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石橋最早的捐贈者方德毅是桐城派名人方苞的祖先(以後另文介紹)。紫來橋意為“紫氣東來”。清初橋基逐漸坍塌,順治十八年(161),知縣吳汝珍復修,由人與內閣合撰中書陳卓為桐城縣東門橋(今不存在)立碑。
康熙四年(1665)重修木橋,七年(1668)知縣胡碧瑄修復。結構堅固,人們進出方便。曾改名為自來橋。當時韓逸有詩說:“柱紅如水,白石淡如淩波。如果橋是平的,車就開著,騎著。”規訓其盛況。
乾隆初,毀於水患。大學者張捐資數萬元重修石橋,橋兩側有橋亭。城內百姓賢惠,故改名為“梁壁橋”,取清世宗皇帝賜“刁美梁壁”之意。城生姚興全曰:“桐城好,橋跨大江岸,捐管靠梁壁,堤防敬,七省為金童。”
嘉慶五年(1801),橋被山洪沖毀。建安二十年(1815),知縣陸修建了壹座獨木橋。鹹豐年間,紅旗橋亭再次遭到士兵襲擊。
同治三年(1863),知縣薛集資修建了壹座石橋。九年(1870)再次修復。後來由於年代久遠,被洪水沖走了。民國二十二年(1933)再次修繕。
1984通城縣人民政府撥款修復橋樁,更換橋梁欄桿及少數橋梁。1985年9月,縣人民政府公布“自來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政府又修了自來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