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死。
問當地人哪裏買酒省心?牧童笑而不答杏山村。
壹首《清明》詩中的雅俗共賞,也反映了唐代杏花村在清明時節的自然和人文風貌。眾所周知,這首詩也有極高的酒文化價值。但對於詩中的“杏花村”所指何處,卻有很大爭議。全國有好幾個杏花村,所謂的“地望”競賽從明末就開始了。“北汾論”、“南池論”、“江蘇南京論”、“湖北麻城論”相繼出現。於是有人不得不認為“杏花村”是壹個統稱,不可能搞清楚它指的是哪裏。解放以來,有學者考慮現代氣候和杜牧在池州為官的面貌,認同“杏花村”在池州的人也不少。2003年5月,《中國地方誌》雜誌發表了壹篇65438+3000多字的長文《杏花村視界之爭解析》。根據清代地方誌和現代氣候,池州說似乎可以肯定,池州已成定論。CCTV 2。但批池州和郎先生考證的人忽略了壹個重要事實,那就是把現在的氣候等同於唐朝的古氣候,從清朝的記載來推斷唐朝的史實,以池州二年來肯定杜牧的生平,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杜牧生活在1200-1150年前。根據歷史地理,當時太原盆地的氣候特征與現在不同。杜牧沒去過山西。閱讀《樊川文集》會發現,杜牧年輕時曾遊歷汾州(今太原),而《清明》壹詩應該是杜牧遊歷汾州時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