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兩岸的懸崖峭壁,湍急的水流拍打著兩岸高聳的懸崖峭壁,給人壹種溫暖的感覺;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橫跨東西兩岸,只剩下十幾根鐵索,讓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讓紅軍高興的是白雪覆蓋的千裏岷山。紅軍翻過了岷山,大家興高采烈,滿面春風。
原詩如下:
紅軍不怕遠征難,錢山只是閑著。五嶺興波,烏蒙服泥丸。
金沙水搏雲崖暖,大渡橋隨橫鐵索寒。很高興看到岷山白雪皚皚,綿延數裏,我們的戰士們越過它,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1934年至10年,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保存自身力量,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
壹路上,紅軍戰士無數次打敗了敵人。他們跋山涉水,越過起伏的五嶺,突破烏江的天險,跨過赤水河,跨過烏蒙山,熟練地跨過金沙江,飛過瀘定橋,翻過雪山,跨過草原,最後跨過岷山。經過十壹個省份,於6月1936+00到達陜北。
《七律·長征》這首詩生動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鬥歷程,熱情歌頌了中國工農紅軍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全詩從第壹副對聯開始,發展了兩條思路,構建了兩個時空。壹個是客觀現實:“遠征難”,“錢山”險象環生;壹種是主觀心理:“不怕”“就是閑著”。這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鑄造了全詩廣闊的物理空間和瑰麗的心理空間,奠定了全詩大膽寬廣的基調。
“轉聯”和“景聯”這四句話分別從山和水兩個方面描述了紅軍戰勝困難的情況,是從上面的“前山”和“萬水”繼承而來的。詩人根據紅軍長征的路線,選取了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名,都是著名的自然災害,高度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千山萬水”。
與其他詩歌相比,以地名入詩的做法在本文中更為集中,表現出的空間距離也更大。在這首詞中,詩人圍繞“紅軍遠征不怕困難”這壹中心思想,強調紅軍對困難的蔑視,這是紅軍指戰員內心世界的呈現。所以對紅軍的描寫是隱藏的,紅軍的壯舉是山水對比的。
頸聯中“暖”與“冷”的反義詞,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情感穴位。“暖”字溫暖喜悅,表現克服困難的興奮;“冷”字冰冷刺耳,傳達著九死壹生後的余味。兩個形容詞是精神的巨變和感情的裂變。它們充滿了無盡的意義,表現出超越它們的無窮趣味,搖曳起伏,張馳有壹種感覺。
尾聯的“更喜”繼承於上,也是上的情感收斂。紅軍渡武陵、烏蒙、金沙、大都,殺出了敵人的重圍,自然是可喜的。紅軍已越過岷山,進入陜北,奪取總裝師也不遠了。戰略轉移的目的基本實現了,自然比之前的歡喜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