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個小男孩頭戴球帽,手拿球棒與棒球,全副武裝地走到自家後院。“我是世上最偉大的打擊手。”他滿懷自信地說完後,便將球往空中壹扔,然後用力揮棒,但卻沒打中。他毫不氣餒,繼續將球拾起,又往空中壹扔,然後大喊壹聲:“我是最厲害的打擊手。”他再次揮棒,可惜仍是落空。他楞了半晌,然後仔仔細細地將球棒與棒球檢查了壹番。之後他又試了三次,這次他仍告訴自己:“我是最傑出的打擊手。”然而他第壹次的嘗試還是揮棒落空。
“哇!”他突然跳了起來,“我真是壹流的投手。”
(二)被人們稱為“全球第壹CEO”的美國通用電氣前首席執行宮傑克·韋爾奇曾有句名言:“所有的管理都是圍繞‘自信’展開的。”憑著這種自信,在擔任通用電氣首席執行官的20年中,韋爾奇顯示了非凡的領導才能。韋爾奇的自信,與他所受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韋爾奇的母親對兒子的關心主要體現在培養他的自信心。因為她懂得,有自信,然後才能有壹切。
韋爾奇從小就患有口吃癥。說話口齒不清,因此經常鬧笑話。韋爾奇的母親想方設法將兒子這個缺陷轉變為壹種激勵。她常對韋爾奇說:“這是因為妳大聰明,沒有任何壹個人的舌頭可以跟得上妳這樣聰明的腦袋。”於是從小到大,韋爾奇從未對自己的口吃有過絲毫的憂慮。因為他從心底相信母親的話:他的大腦比別人的舌頭轉得快。在母親的鼓勵下,口吃的毛病並沒有阻礙韋爾奇學業與事業的發展。而且註意到他這個弱點的人大都對他產生了某種敬意,因為他竟能克服這個缺陷,在商界出類拔萃。美國全國廣播新聞部總裁邁克爾就對韋爾奇十敬佩,他甚至開玩笑說:“傑克真有力量,真有效率,我恨不得自己也口吃。”
韋爾奇的個子不高,卻從小酷愛體育運動。讀小學的時候,他想報名參加校籃球隊,當他把這想法告訴母親時,母親便鼓勵他說:“妳想做什麽就盡管去做好了,妳壹定會成功的!”於是,韋爾奇參加了籃球隊。當時,他的個頭幾乎只有其他隊員的四分之三。然而,由於充滿自信,韋爾奇對此始終都沒有絲毫的覺察,以至幾十年後,當他翻看自己青少年時代在運動隊與其他隊友的合影時,才驚奇地發現自己幾乎壹直是整個球隊中最為弱/的壹個。
青少年時代在學校運動隊的經歷對韋爾奇的成長很重要。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是在球場上培訓出來的。他說:“我們所經歷的壹切都會成為我們信心建立的基石。”在整個學生時代,韋爾奇的母親都始終是他最熱情的啦啦隊長。所有親戚、朋友和鄰居幾乎都聽過壹個韋爾奇母親告訴他們的關於她兒子的故事,而且在每壹個故事的結尾,她都會說,她為自己的兒子感到驕傲。
在培養兒子自信心的同時,她還告訴韋爾奇,人生是壹次沒有終點的奮鬥歷程,妳要充滿自信,但無須對成敗過於在意。
壹個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則不能帶給別人信心;已經信服的人,方能使人信服。
----麥修·阿諾德
(三)
尼克松是我們極為熟悉的美國總統,但就是這樣壹個大人物,卻因為壹個缺乏自信的錯誤而毀掉了自己的前程。年,尼克松競選連任。由於他在第壹任期內政績斐然,所以大多數評論家都預測尼克松將以絕對優勢獲得勝利。然而,尼克松本人卻很不自信,他走不出過去幾次失敗的心理陰影,極度擔心再次出現失敗。在這種潛意識的驅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幹出了後悔終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的人潛入競選對手總部的水門飯店,在對手的辦公室裏安裝了竊聽器。事發之後,他又連連阻止調查,推卸責任,在選舉勝利後不久便被迫辭職。本來穩操勝券的尼克松,因缺乏自信而導致慘敗。
另壹個是小澤征爾勝於自信的故事。小澤征爾是世界著名的交響樂指揮家。在壹次世界優秀指揮家大賽的決賽中,他按照評委會給的樂譜指揮演奏,敏銳地發現了不和諧的聲音。起初,他以為是樂隊演奏出了錯誤,就停下來重新演奏,但還是不對。他覺得是樂譜有問題。這時,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的權威人士堅持說樂譜絕對沒有問題,是他錯了。面對壹大批音樂和權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後斬釘截鐵地大聲說:“不!壹定是樂譜錯了!”話音剛落,評委席上的評委們立即站起來,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大賽奪魁。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此來檢驗指揮家在發現樂譜錯誤並遭到權威人士“否定”的情況下,能否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
(四)
壹個年輕人對智者說:“老師,我覺得自己什麽事也幹不好。沒有人看重我,我該怎麽辦呢?”
智者說:“孩子,我很同情妳的遭遇,但不能幫妳,因為我必須先處理好自己的問題。”智者停頓了壹會兒後說:“如果妳願意幫我,我就可以很快處理好問題,然後也許就能幫妳了。”
“好吧。”年輕人猶豫了壹會兒後說。
於是智者坐下來,從手指上脫下壹枚戒指交給年輕人說:“妳到集上把這枚戒指了,因為我需要錢還債。換回的錢越多越好,無論如何不能少於1個金幣。”
年輕人到了集,但是,聽年輕人說戒指的最低價不能少於1個金幣後,集上的人有的哈哈大笑,有的說年輕人頭腦發昏,只有壹位慈祥的老太太告訴年輕人他要價太高了。年輕人穿過集,到處兜售戒指,但沒人肯出1個金幣。年輕人垂頭喪氣地回來了。他多想自己能有1個金幣,這樣就可以把錢給智者幫其還債,而智者就可以給他忠告和幫助了。
年輕人說:“老師,對不起,我沒能達到妳的要求。也許我可以到兩個或三個銀幣,但我覺得那不應該是這枚戒指的真正價值。”
“年輕朋友,妳說得太對了。”智者笑著說,“妳再去壹趟珠寶店,沒人比珠寶商更清楚它的價值了。妳跟珠寶商說我要把戒指掉,問他能出多少錢,但不要真戒指,問完價格後妳再帶戒指回來。”
珠寶商仔細看了看戒指後說:“告訴妳老師,如果他想戒指,我最多可以給他58個金幣。”
“58個金幣!”年輕人驚呼。“對。”珠寶商說,“如果不著急的話,我可以出70個金幣,可是如果妳著急脫手......”
年輕人興奮地跑回去,將發生的壹切告訴智者。智者說,“妳就象這枚戒指,珍貴、獨壹無二,只有專家才能真正判定妳的價值。妳怎能期望生活中隨便壹個人就能發現妳真正的價值呢?”智者說著將戒指套回手指上。
我們進入生活的場後卻希望毫無經驗的人肯定我們的價值。那樣真正的價值往往容易被毀滅和埋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