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中,牛老師從四個方面講述,:
壹、梳理統編教材中古詩文編選的諸多變化
二、探尋教材發生變化的深層原因
三、構建古詩文教學的新樣態
四、古詩文教學策略案例分享
壹、統編教材裏古詩文的編選
1.明確古詩文的概念
古詩文包括古代詩歌和文言文。
2.古詩文的發展史
古代詩歌發展史是:先秦→漢魏六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文言文則經過了: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唐宋古文→明清八股。
3.梳理了壹至六年級12冊古詩文***128篇,占課文總數30%。另外“單元導語”“日積月累”“閱讀鏈接”中也有古詩文。
3、小學古詩文以唐詩、宋詩為主,幾乎所有朝代的都有涉及。選文題材廣泛,由易到難,梯度排列的。
統編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詩文的入選量,使古詩文占到了文章總數的30%,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壹。為的是通過古詩文教學,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與運用能力,發展思維,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對古詩詞的興趣,從而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探究教材變化的深層原因
1、註重傳統文化傳承的價值導向
《典籍裏的中國》《經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等是最好的說明。古詩文是傳統文化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承載著語文核心素養中“文化的傳承理解”的重要使命,也是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造重要載體。
2、註重積累。
積累包含四個層次:語料積累→語感積累→結構化積累→文化積累。
積累不等於背誦,我們要打破以往套路式的古詩教學方法。要學會整合資源,進行對比,從中有所發現。
三、構建古詩文教學的新樣態
古詩文教學的“舊新貌”:
1、定位不清,教學搞“壹刀切”。
2、淺化學習,誦讀“大行其道”。
3、固化流程,教學“千人壹面”。
如今提倡的“新樣態”是:
1、深入解讀、熟悉全冊教材,明確教材中語文知識體系的構建序列,明晰精讀、略讀的區別。2、深化認識,明確“積累”的豐富意涵,設計富有層次性的深度學習。
3、創造性的開展教學,打破單篇獨章的只見文本不見人的僵化、封閉格局,引導學生閱讀相關聯的多個文本,通過梳理整合、拓展聯系、比較異同等,構建起壹個互證、互聯的“文本場”,增強教學載體的縱深度和立體感。
這樣的變化背後,凸顯的是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精神底蘊,在增強民族認同感的同時,大量吸收古詩文的精華,建構古詩文教學的新樣態,有效提升閱讀品質。
四、古詩文教學策略案例分享
牛老師分享了三個案例:四上《涼州詞》六下《遊園不值》 四下《輕叩詩歌的大門》 。牛老師結合鮮活的課例靶向定位,針對古詩文教學的難點,以及教學中教師慣用的“解詩題—知作者—抓字眼—明詩意”等僵化流程,學生習見的“讀、譯、背、默”等淺表學習,總結歸納出壹系列切實可行的做法,以促進學生汲取語言養分,豐富精神體驗,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牛老師的講座讓我收獲頗多,也讓我在今後古詩文教學中也有所借鑒,有所改變,有所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