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爆發前有很多預警,包括公元62年的大地震,後來余震不斷。泉水和水井幹涸了,家犬逃走了,鳥兒停止了歌唱。然後出現了最明顯的警告:維蘇威火山口濃煙滾滾,直到火山爆發,巖漿和六英尺高的火山灰完全淹沒了整個城市和居民。
預警余震被居民視為“不算大預警”。今天,我們周圍也有許多災難警告,顯示了我們知道我們應該做的事情——關於全球氣候變化、逐漸的經濟失衡和藥物濫用——與我們是否選擇不做之間的差距,而這種差距是由缺乏智慧造成的。
智慧的壹個重要來源是直覺,我們內心的認知。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壹種預感,壹個跡象,我們內心的聲音告訴我們該做什麽或不該做什麽。我們聽到了信號,認為這是正確的,盡管我們無法解釋它。有些人還是能看出壹種洞見的。如果我們不學著去關註它,它會在壹瞬間消失,就像我們坐在火車窗前,路過操場,瞥見孩子們臉上的笑容壹樣。
甚至當我們不是在思考該做什麽,或者在岔路口是否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時,我們的直覺會解讀情況,引導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問題是,我們會聽嗎?我們會重視嗎?我們是否過著讓直覺暢通無阻的生活?培養我們的直覺,過好利用直覺智慧的生活,是讓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成長和茁壯的關鍵。
直覺,而不是智力,是妳的敲門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有些人聽到“直覺”就會想到新時代的嬉皮士思想或者超自然的東西。但實際上,從有記載的歷史中,我們知道有壹種智慧並不是邏輯和理性的產物。西方文化是理性的裏程碑,帶給我們啟蒙,工業革命和信息時代,以及後來的種種。但是,不僅是理性給我們帶來了這些成就,也是理性帶領我們走過了這些歲月。
三世紀的哲學家普羅提諾揭示了世界上有三種知識:輿論、科學和啟示。第壹種手段或工具是感官,第二種是辯證法,第三種是直覺。互聯網使前兩種知識得以迅速傳播,但它使我們遠離了過有意義的生活這壹最重要的啟示或智慧。
科學證明,當我們做決定時,直覺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和邁克爾·卡哈納(Michael Cahana)在文章中指出:“人類早就知道,許多重要的決定不是通過線性推理做出的,而是通過直覺做出的。」
他們接著描述了直覺決策的幾個特征:“第壹,快速,第二,潛意識,第三,基於大量過去的經驗,第四,專家,第五,事後無法輕松或準確地聯系,第六,往往來自高度的自信。」
我們認為直覺來自內心深處是有原因的――為什麽它被稱為“本能”或“骨子裏的感覺”――因為它是我們內心網絡的核心。在《眨眼》壹書中,作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將這種適應性潛意識核心描述為“就像壹臺巨大的計算機,它可以快速、無聲地處理我們維持人體功能所需的大量信息”。
的確,“2秒鐘決定”的意義在於,我們有壹個適應性的潛意識,或者說直覺,它對情況的解讀比我們的意識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決定更準確。格拉德威爾舉了壹個洛杉磯蓋蒂博物館購買的古希臘青年雕像的例子:壹群科學家經過多次實驗證明它是真品,但包括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前館長文在內的幾位藝術史學家壹眼就發現它與眾不同;何文作品《直覺拒絕》
“在短短的兩秒鐘內——乍壹看,”格拉維爾在書中寫道,“他們對這座雕像本質的了解,比蓋蒂博物館的鑒定小組花了14個月的時間還要多。”格雷夫爾問,他們能解釋為什麽嗎?“壹點也不,但他們就是知道。後來證明他們是對的,雕像確實是贗品。
加裏·克萊恩(Gary Klein)在《權力的來源:人們如何做決定》(Sources of Power:How People Make Decisions)壹書中還舉了壹個例子,壹群消防員在壹棟民宅的廚房裏滅火。“船長突然覺得不對勁,他沒有任何線索;他只是覺得呆在房子裏不對,就命令隊員們趕緊離開房子——壹間普通的平房。」
事後,機長也無法解釋為什麽要大聲發出警告。他將其歸因於自己的“第六感”。但是他做了正確的事情,因為他的人站著的地板在他們被命令撤退後立即倒塌了。後來發現起火點在他們腳下的地下室。他當時不知道房子裏有地下室。
Klein還描述了壹個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的經驗豐富的護士的例子。雖然沒有感染的癥狀,但是這些護士可以看出壹個早產兒得了敗血癥,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壹旦感染,如果不立即治療,很可能會致命。
這些護士甚至在嬰兒測試呈陽性之前就知道了。他問他們怎麽知道的,他們回答:直覺。“他們壹眼就知道,”克萊恩寫道。“就是這樣。後來我才知道,他們的直覺是基於壹些細微的線索。雖然護士很難理解,但也能馬上做出恰當的結論。
我們都知道,如果我們培養它,傾聽它,我們也可以擁有直覺。我們知道,我們的直覺可以比用冰冷僵化的邏輯去克服問題更真實。我們也知道,無論我們是否聽從自己的直覺,後果都很可能是生與死。那為什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忽視或者忽略自己內心的聲音呢?
我當然不能獨善其身。我覺得我在生活中經常忽略那些悄悄話,經常排斥或者放在壹邊,或者是太忙太無聊沒時間聽。最常見的情況是我無法給那些感覺壹個合理的解釋。但是,這當然是我們要註意的。比起邏輯或者數據,這就是智慧。
這麽說吧,有壹天晚上妳走在回家的路上,走進壹條黑漆漆的巷子,心裏有點忐忑――就像消防隊長說的“第六感”。妳內心的聲音,妳的適應性潛意識說,“不要走這條巷子。但是妳已經上路了,所以妳還是懷著壹顆緊張的心走進去。如果妳的直覺是對的,可能會有嚴重的後果。
或者這麽說吧,妳在為壹個職位空缺面試新人。妳對壹個很有前途的競爭對手有點緊張,但是妳很著急,而且這個人的資歷從簡歷上看好像很強。這個職位已經空了很長時間了,必須有人來填補。所以妳無視自己的直覺,雇傭了這個人。這就是很多人缺乏就業的原因。或者妳在和孩子說話,卻被別的想法或者剛收到的壹條短信分散了註意力,讓妳忽略了孩子說過或者沒說過的小事。
有時候妳的直覺是妳需要更多的信息。然而,我們現代的超連接世界在我們和我們的直覺之間設置了壹個又壹個路障,讓我們淹沒在不斷的電子郵件收件箱、不斷嗡嗡作響的智能手機中,或者我們不停地趕著壹個又壹個約會,壓力巨大,疲憊不堪。如果我們直觀的聲音也能像手機壹樣顯示出信號強弱,那就看出我們超出了智慧的範圍。
“我們捍衛直覺越久,就越不需要捍衛它。加裏·克萊因(Gary Klein)指出,“我們的本能大於我們的軟件程序和分析方法的總和,大於我們可以訪問的數據庫,也大於我們被要求記憶的程序。我們可以選擇是退回到這些神器中,還是擴展我們的本能去超越它們。」
對我來說,切斷與直覺聯系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剝奪我的睡眠。正如我們在前壹章“健康”中所知,睡眠不足不僅會降低我們的註意力、專註力和記憶力,還會影響我們的情緒智商、自尊心和對他人的共情能力。此外,當我們睡眠不足時,我們很可能會跨越道德和倫理的界限,因為睡眠不足會讓我們失去自制力。我們的行為和性格不是壹成不變的,而是會受到我們的精神和註意力狀況的影響。
靜坐、練習瑜伽和提高正念可以幫助我們平靜世俗的煩惱,讓我們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我懷克裏斯蒂娜和伊莎貝拉的時候,每天都練瑜伽。這是我從母親那裏繼承的習慣。我們小時候住在雅典的時候,她能倒立好幾個小時,所以也算是家庭傳統了。雖然壹度抗拒,但最後還是愉快的接受了。在專註和放松的過程中——內在的紀律和外在的姿態——我感到內外壹致,這種平衡感在放好瑜伽墊後保持了很長時間。
在西方大力推廣冥想和瑜伽的瑜伽大師約卡南達(Yokananda)在1946年寫的《壹個瑜伽士的自傳》中指出,我們必須照顧自己的內在本能。“直覺是靈魂的向導,當壹個人平靜時,直覺就會自然生起。”幾乎每個人都有過不可理解的準確的“預感”,或者把自己的想法有效傳達給另壹個人的經歷。在沒有令人不安的靜電幹擾的情況下,人類的大腦可以發揮復雜的無線電機械功能,通過他的直覺天線來傳輸和接收思想,並調整不愉快的想法。」
這是喬布斯在自傳中極力推薦的書。在印度生活了壹段時間後,喬布斯特別相信直覺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印度農村的人們不像我們這樣運用他們的智力。他們使用他們的直覺,這比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更發達。”喬布斯說,“在我看來,直覺是壹種強大的東西,比智力更強大。這對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影響。」
直覺與聯系有關——但不是明顯的聯系,它的存在不能用理性來推斷。我們的直覺將我們的內在自我與比我們自己和我們的生活更大的東西聯系在壹起,但擺脫它是多麽容易。在現代生活的壓力和節奏下,我們總能毫不費力地與直覺保持聯系。我們的直覺就像壹個音叉,讓我們保持和諧――如果我們學會傾聽的話。它可以幫助我們從霍裏洛稱之為“內心堡壘”的寂靜中心過上更精彩的生活。
毫無疑問,我們的大部分生命都浪費在了那個堡壘之外。最重要的是確定正確的方向。執行能力,認識到自己必須這麽做,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技能,通過實踐可以做得越來越好。事實上,我們可以越來越快地學會設定正確的方向,並讓自己回到那個安靜、體貼和愛的地方,直到它成為第二天性,可以迅速讓我們回歸真實的本性。
妳通過說話學會說話,通過學習學會學習,通過跑步學會跑步,通過工作學會工作;所以,妳也要用愛來學習愛。
弗朗西斯·德·塞爾斯。
在那個和平的中心,有前景、平衡和對什麽是真正重要的認識。我自己也看到了這壹點,無限悲傷。我父親在七十多歲時逐漸失明。他說他最大的遺憾就是再也認不出兩個孫女了。
他早年從德國的壹個集中營逃出來,在經濟困難、離婚和各種失望中度過了很多年。他有豐富的知識和詩人的靈魂,但他性情古怪,嗜賭如命。當他的糖尿病導致黃斑變性,最後不能讀書寫字的時候,他崩潰了,因為讀書寫字是他最喜歡的愛好,他以為可以陪他壹起死。因此,他不得不轉向自省。
就像姐姐說的,“他的心是壹個荒蕪的花園,長期缺灌溉或除草,他的心是封閉的。”如果我們能看到他心臟上的匾,它可能會說“禁止入內——裏面有炸藥”。偶爾他會短暫放松防備,讓自己的心開壹點,但很快又會合上。只是在經歷了失明這樣的悲劇之後,他才開始打理自己內心的花園。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Arianna?哈芬登的《冷靜的力量》)
阿裏安娜的《冷靜的力量》?哈芬登
出版社:平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