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桃花源記》說課稿

《桃花源記》說課稿

 作為壹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麽什麽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說課稿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桃花源記》說課稿1

 壹、說教材

 1、《大綱》的要求: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對閱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

 2、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

 《桃花源記》是試用修訂本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的壹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壹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壹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3、教學的重點、難點:

 由於初壹年級學生知識積累的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壹定的難度。因此依據《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4、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二、教學設想

 1、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壹個“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稅”般的社會,和平恬靜,怡然自樂。它是壹種理想,壹種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節課設計為賞析課,以“美”為突破口,開展教學,突出重點。

 2、為突破難點,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啟發學生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現實的。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CAI)課件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4、課時安排:2課時

 三、學法指導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桃花源記》是壹篇美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可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壹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壹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發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教師作為啟發者和鼓勵者,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攝取知識,培養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以朗讀為紐帶,以桃源‘美’境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其教學基本流程如下:教師導:誦讀感知——分步品讀——積累遷移。學生學: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

 具體操作如下:

 壹、導入新課,激發興趣(約2分鐘)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點。這壹環節主要是通過教師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創設情感情境,把學生帶入壹個神奇的世界,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二、反復誦讀,整體感知(約10分鐘)

 從認識的心理過程來說,這壹環節是學生的感性認識階段,它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習得語感,積累感性材料。其具體步驟是:

 ①學生聽配樂朗誦,以此為示範向導,讓學生進入情境;

 ②學生自由讀,讀法自定,或朗讀,或默讀,甚至可以吟唱。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於去讀。此時,教師用幻燈片把壹些易讀錯的字(如阡陌、語雲、郡下、詣、驥、邑人)投影出來,供學生參考。

 ③小組內互評,看誰讀得最清楚、流利。通過討論比較優劣找差距,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讀”後讓學生寫出壹句話,把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感受表達出來,並與本組的同學交流,看誰寫得最簡潔。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三、分步品讀,理解、欣賞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約法20分鐘)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通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壹環節分兩步進行:

 (壹)帶領學生欣賞桃源的自然美。

 這壹環節的設計以“桃源美景”為核心,讓學生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造性的描繪。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首先讓學生個別朗讀課文第壹、二段,啟發其他學生思考:漁人在河兩岸以及從山口進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樣的景色?並要求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接著,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風景的圖片,進壹步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勝收,妳頭腦中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然後讓學生選壹個自己喜歡的景點用下列句式進行描繪。句式:這裏的……美,妳看(聽)……。教師註意對描述中詞句理解不正確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勵有創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仿佛出現了壹幅幅美麗的畫圖,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通過教與學的雙向交流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下壹環節的學習。

 (二)引導學生體會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畫卷——社會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理解桃源的社會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將進壹步引導學生發揮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內在美—社會美,深化學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認識。具體的做法是:先啟發學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還能讓我們感受到什麽美?”學生回答之後,在屏幕上投影幻燈片,讓學生以漁人或村人的身份講述這裏生活的美。目的是讓學生入情入境,去發現“美”,創造“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學生講述之後,進壹步追問:這裏的首領是誰?衙門在哪裏?這地方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讓桃源中人樂不思蜀?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這裏沒有戰亂,沒有階級,沒有紛爭,沒有憂傷,處處恬靜,人們過著怡然自樂的`生活,是壹幅幸福、快樂的美妙生活畫卷。此時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利用這壹點讓學生把全文再誦讀壹遍,使學生加深對桃源“美境”的體驗。在學生還陶醉在環境幽美、其樂融融的桃源勝景時,進入下壹步的學習。

 四、整合評讀——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

 這是教學的難點,主要通過啟發思考和學生自己的討論來突破,同時使用多媒體幻燈片輔助教學,提供背景資料。這壹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內涵,通過想象誘導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中得出有規律的認識,即上升為理性的認識。具體的做法是:先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第四、五段,然後要求學生根據我提供的背景,聯系歷史知識思考,並分組討論:這麽美的地方它存在嗎?妳有什麽根據?如果不存在,作者為什麽要這樣虛構呢?此時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對學生的思路、表達等方面點撥。並進壹步對學生進行理想的啟迪和熏陶,啟發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陶淵明的理想社會能實現嗎?妳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怎樣的社會?

 五、歸納總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對文章的認識已從開始的感知形象過渡到理性的認識。此時由學生自我總結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過問題的形式啟發學生思考: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妳有什麽收獲?這是壹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談學習這壹課的感受,也可以談學習方法等等。在學生正感受到“收獲”的滿足感時,我讓學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選擇,把“收獲”變為創造。這三件事是:①選壹段妳最喜歡的文段有感情地讀給全班或本組的同學聽。

 ②用妳的筆畫出妳心目中的桃花源。畫好之後,如果學生願意,就通過多媒體投影儀展示給全班同學看。

 ③制作知識積累卡:可以摘抄文中優美詞句,也可以把本節課的心得體會、學習的方法寫出來。

 這壹環節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讀出,或者用繪出,或者用筆寫出,使課文蘊涵的美育價值在學生的讀、寫、畫中充分顯現出來,實現“美”的再創造,培養創新能力。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以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六、課後延伸

 現代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從認知心理來說,這是學習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將通過布置課後作業,把學生對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課外,開闊視野,了解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閃光的藝術魅力。具體說就是要求學生課後選讀以下詩作:《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花溪》(張旭)《桃源行》(王安石)。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桃 自然美 : 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人間

 花

 源 社會美 : 和平恬靜 怡然自樂 樂園

《桃花源記》說課稿2

 壹、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桃花源記》編排在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是講讀課文,居單元之首,本單元通過對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唐詩的鑒賞,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古詩文的能力,使學生註重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語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精神世界。

 2、教學背景分析

 《桃花源記》是東晉陶淵明的名篇,作者生活的朝代社會動亂,戰亂頻繁,生靈塗炭,作者因不滿現實的黑暗,辭官歸隱,躬耕僻野,寄情山水,作者筆下的桃花源景美人樂,充滿了濃濃的人文氣息,作品寄托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二、教材處理

 1、教學目標的確立及其依據

 面對新壹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各門課程都在重新審視自身的價值,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因此,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作者及相關作品

 整體感知,把握課文

 通過對桃花源“美”與“樂”的分析,領會本文的主題

 (2)能力目標:通過對桃花源美景的描繪,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為追求理想的生活而努力學習,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4)創新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人格

 2、課程資源的重組: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在相關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為了加深對作者寄情山水壹類詩文的印象,補充分析了陶淵明另壹篇作品《飲灑之二》同時介紹到另壹位田園詩人孟浩然及他的作品《過故人莊》。

 3、學情分析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註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節課我主要是進行第二課時閱讀分析,基於學生從小就對古詩文有較好的基礎和興趣這壹點,采用研究體驗式教學法,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的運用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的要求,將朗讀,背誦課文結合到對文章的賞析當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達到感知知識的目的,具體做法如下:

 (1)設置疑問,放棄權威思想,建立新型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2)延緩判斷時間,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判斷,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3)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允許學生自我思考和得出結論。

 為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采用了多媒體課件做為輔助教學。

 四、教學流程

 (壹)復習提問:

 1、作者陶淵明:課件

 2、相關的田園作品:課件展示《飲灑之二》

 3、其他的寄情山水的詩人《過故人莊》

 4、從課文題目中,妳能聯想到壹個什麽成語課件

 設計意示圖:通過復習提問,對歷史上的寄情山水壹類詩人及相關的知識予以整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二)導入新課: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壹個景美人樂,與世隔絕的人間仙境,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我們來欣賞課文,壹起走入桃源勝境。

 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幻燈片出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以便有目的的加以學習。

 二)設問文章的線索和順序:課件

 設計意圖通過對文章的線索及順序的疏理,使學生對文章的脈絡有較清晰的印象。

 三)分析課文

 1、品味“美”和“樂”

 漁人進訪的桃花源是壹個美景如畫,怡然自樂的“絕境”,其中的“景美”“人樂”,讓我們做如下分析:

 (1)景美:課件演示

 ①在課文中讀出描繪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提示:A外圍的美……B源內的美……

 設計意圖:通過該問題的設置,突出重點,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讀詩文中壹二段

 ③設問:古文文字簡約,蘊含卻極其豐富,寥寥幾句,向我們展現的是美不勝收的桃源美景,請同學們發揮妳的想象,用現代漢語來描繪壹番桃源美景。

 註意:描繪時抓住具體的景物,展開合理的想象,盡可能采用壹些貼切的修辭,最後以抒情結束妳的描寫。

 設計意圖:壹位同學描繪,另壹位同學點評,在此基礎上,再請另壹位同學描繪,最後教師評價,總體上肯定、鼓勵,並提出建議,通過此教學環節的設計,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加深理解和體驗,實現研究體驗式教學法。

 (2)人樂:

 桃花源外的桃林;清新、美好,桃花源內的田園風光,恬靜、迷人,那麽桃花源內的人呢?

 學生討論總結:樂

 ①從文中哪幾句體現出來;

 ②分析“樂”的原因;

 討論:為什麽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的桃花源人樂呢?

 點拔:聯系當時桃花源外的社會環境來思考

 設計意圖:通過該討論題的設置,反饋對上節課內容的理解,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桃源人的淳樸、好客

 課件演示:文中描寫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用現代漢語加以復述。

 設計意圖:加深對桃花源這壹理想境地的理解,進壹步發展學生的想象思維。

 3、桃花源系作者虛構:課件展示

 設問:①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桃花源是壹個虛構的世界。

 ②作者為什麽要虛構壹個這樣的世界。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作者借此文表達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這壹意圖。

 (三)鞏固練習:

 關於理想

 1、《桃花源記》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課件展示:文中的桃花源是壹個()的地方。

 討論、確定:課件打出。

 2、設問:對這種理想,妳有什麽看法?

 討論後各抒已見,允許有不同的看法。

 設計意圖:發展學生個性,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幻燈出示關於理想的名言:

 A、理想並不能被現實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閃耀。——巴金

 B、理想如星辰__我們永不能觸到,但我們可像航海者壹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茲

 (四)課件:

 作業

 (五)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桃花源內

 景美:

 進桃花源外

 人樂: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處處誌之

 出蹤奇:

 遂迷,未果

《桃花源記》說課稿3

 壹、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課程標準人教版第三冊第五單元的壹篇文言課文。學生在此之前已經接觸過這類文體。因此學生對文言文的壹些基本常識和學法已經有所了解和認識,教師應在這基礎上進壹步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積累壹些文言詞語,為以後的文言文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同時。這壹課在本冊中也是本單元的第壹篇文章。教師應引起足夠重視,盡力引導學生對古代社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了解,更增加他們對社會主義的熱愛,從而做到文道統壹,這也是教材設計本課的意圖所在。

 2、課文內容: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壹篇臉炙人口的佳作,大家所熟悉的成語壹壹世外桃源,無人問津,皆出自於此,詩人所描繪的“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稅”,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更是那個戰亂頻繁,生靈塗炭的時代的人民所追求與幻想的。文章中的理想桃源是虛構的,但它卻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這也正是本文能壹直為人所傳誦的重要原因。

 3、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讀文言文要了解內容,能順暢的朗讀,並背誦壹些篇目。根據這些要求,再聯系當今素質教育在語文教改中的體現以及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①能順暢地朗讀課文,背誦第1段。

 ②疏通詞句,積累文言詞匯。

 ③根據書上對挑花美景的描寫,結合平時學習的描寫方法,說(寫)壹段話。

 由於是八年級的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古文的基礎又薄,從而對文言文的認知基礎及理解遷徒能力較差,所以我確定①②為重點目標,第③為難點目標。

 二、學情分析:

 初壹學生知識面窄,沒有預習的習慣,但是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較易接受,從而很容易引發學生的求知欲也具有壹定的形象思維和模仿能力。而八年級這個班比起其他班來,在這方面更是參差不齊,從而給教學帶來了壹定的難度。也容易因此出現冷場的場面,對於這壹點,教師應滿懷激情地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主體的作用,從而取得預期目的。

 三、教法與學法:

 俗話說。“教無定法”,但是又“貴在得法”。無論任何方法的使用都應面對學生在課堂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運用,不能死搬公式,從而不利於優化課堂教學,不利於素質教育在課堂上的實施。根據本課的特點及對學生實際情況的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壹)教法。

 1、點撥質疑法:這是我采用的最主要的壹種教學法。通過教師的點撥,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強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加強對課文的理解討論,從而避免過多過雜的講解。

 2、講讀法:包括詞匯、解說,課文講解,朗讀訓練,簡述大意,背誦等。

 3、電化教學法:根據教學需要,適時使用錄音機、投影儀,直觀形象而又易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註意力c

 (二)學法:

 1、朗讀法,古文重在多讀,讀順暢,讀出節奏,讀出語感,這樣更易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更易背誦。

 2、討論法:通過討論,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活躍課堂氣氛。

 3、讀寫結合法:課文結束前,讓學生根據書中對桃花的描繪,訓練學生遷移能力,通過寫或說出自己喜歡的壹種花。從而訓練學生多角度描寫事物。

 四、教學程序:

 在整個教學中,應以優化課堂過程為指導,貫穿素質教育,結合我區語文讀寫結合訓練,著重於“雙基”落實,充分體現“四個意識”。

 (壹)導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始終抓住這壹點,通過不同的方法,調動起學生的興趣,為此,我是這樣設計開頭的。

 1、請壹位學生解釋壹下,“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其他同學聽。

 2、教師鼓勵性評價後,順勢讓其說出出處,由此引入課題。

 (二)解題

 這壹步驟主要是幫助學生識別題目中“源”以便不要說寫成“園”。然後了解作家生平,及本課的出處,為下面學習本課打下基礎,具體設計如下:

 1、板書標題:桃花源記,教師強調壹下“源”與“園”區別,引起學生重視。

 2、學生看註解①,簡單了解壹下作家的基本情況,知道本文是《桃花源詩並序》中的序言,學生可作適當勾劃,以便今後利於復習。

 (三)朗讀課文

 古文應該突出多讀,教師應把朗讀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環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這壹環節上要調動學生積極性,關鍵還在於教師的指導。

 1、聽錄音,學生的註意正音、節奏感,並初步了解課文大意。

 2、學生分組進行朗讀比賽。要求:

 ①節奏合理,讀出對社感。②語句流暢,發音正確。

 (四)疏通課文詞句,積累文言詞匯。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只有充分認識到這壹點,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做到自覺地學習,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當然,教師也不能盲目樂觀,應盡可能估計到可能出現的困難,所以教師在讓學生發揮主體性的同時,註意起到壹個良好的主導作用。為此設計如下:

 1、學生結合註釋疏通詞句。

 2、勾劃難點,互相討論,或向老師提問。(如有學生提問,下面的步驟可簡化些。如無,則就顯得重要了。

 3、教師提示(放投影片)。

 4、學生按記敘文六要素,簡述課文c

 (五)學生朗讀並背誦第壹段。

 這壹環節的設計壹方面起反饋矯正作用,另壹方面是為過渡到下壹個目標作準備。

 1、學生朗讀。

 2、學生背誦第壹段。

 (六)聽說訓練

 通過對第壹段桃花美景的描寫,讓學生明確此段所使用的描寫方法,再結合以前所學過的描寫方法,學寫(說)壹段話。這壹環節主要是為了讀寫結合。讓學生有遷移能力,從而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為此,我設計如下:

 1、選兩則材料,用投影儀顯示出來,教師分析其描寫方法。

 2、學生根據上面的提示學寫(說)壹段話。

 七、板書設計。

 景色美 戰亂

 生活美 沒有 壓迫

 人情美 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