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昭君出塞”的故事影響深遠,成為各類文學藝術作品的永恒題材。
那麽,所謂《王昭君》的詩句,也就是通過詩歌這種文學手段來吟詠王昭君的詩歌,也就是以“王昭君”這個歷史人物作為題材的詩歌創作。而以《王昭君》為題的詩歌很多,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隱、王安石等著名詩人,都有以“王昭君”為題的詩作。
下面對王昭君、昭君出塞以及歌詠王昭君的詩,分別進行介紹。
壹、關於王昭君王昭君,西漢南郡秭歸(今屬湖北)人,名嬙,字昭君,晉避司馬昭諱,改稱為“明君”或“明妃”。晉朝為了避司馬昭的諱,改稱她為“明君”,唐人因為她嫁給了單於,算是妃子,又稱“明妃”。漢元帝時,被選入宮。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於入朝求和親,她自請嫁匈奴。入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閼氏”。
二、關於昭君出塞漢朝初年,由於國力虛弱,壹直推行和親政策。王昭君就是為和親而出塞。
“塞”就是邊塞,又稱作塞北、塞外,泛指內蒙古、甘肅、寧夏、山西、河北等地的南北連接處,也是北方多個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政權的交界,自古以來就有著相互的經濟文化交流,又有著頻繁的相互征戰。戰國時期趙國大將李牧大破匈奴;中原建立大壹統政權之後,秦始皇就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兩漢時期時而和親、時而大規模征戰。
所謂和親,就是將貴族女子嫁給少數民族的君長,利用婚姻作為紐帶,以加強民族之間的關系。這是漢、唐時代漢族統治階級常用的手段。
昭君出塞是真人真事,最早見於《漢書》的《元帝紀》和《匈奴傳》。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來朝,願意當漢朝的女婿,元帝就把王昭君嫁給了他。單於立她為閼氏(皇後),生了壹個兒子。後來呼韓邪死了。昭君上書成帝,請求歸國。成帝命令她按照匈奴的風俗,再嫁給了呼韓邪單於的兒子,又生了兩個女兒。
王昭君因為長得極美而被選入官。當時,元帝因為宮女太多,就要畫工毛延壽畫像給他看,然後確定人選。許多宮女為此都去賄賂畫師毛延壽,而只有王昭君不肯去賄賂。毛延壽就陷害她,將她畫得極醜,所以壹直沒有接近皇帝的機會。後來呼韓邪求婚,王昭君就自己請求去和親,漢元帝也答應了。等到辭行的時候,漢元帝才發現,王昭君是後宮中第壹美人,大為後悔,但已答應匈奴,無法改口,只好讓她去了,後來查出原因,追究責任,就將毛延壽處死。這壹內容見於《西京雜記》:“元帝後宮既多,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諸宮人皆賂畫工,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求美人為閼氏,於是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壹,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
歷朝歷代的記載和文學作品中,反映出了王昭君是壹個懷才不遇的人、具有正直品德而被陷害的人、具有反抗性格的人,也是壹個熱愛祖國並做出了貢獻的人,是壹個為廣大人民所同情和懷念的人。
三、關於詠王昭君的詩詠王昭君的詩,有的帶有“王昭君”“明妃”之類的標識,有的不帶。
歷代詠王昭君的作品很多,始於漢代,而歌詞無傳。《樂府詩集》收自晉至唐詠王昭君的歌詞四十多首,其中的《王明君詞並序》是現在可見的最早的作品,作者是石崇。原詩有序:“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觸文帝諱,故改之。”全詩如下:
我本漢家子,將適單於庭。辭決未及終,前驅已抗旌。仆禦涕流離,轅馬為悲鳴。哀郁傷五內,泣淚沾朱纓。行行日已遠,遂造匈奴城。延我於穹廬,加我閼氏名。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父子見淩辱,對之慚且驚。殺身良未易,默默以茍生。茍生亦何聊,積思常憤盈。願假飛鴻翼,棄之以遐征引。飛鴻不我顧,佇立以屏營。昔為匣中玉,今為糞上英。朝華不足歡,甘與秋草並。傳語後世人,遠嫁難為情。
在唐代後,以王昭君為題材的古典作品中,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中的第三首、王安石的《明妃曲》兩首、歐陽修的《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等都是傑出的。
比如王安石的《明妃曲》——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壹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裏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最後再舉幾例,供欣賞——
1.白居易的《王昭君》:
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
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裏時!
2.李商隱的《王昭君》
毛延壽畫欲通神,忍為黃金不為人。
馬上琵琶行萬裏,漢宮長有隔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