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難學,語文難學好!那是因為沒有找到語文學習的“根”,今天小語給大家推送的這篇文章,是人大附中特級教師於樹泉在“走近文學經典名著,推進語文課程改革”——北京市名著閱讀現場會上的發言。裏面告訴我們,學好語文,壹定要抓住閱讀的根。
語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麽?
其實,這本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不少專家學者的教育經典論述中對此早有明確闡述。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該讓孩子生活在書籍的世界裏”。北大資深教授錢理群先生有更為明確、直接的表述:“學好語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閱讀”。當下語文教育乃至中國教育出現的種種問題,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從丟失了讀書之“根”上去找到原因。
讀書之於語文教育,就如同樹根之於枝葉,源泉之於河流,基礎之於大廈,血脈之於軀體,靈魂之於生命。語文教育的“根”丟了,語文教育就難免百病叢生、久治不愈了。
“教科書”是不是“書”?
或許有人要問:我們的學生壹天到晚手不釋卷地捧著書在讀,怎麽說是丟了“根”呢?難道教材不是“書”嗎?“教科書”是不是“書”?兩者能不能畫等號?這正是問題的關鍵,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教科書”是什麽,用葉聖陶的話來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也就是說,教科書只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用來指導讀寫的範本、“模本”。而古往今來人們所推崇的“書”,則是指那些可以“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見識,養心靈”的書(林語堂語)。這些“書”和“教材”完全不是壹個概念。
教科書並不是語文課程的全部,語文並不等於語文課本。所以在語文教育中,必須不斷加強課程建設,而其重要途徑就是讀書。相對於語文教育而言,語文課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課本之外則是浩瀚的海洋。
真正的語文教育必須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去引導學生“讀整本的書”,把世界當作課本,而不是把課本當作世界。
培養讀書興趣要有壹個漫長的過程
下面談談我們對“文學經典名著”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關於“文學”。在給學生推薦讀物時,我們是以文學為主,兼顧其他方面的書籍。
我們讓學生讀書,並非為培養作家,而是著眼於增加人文積澱,提升語文綜合能力,進而獲得全面、均衡的發展。所以在給學生推薦的讀物範圍較廣,不限於文學作品。
其次,關於“經典名著”。以“經典”為主,因為“經典是時代、民族文化的結晶。但還要兼顧其他優秀作品,因為讀書活動能否開展起來,培養興趣是第壹位的;在培養興趣方面,讀物選得是否妥當至關重要。
古今中外堪稱經典名著的作品浩如煙海,有壹些作品偏深偏難,不要說孩子,就是成人接受理解起來都有相當困難。如果上來就給孩子推薦這類作品,孩子很可能壹下就會嗆水,進而產生畏難排斥心理,從此拒絕讀書。有時學生走近經典要有壹個由淺而深、由低而高的漸進過程,這就需要老師去給學生搭壹個臺階。比如:為了讓孩子走近《老子》,先讓孩子讀蔡誌忠的漫畫《老子說》;為了讓孩子走近《傳習錄》,先把《明朝壹哥王陽明》推薦給他們……待產生強烈的興趣後,孩子們就會壹步步走近名著。
推薦壹本書之後,我們的做法是讓孩子徑直走進去,完全自主地去讀,無拘無束地去讀,輕輕松松地去讀。這樣堅持下來,興趣就會自然產生。興趣壹旦形成,孩子的讀書爆發力就會產生,他們的理解能力、領悟能力、讀寫能力都會獲得令人難以置信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