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初二語文《桃花源記》l教案大全

初二語文《桃花源記》l教案大全

 《桃花源記》作者生活的朝代,社會動蕩,戰亂頻繁,生靈塗炭。陶淵明曾做過幾任小官,因不滿現實黑暗,辭官歸隱,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八年級 上冊語文《桃花源記》教案怎麽編寫?妳是不是很想知道呢?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初二語文《桃花源記》l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初二語文《桃花源記》l教案大全壹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壹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掌握課文中古今異義詞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加強誦讀訓練。

 教學難點:

 認識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中應註重通過誦讀來加深學生對文言字詞、 句子 的理解。可先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再體會領悟其語言特色和思想內涵。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壹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壹、導入課文,激發興趣。

 二、指導閱讀“閱讀提示”,簡介作者作品。

 ①陶淵明,名潛,字子亮,東晉著名詩人,詩歌多以表現田園山水、歸居之樂見長。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會動蕩,戰亂頻繁,生靈塗炭。陶淵明曾做過幾任小官,因不滿現實黑暗,辭官歸隱,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詩並序》中的“序”,可獨立成篇。

 三、教師範讀課文,然後學生自讀課文。

 1.要求學生認真聽清老師的斷句、節奏,標記生詞。

 落實下列字詞的讀音:儼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還家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要求:1)基本讀準斷句,註音語氣節奏。

 ②讀完後理出難解的字詞句。

 四、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1.請三位同學讀完全文。

 教師要糾正讀音錯誤,不明顯的`句讀錯誤暫呵不予糾正,留待下面的教學環節。

 2.疏通課文中重要、疑難的字詞句。

 可讓學生發言提出.也可讓學生自由上講臺寫在黑板上。教師在此基礎上歸類整理。要求學生領會掌握以下加點字同的含義:

 ①武陵人 捕魚 為業:作為為具言所聞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2)乃不知有漢:竟:乃大驚:竟

 3)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都兩兩狼之並驅如故:壹起

 4)壹為具言所聞:詳細地具答之:詳細地

 5)甚異之:對……感到驚異欲窮其林.窮盡,走到盡頭

 鹹來問訊:都黃發垂髦:用特征來指代老人和小孩

 復延至其家:請處處誌之:同“誌”,作標記

 諧太守:到…去,尋病終:死

 6)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現在指神情莊重或假裝正經的樣子。

 阡陌交通:交錯相通。現在指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率妻子邑人…:妻子兒女。現在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魏晉:更不用說。現在用作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說如此:像這樣。現在指“這樣”。

 芳草鮮美:鮮嫩美麗。現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練習五,了解文言文主語、賓語的省略情形。

 五、誦讀訓練。(鍛煉朗讀能力,加深課文理解。)

 教師應進行朗讀指導,可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讀準。如“便要還家”中“要”讀“邀”,不讀“耀’;‘“驥”讀記”,不讀義”;“此中人語雲’中“語”舊讀玉,現不作要求。

 ②句讀要分明,課文中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應讀出對襯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③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如:“①問今是問世,②乃不知有漢.

 (3)無論魏晉、,,加著重號的調應重讀,語調稍慢;第①句讀得略平緩.②③句讀得有起

 伏;第①句與②③句間停頓略久,②③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能較好地讀出感情意味。

 3.自由朗讀,鼓勵學生力爭有所提高進步。4.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背出第壹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

 1.查字典,弄清下列 成語 的意思。

 落英繽紛豁然開朗恰然自樂世外桃源無人問津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壹、檢查作業。

 1.抽查第壹、二自然段的背誦情況。2.學生口頭解釋所查成語的意思。

 二、結合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課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了哪些情節?

 發現桃花源(第1段);進訪桃花源(第2、3段):尋找桃花源(第4、5段)。

 2.齊讀第1段,思考: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為什麽會“甚異之”?這壹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遠近”說明漁人走了很遠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說明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漁人以前未曾所見,因此“漁人甚異之”。這壹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壹開篇就渲染出壹種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會是什麽樣子呢?為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3.請壹位同學們朗讀第2段,思考:漁人是怎樣進入桃花源的?見到了怎樣的景致?

 進入桃花源不容易:“林盡”-“壹山”-“小口”-入”-‘”極狹”-“復行”,這表明桃花源的隱蔽,與世隔絕,難於發現。

 漁人見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見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樂”,說明桃花源環境幽清,人們生活美滿安寧,豐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齊,音律和諧,生動地勾畫出壹幅祥和安寧的田園圖畫。

 4.請壹位同學朗讀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什麽?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雲....無論魏晉”相呼應。””設酒殺雞作食’”,“鹹來問訊”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②“皆嘆惋”說明了什麽?

 漁人“——。壹為具言所聞”應說的是秦末以來戰亂的歷史,桃源人聽後,為世上的動亂、黑暗而嘆惋,也為世上老百姓過著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5.默讀課文最後兩段,思考:

 ①漁人離開桃花源後“處處誌之”,目的是想今後再訪桃花源,可人們再去尋找時,卻“迷”、“未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麽?

 使人覺得桃花源是壹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聖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後兩段與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與“不足為外人道也”壹句相呼應。

 三、齊讀全文,討論 總結 以下內容。

 1.課文在情節的安排處理上有什麽特點?請具體談談。

 情節的曲折、跌宕的表現在:①漁人迷路了,會怎樣?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個神奇之地。③漁人“欲窮其林”,再往下走是什麽地方?④漁人進入桃花源的道路撲逆迷離,引人好奇:裏邊到底有什麽?⑤桃花源的景致為何如此幽美,人們的生活為何這般自由幸福?③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有什麽用意?①為什麽人們再尋桃花源卻屢屢無功而返?這些壹連串的問題環環相扣、步步相生,使課文情節充滿曲折離奇之感,讀者也隨之興趣愈濃。(以上為理解要點。》

 2.怎樣評價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這~理想社會?

 應聯系作者所生活的社會時代背景來理解。這壹理想社會表現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戰爭,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是壹種美好的願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導學生去認識“它只是壹種空想”之類的方面。)

 四、背誦課文。

 五、布置作業。

 寫壹篇小短文。要求:①設想妳是漁人,寫妳進入桃花源後的見聞,不與課文雷

 同。②400字左右。

  初二語文《桃花源記》l教案大全二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壹些常見的文言詞語。

 2.了解本文所描繪的理想社會,感受寧靜的田園生活,正確理解作者的理想。

 3.朗讀、背誦課文。

 過程和 方法 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2.把握本文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作手法,要求學生運用想象探究 故事 中的某些細節,培養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對作品的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

 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學生向著更高更遠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壹些文言實詞。

 (3)理解 文章 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懸念叠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方法 :

 1.朗讀法。 2.討論與點撥相結合。 3.品讀法。 4.延伸閱讀。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資料、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壹課時

 教學要點:

 導入新課,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紹;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情韻;整體感知文意,要求學生復述課文,概述桃花源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學步驟:

 壹、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mo)詣(yi)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註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其畫像)

 2.導語: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壹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壹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範讀,聽課文錄音後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壹句)

 3.掌握課文註釋的詞語。(補充註釋如下)

 為業: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悉:全。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鹹:都。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人。不復出焉:不再從這裏出去。焉:於之,從這裏。間隔:斷絕了往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說。不足:不值得。既:已經。誌:做記號。詣:拜見,臥…·怯。如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2.壹詞多義

 3.判斷句

 五、作業

 l.課後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步討論問題,整體掌握文章內容。

 教學步驟:

 壹、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課我們壹起分析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壹部分(第1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裏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派人先後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麽發現桃花源的?

 討論並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並歸納: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討論並歸納: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並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麽“乃大驚”?

 討論並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8.提問:漁人—壹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麽“皆嘆惋”?

 討論並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9.提問: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麽?

 討論並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裏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誌之”,為什麽再往時,“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並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壹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1.提問:為什麽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麽評價?

 討論並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裏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裏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壹種空想。

 三、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壹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中心思想)

 四、作業

 1.課後練習。2.練習冊上的作業。

 五、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通過本課的學習,同學們領略了桃花源的美景,但是對文言文中的虛詞的掌握還不夠好,這還需努力。

  初二語文《桃花源記》l教案大全三

 明確:⑴寫桃花源中的環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犬之聲。

 ⑵桃花源中的人從事的工作、衣著和神態。

 3、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壹個怎樣的社會?

 學生自由發言,明確:

 土地、屋舍、雞犬之類的描寫——和平寧靜,社會安寧

 人們往來種作——人人辛勤勞動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豐衣足食,過著豐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4、作者寫桃花源的初步見聞,有何意義?

 明確: 與實際生活能形成鮮明的對比:

 實際——桃花源

 人剝削人,人壓迫人——人人勞動,沒有剝削壓迫

 人們生活困苦,謀生艱難——怡然自樂,生活快樂幸福

 戰禍四起,民不聊生——壹派優美、寧靜、安寧的景象

 作用:明寫桃花源,暗在諷刺實際,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實際生活的不滿。

 第三、齊讀第壹、二段,熟讀成誦。

 學習第三段:

 第壹、引導學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和壹些詞句的理解。

 1、著重註意幾個省略賓語的句子。

 ⑴ 問(漁人)所從來,便要(漁人)還家

 ⑵ 此人壹壹為(之)具言所聞,(村中人)皆嘆惋

 ⑶ 余人各復延(余人)至其家

 ⑷ 辭(村中人而)去

 2、古今異義:妻子(妻子兒女)、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無論(更不必說)

 3、壹詞多義:

 乃:乃大驚(就,表前後兩個動詞的連接)、乃不知有漢(竟,表出人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