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成了我們生命中不可磨滅的印記。
格雷夫斯先生是我的恩師。他敏銳而深刻,擁有壹個高貴、真誠又極富童真的戲劇靈魂。他是個天才的演員,仿佛是天生為舞臺而生的存在。他癡迷莎士比亞。有時我甚至想,比起劇中的瑞維爾校長,他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善良、純粹、刻苦、認真、勇敢、執著,是個可愛又值得尊敬的藝術家。戲劇壹路,他是對我影響至深的老師。戲劇之外,他的言行又深深改變著我的為人處事。我何其有幸。
這部戲是格雷夫斯先生對他的恩師瑞維爾校長的緬懷。劇中的他用最童真無暇的眼光洞察著人類最復雜的情感和文字,用孩子最色彩斑斕的想象理解著古怪老師的莎士比亞世界。在那世界深處,埋葬著人生的痛苦、夢想、悲傷和絕望,而莎士比亞卻賦予它們詩意和涅槃的力量,讓它們滋長成為藝術家的寶庫和人類的***同情感。每個人都有屬於他自己的莎士比亞世界,只是等待著被發現、被挖掘的那天。瑞維爾校長是格雷夫斯先生人生的莎士比亞印記,而格雷夫斯先生又成了我生命中的莎士比亞印記。這是壹種傳承,更是人類精神情感的喚醒與二度融合。
莎士比亞是壹個人的,也是所有人的。 英國人把莎翁當信仰,那我們呢? - 寬度網 - 演出評論社區
壹個演員,壹張課桌,兩張椅子。當然,還得有壹張莎翁的照片和壹本莎翁全集。這就構成了壹出戲。
簡單的舞美就更強調舞臺的假定性。格雷夫斯利用燈光和舞臺調度在各個人物之間輾轉騰挪,在敘述者,六歲的自己,父親,老校長,以及老校長的癡呆兒子之間在各個年齡段之間穿行無阻這確實是本戲最大的看點。格雷夫斯在大部分時間確實做到了松弛與緊張的有機結合,其肢體與聲音的造型性準確並且情感表達準確。特別是在“可憐的TOM”說出那段生存還是毀滅的時候,劇場被他完全控制住了,那段確實可以take your breathe。另外我感覺非常突出的在於他那深邃的眼神,雖然我得不時分神看字幕,但必須承認他的眼神太勾魂了,作為壹個大叔控我已經被控了。不得不說在塑造人物方面他的眼神幫他加了至少壹半的分。
如此表演歸於文本才是我最想講的內容。這個戲主要在講格雷夫斯如何因小學校長從此與莎翁結下不解之緣以及老校長與莎翁之間的故事。我說這個概括我自己都不滿意,在我的腦海裏,這個劇就是以壹個莎翁,壹本莎翁全集為中心點,連接著格雷夫斯,格雷夫斯的父輩祖輩以及他的女兒和老校長及他的兒子(可憐的TOM),甚至還有朱生豪先生。在這麽壹個龐雜的體系中,像面團壹樣糅合了多首英國詩歌與莎翁戲劇中的經典獨白,英國的文化以及大英帝國的驕傲就由此展開了。雖然我對莎士比亞相當陌生,但我依然能沈浸在他詩般的節律中,依然能感覺到他內容的張力。莎士比亞就像壹個久未逢面的老朋友突然敲開了我的門。但等等。
我們中國的文化呢?
今天無意中買了《南方周末》上面就有英國愛丁堡戲劇節的壹個探究,英國人有莎士比亞,俄國人有契訶夫,那咱們呢?咱們有哪些文化是讓我們既能挺著胸脯跟外國人炫耀也能當做晚安故事與我們的後代所分享的呢?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我希望是百花齊放式的而不是萬馬齊喑式的。
挑刺的話從文本上缺乏層次,貌似多線齊進卻又沒真正突出哪塊,其實如果能講這個故事多歸向於老校長那邊應該更有看頭,我覺著。文本上的重點模糊也使表演受到影響,演出中段有點托不住的意思,雖然開頭和結尾都堪稱優等。在表演上今天格雷夫斯有點過累了,有少許地方出現了小失誤。另外跳進跳出的時機我感覺還需要再把握把握,不是說他做得不好但我感覺他能做得更好,當然,這也是文本的問題了。
與獨角戲結緣是看法國人比佐,被他的即興能力與張揚恣肆的想象力折服。這次看格雷夫斯的獨角戲發現“平淡”的講述也能讓戲劇場面毫不平淡。
《壹個人的莎士比亞》90分精彩的國際獨角戲 - 寬度網 - 演出評論社區
第壹次接觸獨角戲,讓我感到無比的興奮,不為別的,只為壹個人獨挑大梁,足足在臺上說了壹個半小時,我為他鼓掌,我為他喝彩!!
觀看《壹個人的莎士比亞》其實並不容易,時常讓我有些遊離於情景之外。因為語言不同,只能邊觀看表演,邊註意字幕,這樣比較容易分散註意力。看字幕的時候就無法觀看到演員精彩的表演,容易遺漏重要環節。其實在我看來,觀看國際戲劇,最好玩得轉語言,這樣才能更好滴理解演員所要傳達的信息,就會更好的領悟其中的奧妙。
我很佩服臺上的這個上了年紀的國際友人,壹個人在臺上足足說了壹個半小時,中間沒有休息,沒有停留;更加佩服他能夠完全投入進話劇之中,表情豐富而不誇張,幽默、搞笑的風格讓我拍手叫好。
簡單的布臺,簡易的道具,沒有華麗的燈光,無需復雜的情節,就把自己如何接觸“莎士比亞的故事”講的津津有味。國外接觸到像“莎士比亞”這樣語言大師的時間比中國的孩子要早的多,也許受到語言的影響、或許受到環境的影響,個人感覺這方面有待加強。
之前我並沒有通讀過莎士比亞的著作,沒有閱讀過他的詩詞,希望日後可以有更好的機會讓我接觸這些語言大師,提升自己的素養,完善自我。
獨角戲《壹個人的莎士比亞》 - 寬度網 - 演出評論社區
當初選擇這部戲是因為看到導演是胡曉慶,青戲節時看過她的《璃瑯村花》,很是喜歡,能夠將壹部外國的戲改編的如此好看,且這部戲又是外國的,於是抱著好奇前往觀看。
年僅六歲的格雷夫斯寄宿在壹所英國的男子學校,不幸遇到了才華橫溢而又嗜酒如命的克萊夫·瑞維爾校長對新生開展的軍訓式莎士比亞教育。在迷茫與懵懂、羞愧與堅持中,格雷夫斯漸漸走進了瑞維爾校長的莎士比亞世界:愛、激情、詩歌、悔恨、死亡……
本劇取材於格雷夫斯的親身經歷和他豐富的莎士比亞戲劇表導演創作,以魔幻的手法編織出壹個發生在迷茫的六歲男孩兒與苛刻嚴厲的莎士比亞老師之間令人捧腹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壹張桌子,兩把椅子,外掛壹個莎士比亞的肖像旗,這就是整部戲的舞臺設計——簡單。壹個有些禿頂的老英國演員在臺上盡情的表演,壹會兒是古稀老人,壹會兒是6歲孩子,壹會兒是慈祥的父親,壹會兒是酒鬼老師,壹會兒又是智力殘障兒子……都演得惟妙惟肖;尤其當演到殘障兒子朗讀“to be or not to be”時,我被深深的震撼了,這是怎樣的壹種對待父親喜愛莎士比亞的認同啊,才能以斷斷續續的話語念出那段經典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