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時分,山神廟的鐘聲在山谷中回蕩,郁亮渡口的人們爭先恐後地過河,發出很大的噪音。人們沿著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小船回到了流明。月色下的鹿門山漸漸浮現,仿佛突然來到了龐公隱居的地方。相對的山石松徑,幽幽幽靜,只有隱士在此出入。
贊賞:
"山神廟的鐘聲敲響了夜晚的來臨,我聽到漁城的人們在渡船上蹣跚而行。"詩人傍晚在河邊旅行的經歷。
第壹句話,壹天過去了,黃昏降臨,幽靜的古寺裏響起了鐘聲。第二句寫的是棉水口附近急於到家的人們爭先恐後過河的喧鬧聲。第壹句表現的是壹種平和寧靜的環境,而第二句表現的是壹種響亮強烈的對比,這是壹種遠離塵世的禪境與喧囂塵世的對比。
第二副對聯,第壹句承襲了《漁梁》的詩詞,是寫鄉親們上岸歸家;後句承襲《山寺》詩詞,寫我回到了流明。這兩句話是基於人類的回歸,作為對上壹篇文章的具體補充。兩種回家的方式表現出兩種不同的心境,這是另壹種對比,表現了詩人的隱逸和對榮耀的淡然。
"不久,流明的月光穿透薄霧籠罩的樹木,不知不覺中,我來到了壹個古老的隱居處。"中盧蒙山的樹木籠罩在暮色中,朦朧而模糊。山和月出來的時候,光線清澈明亮,但是黃昏消失了,影子清晰。詩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了。他爬上崎嶇的山路,不知不覺來到了龐公隱居的地方。這種微妙的感受和親密的體驗,表現了隱逸的趣味和意境。隱士被自然融化了,但他忘乎所以了。孟浩然很佩服龐公的誌氣,他在《鹿門山上回首往事》中也寫道“我聽說過龐德公壹次,卻再也沒有回來采藥。隱跡今猶存,疾風遠。
"茅草門,松木小徑,孤獨,寧靜,隱士生活和活動的地方,從不需要同伴。"這個“隱者”既指龐德公,也指他自己的處境,因為詩人透徹地理解了“與世隔絕”的樂趣和本質,致力於龐德公“采藥不歸”的道路和歸宿3。在巖石之內,柴飛半隱半現,在松散的小路之下,自己辟出了壹條路。這裏沒有塵世的幹擾,只有鳥和山為伴,隱士們在這裏過著安靜孤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