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往下看,更有意思了。這本書的英文名叫《The Kite And The String》,字面翻譯成中文就是:風箏與線,風箏是理性的肆意飛翔,風箏線則是理性的控制和引導,既能讓風箏飛得更高,又不會使她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是要把理性和感性的雙重意識玩到飛起呀。壹定要認真讀下,先來看下作者是誰?
敢寫《寫作課》的人首先得是個作家,艾麗斯·馬蒂森,猶太裔美國人,《紐約客》撰稿人,著名作家,曾獲得英語界小小說最高榮譽“小推車獎”、美國最佳短篇小說獎、歐·亨利短篇小說獎。
這些都不是關鍵,艾麗斯·馬蒂森的另壹個身份是教師,先後在耶魯大學、布魯克林學院、本寧頓學院任教,作家和教師的雙重身份,讓她對文學創作既有感性的實踐體驗,又有理性的敏銳觀察,更能抓住普通人在寫作中最迫切的需要和痛點!
馬蒂森的個人經歷也很傳奇,她原本只是普通女性的壹員,三個孩子的母親,壹名全職媽媽,33歲才開始創作小說,初衷是為了補貼家用,50歲才寫了第壹篇長篇小說,這個半路出家的業余作者,竟然能取得英文小說界的眾多至高榮譽,更加引起人們的興趣——她是怎麽“寫”成功的!
馬蒂森後來壹直在學校教授寫作課,她將自己半生的執教經驗,以及寫作經驗匯聚成《寫作課》這本書,了解到這些,是不是迫不及待的要讀這本書了呢?
其實全書內容很簡單,在秉承理性和感性雙重意識的思想下,解決了小說創作的三個主要問題:
第壹,如何發掘靈感
相信大多數人寫作遇到的第壹個麻煩,就是沒有靈感。盡管從上學開始,老師就教導我們:“要想寫作,需要大量閱讀。書讀多了自然知道怎麽寫。”然而長大後發現,我們還是不會寫作,更不要說寫小說了!
而《寫作課》裏告訴我們,僅僅廣泛的閱讀積累是不夠的,廣泛閱讀只能讓文章更有寬度,但缺乏最重要的壹點——溫度!
溫度指創作者對生活的熱情,對創作的熱愛。沒有溫度,很難激發靈感,而靈感是壹種創造性的突發思維,有壹句我們非常熟悉的名言:“天才來自99%的努力和1%的靈感。但是1%的靈感甚至比99%的努力更重要”!
這至關重要的靈感從哪裏來呢?馬蒂森的建議是:“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壹個好的人生,需要在熱愛的領域努力地玩!
我們熟知的經典小說《紅高粱》和《白鹿原》,都是從作者莫言和陳忠實的故鄉開始的,分別描寫山東高密和陜西平原的風土人情以及歷史故事,所以了解自己生長的地方對靈感的啟迪有很大幫助!
很多人會說,我的生活平淡無奇,故鄉也沒有什麽歷史,那該怎麽辦呢?馬蒂森在《寫作課》裏告訴我們,需要培養自己的想象力,揮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運用虛構和巧合手法,理性和感性相結合,往往能打破現實的束縛,創造出無人想到過的奇跡!
馬蒂森認為,充滿熱情,熱愛身邊的生活,從身邊的生活寫起,要能將自己的作品充滿細節、引起***鳴並寫活人物;同時敏感的發覺隱藏在平淡生活中的客觀事實,當然現實只是藍本,所以不要對現實亦步亦趨,小說的魅力是要追求自亦真亦幻!
總之,寫作伊始,需將自己沈浸生活;漸入佳境,需將自己抽離生活;飽含生活的熱情與不被現實左右的赤子心是獲得靈感的兩大法寶!
第二,故事怎麽講
有了靈感之後,接下來就要考慮怎樣講。這是壹本小說的骨架結構:
第壹步確定由誰來講故事。選擇第幾人稱敘述對應敘述類型,會有不同的效果。寫自傳題材的時候,通常用第壹人稱敘述;第三人稱的敘述手法也很多,主角作為壹個旁觀者,帶領讀者去見他看到的事情,這種感覺很像電影中畫外音。
每壹種敘述類型都有它獨特的魅力,馬蒂森強調,不管妳用哪壹種人稱敘述,壹定要把“自己”當成“別人”,要讓讀者感受到真實,讓讀者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跟著角色同悲同喜。所以作為創作者,壹定要先把自己帶入情境中去,才能感動別人!
第二步要刻畫人物、設置情節
在刻畫人物上。馬蒂森有個獨特的觀點——“虐待才智“,所謂虐待才智就是敢於給角色制造麻煩,每壹個烙印在心裏的角色,都是在層層困境中掙脫出來的人,只有把角色設置在困境中,才能激發真實的感情,發揮角色的潛力!
比如活潑可愛的小紅帽,如果是順利到了外婆家,而不是中途遇到大灰狼,那這個故事就沒意思了;哈利波特的成長之路,如果不是寄居在不受歡迎的姨媽家裏,就看不到最終拯救世界的傳奇魔法師了!
對於設置情節,馬蒂斯給出的建議是,平地起波瀾,用壹個事件推動壹個事件,確保主線清晰,多讓人物動起來。近幾年大火的《盜墓筆記》、《藏地密碼》等小說,雖然是純虛構的。但是情節跌宕起伏,關鍵是在虛構的情節中,能讓人們看到合理性,按照邏輯推動情節,讀者參與感很強!
第三,如何評判作品好與壞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喜歡,所以寫完壹部作品後,人們最迫切想知道的就是自己寫得好不好。馬蒂森認為,評判作品的好與壞,壹定要講究冷靜之道,從產品思維出發,從作家和讀者的***同角度來完成。
寫作需要自我放縱,至少在開始階段是這樣的。但畢竟作品是要給讀者欣賞的,要以給讀者帶來愉悅的閱讀體驗為首要創作目標,而不僅為滿足自我的創作欲望,所以需要反復修改、接受批評、吸取經驗!
馬蒂森認為寫小說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麽高不可攀,只要能夠敞開心扉,按照自己的想象自由抒發,讓感性的風箏多飛壹會兒;再按照常識理性規劃描述,反復修改,讓理性的風箏線多起些作用,普通人也能寫出令人滿意的作品!
這本書帶來的不僅是小說創作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抒發和表達的權利,每個人都有創造的天賦,只要妳開始行動,就已經走在正確的路上!
《寫作課》全書貫穿了理性和感性的雙重意識思維,馬蒂森認為這不僅僅是她個人成功的秘訣,更是所有好小說的成功基因!書裏帶來的不僅是小說創作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啟發每個人表達和創作的欲望,相信每個人都有創造的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