到了那個地方壹看,就像看到甕壹樣。

旁邊有泉水飛瀉而下,有的像懸掛的瀑布,有的像噴灑的珍珠,它的名字叫水簾。稍微向北,有崖與泉,也像這樣只是規模稍小點。

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日,我和六個人壹同來遊玩,就壹起坐在松樹遮蔽下的石上,聽泉聲並品飲泉水。不久,遊覽前代的宮殿而流連忘返,向田間老人詢問舊事。

興致很濃鬧嚷嚷的不想回去,但我與這六人,有的居官守職 ,有的因為有事牽制,那情勢不能久留,就住了壹夜離開了。但是,大家互相瞅著都有不滿足的神色。

我對他們說:欣賞山林泉石的樂趣,奇特壯美的景觀,經常在那些荒遠偏僻、人跡罕至的地方,然而因為人跡罕至,所以壹定被雲遊的和尚、求仙的術士以及隱士壹類人占據並享有。但是隱士知道這些地方優美並喜歡它們,而他們的能力不足以經營這些地方,只有佛教和道教的學說、教義足以打動人心,所以他們的信徒經常獨來獨往並且有勇力,因而這些聳立的亭子、寬廣的大廈(的建造),登高覽勝的快樂(的享受),沒有不被他們搶先的。

憑借唐朝的強盛,耗盡天下的財富,在此修造宮殿,隨後就廢棄湮沒了,而杜甫就是那個時代的人,經過那兒尚且有悲傷之感,以致用詩歌表現出來。唯獨寺裏的和尚這類人,交替相傳而不停息,直到現在還留存下來,(這樣看來)即使擁有整個天下力量的帝王,也有不如這些和尚的地方麽?憑借唐太宗的賢能,使國家達到太平盛世的美好境況,(他的事跡)應該時間過得越長而流傳得越久;現在向老人詢問太宗的政績與往事,卻沒有聽到什麽贊揚的話。

而玄奘只是壹個和尚罷了,但是講述玄奘故事的人甚至用荒誕怪異的話,來誇大他的事。難道喜歡放誕偏邪是人之常情,而容易忘記中正之道嗎?又難道事物的盛衰興廢也各有它的時運,而這段歲月只是佛教的興盛時代麽?這真值得為此嘆息啊。

像唐太宗這樣賢能,擁有天下的能力,尚且不能長期擁有這些,那麽我們這些人可以看壹眼就滿足了,又何必因為不能長久地留在這兒而遺憾呢?但是荒涼幽深險峻的崖谷,廢棄倒塌蕭條的宮殿遺址,雖然過了很多年,沒有壹兩人來這裏遊玩,而我與六人同時而來,也可稱得上是盛事了。

2. 尹公亭記譯文

君子對於自己,只需要自己確有心得就行了,並不是對社會上怎樣評價自己還有所乞求。然而孔子說“君子痛恨到死時卻名聲還不顯揚”,是因為要讓世人同自己的行為壹個樣。人們對於君子,只需要內心敬服就行了,並不是對在社會上怎樣再去推崇他還有所打算,然而仍有人在旌表君子的住處,用君子的名字作鄉的名字,想讓君子的美名、風範、氣節、功業顯現在世人的視聽面前,永無止境,這是因為想讓世人同自己的敬仰壹個樣。在本人能有辦法使自己確有心得,在社會能有辦法讓世人和自己的敬仰壹個樣,這正是用來構成古代聖明帝王的行事準則,而與諸子百家的主張不同的地方。(第壹自然段)

隨地作為壹個州,距離京城很遠,那地方偏僻,幾乎與外界隔絕。在慶歷年間,起居舍人兼直龍圖閣河南人尹洙公,因為受到掌權的小人的排擠,被貶官到這個州來,居住在州城東面五裏處的開佛寺中的金燈院。尹公具有高潔的品行和身後的學問,在辨析論爭方面很擅長,壹時間與尹公交遊的人,都是世上的名流,可是每個人都認為自己趕不上尹公。在這段時間,尹公的名聲震動天下,而他所學的東西,在於不因貧富貴賤死生而動搖自己的信念,所以他在隨州居住,每天把考論圖書、通明古今作為唯壹要做的事情,而根本覺不出自己的官職已被貶黜了。他曾經在住處北面的小山丘上,在青竹和翠柏之間,用茅草搭建了壹座亭子,用來休息和遊玩,過了壹年多才離開。他離開之後,隨州人不忍心讓亭子廢棄毀壞,就經常修繕它,隨之給它取名叫做“尹公之亭”。隨州從事謝景平鐫刻石碑記述這件事。到了治平四年,司農少卿贊皇人李禹卿公到這個州做太守,開始就著原有的基址,把低矮處增高,把狹窄處加寬,砍伐樹木換掉舊亭,制造屋瓦鋪上去,新亭修好後,既寬敞又高爽,環繞著隨州的大小山峰都撲入坐在亭子裏的人們的眼簾。又把舊亭撐立在北面,在這裏隨州人都能夠表達他們對尹公的懷念之情,又能獲取遊覽觀賞的美好享受。這年冬天,李公把亭子的繪圖送到京師,囑托我寫篇記來記述這件事。(第二自然段)

大致來說,尹公的品行在事業上顯現出來,言論在著述中表現出來,本來已經顯赫動人了,而李公在修亭子壹事上又擴大尹公的影響,(待續)

3. 求燕喜亭記的譯文

原文:燕喜亭記

韓愈

太原王弘中在連州,與學佛人景常、元慧遊。異日,從二人者行於其居之後,丘荒之間,上高而望,得異處焉。斬茅而嘉樹列,發石而清泉激,輦糞壤,燔 翳 ①,卻立而視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窪者為池,而缺者為洞,若有鬼神異物,陰來相之。自是弘中與二人者,晨往而夕歸焉,乃立屋以避風雨寒暑。既成,愈請名之。其丘曰“俟德之丘”,蔽於古而顯於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謙受之谷”,瀑曰“振鷺②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黃金之谷”,瀑曰“秩秩③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誌其入時也。池曰“君子之池”,虛以鐘其美,盈以出其惡也。泉之源曰“天澤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詩》所謂“魯侯燕喜④”者頌也。於是州民之老,聞而相與觀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無與燕喜者比。經營於其側者,相接也,而莫值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遺其人乎?”

弘中自吏部貶秩而來,次其道途所經:自藍田入商洛,涉浙湍,臨漢水,升峴首,以望方城,出荊門,下泯江,過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由郴逾嶺。猿狖所家,魚龍所宮,極幽遐瑰詭之觀,宜其於山水飫聞⑤而厭見也。今其意乃若不足。傳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弘中之德,與其所好,可謂協矣。智以謀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儀⑥於天朝也不遠矣。遂刻石以記。

譯文:太原人王弘中在連州任職,與僧人景常、元慧兩人交遊密切。有壹天,他帶著這兩人走到他居所的後邊,在山丘荒地之間,登到高處而望,發現壹處景色異常的地方。他令人砍去雜亂的茅草,壹片樹木就顯露出來;開挖山石,壹股清澈的泉水就噴湧而出;搬掉汙濁的泥土,燒掉枯死的雜樹,然後退到較遠的地方站著觀看。高出的地方突起成為山丘,低陷的地方裂開成了山谷,低窪的地方變成了池塘,缺陷的地方變成了山洞,就好像是有鬼神異物在暗地裏幫助(變成如此美景)。從此以後,弘中與這兩位僧人,清晨就去那裏遊賞,入夜卻忘了回家,於是,他就在這裏建起壹座亭屋來躲避風雨和寒暑。亭屋建成後,我請求他們讓我給這裏的景物命名。那山丘起名叫“俟德之丘”,意思是它先前壹直被淹沒而如今才顯露出來,有耐心等待的涵養。那巖石形成的山谷起名叫“謙受之谷”,石谷中的瀑流起名叫“振鷺之瀑”;谷名是說明其主人的德行,瀑名是說它的外觀。那土壤形成的山谷起名叫“黃金之谷”,土谷中的瀑流取名叫“秩秩之瀑”;谷名是說明它的外觀,瀑名是說明其主人的德行。那山洞起名叫“寒居之洞”,用於說明它合於時尚。那池塘起名叫“君子之池”,意思是池子容量大比喻主人有涵養,聚集了各種美德;池水漫出象征主人能夠排除各種惡行。那泉水的源頭起名叫“天澤之泉”,意思是說明泉水源出高尚,而下流施惠於人。把上述各種景物命名的涵義綜合起來,就給這座亭屋起名叫“燕喜之亭”,這是取《詩經》裏所說的“魯侯燕喜”的句子來頌祝它的主人。於是乎連州百姓中的年長者,聽說此事結伴前來這裏觀賞,他們說:“我們這個州的山水名揚天下,但是沒有壹處能夠與燕喜亭相媲美。在附近生活勞作的人,他們的土地與這裏連接,卻沒有人認識到這塊地方的價值。大概是上天創造出來的佳境而大地把它保藏起來,為了要送給這位應得到他的人吧?

弘中自從由吏部員外郎貶官來到連州,路途所經過的地方依次是:從藍田進入商洛,涉過湍急的浙水,到達漢水,登上峴首山,從這裏能望見方城,然後出荊門山,下長江,穿過洞庭湖,溯湘水而上,走到衡山腳下,再由郴州跨過騎田嶺。所到之處有猿猴為家的大山,有魚龍居住的江湖,賞盡了深水遠山的的種種瑰麗奇怪的景致,照說他對於山水已經是聽膩了看厭了。如今他喜愛山水之意卻仍然沒有滿足。《論語》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弘中的品德,同他的愛好,真可以說是協調壹致了。他因自己的智慧而獲得了燕喜亭這處佳境,因自己的仁德而得以在此居住,我由此而知道他被朝廷起用而離開連州進居尊貴之位的時間不會太久了。於是寫下這篇題記刻在石碑上。

4. 《宋史 朱倬傳》譯文

當時正因為劉豫為憂慮。不久,每次上書就早起露告訴,今天早上離開上殿:“我祖父尉崇安天、劉琪的選用。張浚推薦倬,不久授任浙西提舉,不是報復任氣之地、陳俊卿朱悼:“君主任命耳目、響應三策,倬重賞招募士兵抓獲。高宗喜出望外。既然回答,看著他。建寇阿魏多數千,任命觀文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宣諭使明我再向朝廷推薦。陛辭,如果上帝鑒臨,使人們了解內外信任均,倬戰陣。”上嚴肅地安慰,兩人單獨逃竄、王淮?”倬說,問,下面是隨意渡江。朝廷下詔:在上位的人是在建築設計,降為資政殿學士、準備,屬倬審訊,從教授越州,獲得敵人二百、虞允文。又策敵人三件事,免除米價,死亡。為了解惠州。史浩,上深這樣的,我們何不姑且慢慢的,因死亡70多人,考核軍糧。”除右正言,並且命令自己現在在國內除提舉官,表代理參謀,減少私鹽:“別人不了解妳,眾人得到幫助。“又問,謐號文靖,金必出此下策。孝宗即位。梁汝嘉制置浙東,任國子監丞,烏可以全部繩之以法。他曾經說、廣東西部財政所屬官,下詔改合入官,請回答?全部免除他們的罪,又違背的,遷參知政事。金將侵犯邊境,登進士第:“妳長時間拖延什麽,有內禪思想,因此說曾策劉豫壹定失敗。高宗從建康回鑾,除福建,都寬廣的推薦啊,進入大學,並對軍隊應的勝利。有盜賊被抓,倬便賜他回答?“通判南劍,屢經升遷任中丞,追贈特進。十天的時間:“被困在檜,軍隊J更不可用,劍站在建。奏疏***幾十,除諸王府教授。恢復原官職,上說。金軍侵犯江,不

能改變。知貢舉,於是免除田租十分之九,郡發布檄文倬拷問,我只知道妳,任命尚書右仆射。“心不安,不以求得獎賞。說,率焚燒稻草不傳,民眾告訴澇在郡,七世祖避開地福建,唐朝宰相敬則的後。那我們可以感到祖父嗎,居民尋求避難,中等的防守,建議

我認為說,恤典像宰相。宣和五年,字漢章,防守憤怒。

紹興三十壹年。用張守推薦:“妳把我親自提拔出任戶部使者,為閩縣人。與丞相秦檜抵觸,如果打開糧倉,調常州宜興簿。社會學《易》,境內到平,我釋放不追究,大概是倬設立的,倬做準備船供應。祖父認為這饑民搶吃妳們,估計他們壹定會失敗,高宗記下他的話。秦檜惡言兵,肯定上合天意,悼論掩埋工作:“靖康之事正以傳位太匆忙。果然如他所料。倬秘密上奏說,多次請求離去。第二年即退休。

5. 範忠貞傳文言文翻譯

範承謨是大學士範文程次子,十七歲時被選為侍衛。1652年(順治九年),範承謨考中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授予弘文院編修。後累遷至秘書院學士。

巡撫浙江

1668年(康熙七年),範承謨擔任浙江巡撫。當時,清朝建國不久,百姓尚未完全恢復生產,浙東的寧波、金華等地荒地非常多。浙閩總督趙廷臣上疏朝廷,請求免除賦稅,康熙帝便命範承謨實地勘察。

經過考察後,範承謨上疏,請求免除荒田及水沖田地的賦稅,***計三十壹萬五千五百多畝。

1669年(康熙八年),杭州府、嘉興府、湖州府、紹興府都因水災導致饑荒。範承謨便拿出布政使庫銀八萬兩,到湖廣購買米糧,以平抑浙江糧價,救活災民無數。後來,範承謨又上疏道:“漕米改折,每石折銀壹兩。明年麥熟後,再補征白糧,以三年為限。重災區依例加以免除。”康熙帝批準。

1671年(康熙十年),範承謨因病請求解職,被召回京師。浙閩總督劉兆麒、浙江提督塞白理上疏,表示浙江百姓紛紛請求讓範承謨留任。給事中姜希轍、柯聳、禦史何元英也上表道:“範承謨擔任巡撫三年,愛民如子,查辦貪墨,革除弊政,深受百姓愛戴。”康熙帝便命範承謨留任浙江巡撫。

1672年(康熙十壹年),範承謨上疏,提到湖州、嘉興二府的白糧加耗有多有少,請求每石以四鬥五升為限,又請求免除溫州、臺州二衛在康熙九年以前未交的賦稅以及石門、平陽沒有交足的輕賫月糧。康熙帝將這些奏疏都交付戶部,命戶部討論施行。

遭到囚禁

同年十月,範承謨被擢升為福建總督,並加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禦史。他上表推辭,沒有獲得同意,便請求入覲。1673年(康熙十二年)七月,範承謨到達京師,並入宮奏對。當時,他患病尚未痊愈,康熙帝命禦醫診視,又賜藥物。病勢稍好,範承謨便趕赴福建,並將總督駐地由漳州遷到福州。

1673年(康熙十二年),吳三桂造反,三藩之亂爆發。範承謨察覺到靖南王耿精忠有反心,便上表朝廷,請求暫緩裁兵,又打算巡視邊海,征調兵馬防禦。不料,範承謨的行動尚未實施,耿精忠便已叛變。耿精忠聲稱有海盜犯境,請範承謨前去商議。

當時,福建巡撫劉秉政依附耿精忠,也催促範承謨前去。範承謨知道事情有變,拒絕侍從護衛,孤身前往。耿精忠的黨羽拔刀威脅,範承謨挺身向前,罵不絕口。耿精忠素來忌憚範承謨的威望,害怕殺了他會激怒百姓,便把他囚禁在土室中,並給他戴上刑具。他絕食八日(壹說十日),卻不能死。

後來,耿精忠派劉秉政前去勸降。劉秉政見到範承謨,壹邊前進壹邊作揖。範承謨命人將他扶下床,奮力將劉秉政踢倒在地,大罵道:“眾反賊當受朝廷誅殺,我先奪妳魂魄。”

遇害

1676年(康熙十五年)九月,清軍攻克仙霞關,耿精忠打算投降。他找尋托詞以求免死,又怕範承謨暴露他的罪行。十六日,耿精忠命人逼範承謨自縊。範承謨的幕客嵇永仁、王龍光、沈天成、從弟範承譜等五十三人同時遇害。

範承謨臨死之時,戴上禦賜冠帽,整理衣袍,向著皇宮的方向九叩首,然後從容自盡。叛黨將範承謨的屍身焚燒,棄於野外。後來,泰寧人許鼎深夜收斂他的遺骸,加以隱藏。

1677年(康熙十六年),許鼎將範承謨的遺骸送往京師。康熙帝命內大臣侍衛出迎,追贈他為兵部尚書、太子少保,賜謚忠貞,並親自書寫碑文賞賜給他的家眷。1680年(康熙十九年),耿精忠伏誅,範承謨的兒子範時崇割其肉祭奠父親。後來,福建百姓請求為範承謨建造祠堂,康熙帝便親自書寫“忠貞炳日”的匾額。

6. 鐘石山記原文及其翻譯

石鐘山記 原文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壹。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

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壹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為豪放派詞人。

《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余韻徐歇。

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

石之鏗然有聲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醜,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鐃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壹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欬且笑於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

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譯文 《水經》上說:“鄱陽湖口有座石鐘山。”酈道元認為,這山下面臨深潭,微風掀起波浪時,水和石互相撞擊,發出的聲音象大鐘壹樣。

這種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現在把鐘和磬放在水裏,即使大風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音,何況石頭呢。

到了唐代,李渤才尋訪了它的遺跡,在潭邊上找到兩座山石,敲著聽聽它的聲音,南邊的山石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的山石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的敲擊停止以後,聲音還在傳播,余音慢慢消失。

他自己認為找到了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這種說法,我更加懷疑。

能敲得發出鏗鏘作響的山石。到處都有,可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這是為什麽呢? 元豐七年農歷六月丁醜那天,我從齊安乘船到臨汝去,正好大兒子蘇邁將要到饒州德興縣做縣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夠看到這座叫做“石鐘”的山。

廟裏的和尚叫小童拿壹柄斧頭,在雜亂的石壁中間選擇壹兩處敲打它,發出硿硿的響聲,我仍舊笑笑,並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單獨和邁兒坐小船,到絕壁下面。

大石壁在旁邊斜立著,高達千尺,活象兇猛的野獸、奇怪的鬼物,陰森森的想要撲過來抓人似的;山上棲息的鶻鳥,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著;還有象老頭子在山谷中咳著笑著的聲音,有的人說:“這就是鸛鶴。”我正心中驚恐想要回去。

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噌吰的聲音象擊鼓敲鐘壹樣不停。船夫非常害怕。

我仔細地觀察,原來山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不知它的深淺,微微的水波進入裏面,沖蕩撞擊,便形成這種聲音。船劃回到兩山中間,快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擋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來人,中間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風吹浪打吞進吐出,發出窾坎鏜鞳的聲音,跟先前噌吰的聲音互相應和,好象音樂演奏起來壹樣。

我因而笑著對邁兒說:“妳明白嗎?發出噌吰響聲的,那是周景王的無射鐘,發出窾坎鏜鞳響聲的,那是魏莊子的歌鐘。古人沒有欺騙我們啊!” 事情沒有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主觀地推斷它的有無,能行嗎?酈道元見到和聽到的,大概和我的見聞相同,可是說得不夠詳盡;壹般做官讀書的人又總不願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絕壁下面,所以沒有誰能了解真相;而漁夫船工,雖然知道卻又不能用口說出用筆寫出來。

這就是這座山(命名的真實原由)在世上沒能流傳下來的緣故啊。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擊來尋求用鐘命名的原由,還自己認為得到了它的真相。

我因此把上面的情況記載下來,嘆息酈道元記敘的簡略,而笑李渤見識的淺陋。內容主旨 本文記錄了作者考察石鐘山得名的原因的過程,文中的敘事,議論皆由探尋石鐘山命名的來由而發,卒章顯誌,先得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觀點,再用“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的壹嘆,壹笑點寫自己的寫作意圖。

全文分三個部分,第壹段,對石鐘山命名緣由的兩種解釋表示懷疑。第二段解疑,通過實地考察去探究石鐘山命名的真實緣由。

屬記敘部分。第三段得出結論,即事情如果沒有親眼看見,親耳聽到就不能憑主觀臆測去推斷它的有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