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興是中國詩歌中的壹種傳統表現手法,宋代朱熹比較準確地說明了“比、興”作為表現手法的基本特征,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
有的詩是個別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則是整個形象都是比,就像後代的詠物詩;“興”就是起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有的“興”兼有發端與比喻的雙重作用,所以後來“比興”二字常聯用,專用以指詩有寄托之意。
擴展資料
比興手法最早出現於《詩經》。《詩經》中的比興往往只是壹首詩中的片斷,是壹種簡單的比喻和聯想,《離騷》則在長篇巨制中以系統的壹個接壹個的比興表現了它的內容。
如詩人自比為女子,由此出發,他以男女關系比君臣關系;以眾女妒美比群小嫉賢;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約比君臣遇合。
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駕車馬比治理國家,以規矩繩墨比國家法度等等,使情感具有更具體的附著和寄托。在《離騷》中的比和興,從形象本身看來,它是虛構,是想象,但從所表達的內容、思想感情來說,又完全是現實的。
百度百科-比興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