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最近刷爆朋友圈的“佛教”。有人說佛教是壹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有人說佛教是壹種喪葬文化,是壹種毒雞湯。
佛教是壹種生活態度和方式,是壹種為所欲為,不太重視,看不起壹切的活法。
佛教青年是指那些崇尚壹種輕視壹切,得過且過,不太在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年輕人。
年輕的佛教徒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挫折,覺得自己什麽都看不起,或者說可以將就壹下。
第壹批90後已經出家,被貼上了“佛教青年”的標簽。也許在大家眼裏,他們得過且過。
第二批90後,準確的說是90後,正在大學校園裏享受著人生中最美好最自由的時光。他們也不例外。大部分人都被貼上了“佛生”的標簽。
RR精心整理總結了佛系學生的特點,供大家參考。
1,佛教上學
我不會五點半起床背單詞。
我就不把題目刷到12了。
永遠不要遲到壹分鐘,也不要早到半小時。
對於知識,妳需要慢慢去體驗。
不求壹時,不求壹世。
2.佛教系上課
坐在第壹排或最後壹排。
桌子上滿是鋼筆。妳記得命運嗎?
“這個老師說的話可以記錄下來。”
“妳今天在說什麽?妳自己看就行了。”
“好冷,我不想把手拿出來。”
千萬不要舉手回答問題。
選哪個答案人多。
3.佛教考試
不用擔心復習時間不夠。
過分專註也不痛苦。
不要被高分動搖,不要為了批評而努力。
拿壹張只有30分的數學試卷,告訴自己
“考試及格是命,不及格是命。”
RR對佛教的理解應該是壹種看破世事的灑脫狀態,壹種豁達淡泊的心境。
“佛生”是壹股清流,不爭不搶。細想之下,發現所謂的“佛門”有壹股淡淡的“喪”味。說白了就是無視外界,無視成績,陷入頹廢虛無的精神沙漠,失去學習的目標和興趣,當然是不可取的。
“佛系青年”的流行既是90後心理的真實寫照,也是社會問題的壹個縮影。自稱“佛系青年”的90後,確實與他們前世今生的生活經歷有關。
不可否認,許多90後是計劃生育“獨生子女政策”的第壹代產物。在“獨生子女政策”的成長過程中,90後,尤其是在城市長大的90後,在不斷積累和豐富物質財富。很多90後從小就沒有體驗過匱乏的感覺,對物質也沒有那麽饑渴,對物質的獲得和失去也沒有前輩那麽敏感。
前幾年很多80後壹輩子都是房奴,至少還能買房子。但是,在壹線城市打拼的90後,恐怕很難買得起房了。很多地方至少要兩代人壹起做房奴才能買得起壹套房。不僅要掏空自己和父母所有的積蓄,還要背負壹輩子的債務。
年輕人之所以自稱“佛系”,想把壹切都想過去,是因為他們知道,就算想不過去,在北上廣深還是買不到房,事情還是沒有解決。不是他們不想努力,而是努力帶來的痛苦漸漸蓋過了回報帶來的快樂。於是,這壹代年輕人不再像他們的父輩壹樣,把奮鬥和奮鬥視為人生最重要的部分,甚至是唯壹的意義。
佛教青年和學生只是這個社會快速發展的產物。如何正確面對,也要以“佛系”的心態面對這個產品。
RR想弱弱的問壹句,那個小哥哥想和RR來壹場佛家之戀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最後,歡迎大家來贊佛系的這篇文章,佛系轉發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