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明、清時期,是封建社會由鼎盛逐步走向衰亡的歷史時期。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各種形式的石刻均得以大量使用,涉及的內容廣泛,但均屬沿襲,創新者無幾。
明太祖朱元璋《去東嶽封號碑》立於1370年。碑載:“自唐始加神之封號,歷代相因至今。”
朱元璋認為,“因神有歷代之封號,予起寒微,祥之再三,畏不敢效。蓋神與穹同始,靈鎮壹方,其來不知歲月幾何,神之所靈,人莫能測;其職受命於上天後土,為人君者何敢預焉。懼不敢加號,特以‘東嶽泰山之神’名其名,以時祭神,惟神鑒之。”由此看出朱元璋對泰山神封號思想的認識和改革。該碑立於岱廟天貺殿院西碑臺上,碑文保存尚好。
明《洪武祭祀碑》立於1377年。碑陽刻文,正書。該碑為明太祖朱元璋親撰碑文,遣臣李文忠、吳承輿、鄧子方為代表祭祀泰山神而立的碑。
碑文通俗無華,概括凝練,是明太祖朱元璋祭祀泰山神的歷史見證。立於岱廟天貺殿西南側,碑文保存尚好。
到了清朝,康熙皇帝東巡3次到泰山,兩次登臨岱頂。第壹次來泰山是在1684年。康熙祭泰山神儀式比較簡單,只行二跪六叩禮,在山上燒了壹堆柴火,仿照傳說中帝舜的“柴”、“望”之禮。康熙在禦帳崖觀飛瀑直瀉,在岱頂撫摸無字碑揮毫賦詩:
巖巖岱嶽高無極,攀陟遙登最上頭。
路轉天門青靄合,峰回日觀白雲浮。
欲與臣鄰崇實政,金泥玉檢不須留。
康熙帝對百官說:“朕向來崇尚時政,古人重金泥玉檢,徒勞民力,實無意義,故此行只為巡查社會利病,省觀民隱,體念黎民疾苦,問俗觀風,以資勤求治理,決不效前人銘功紀德,告成於天也。”聽了皇帝的訓喻,群臣山呼萬歲,盛贊皇帝是至仁至聖的天子,德可比堯舜。
康熙帝隨乘興禦題“普照乾坤”4字,並諭旨在“孔子小天下處”建亭懸額;復書“雲峰”兩字,令於大觀峰極頂處勒崖。
康熙還下令刻有《重修岱廟碑》碑,螭首龜趺。此碑是岱廟最詳細的記事碑,山東布政使施天裔撰書,碑中記載了在“康乾盛世”中大規模的修建活動。始自1668年,告成於1677年。更為珍貴的是碑陰還附有“重修岱廟履歷紀事”。其碑文把這次浩繁工程的經歷時間,所費財力,所購材料,所栽樹株,所建殿廡、齋堂、垣堞、樓觀壹壹刻記,是壹份珍貴的重修岱廟的檔案資料。
乾隆皇帝到泰山的次數,在我國封建帝王中,可以說是首屈壹指。從1748年陪母親第壹次登泰山,到1790年最後壹次巡幸山東並登泰山為止,前後***11次,其中6次登上山頂,***留下頌岱詩84題,132首。摩崖與碑刻就有80余處。
在康熙帝題“雲峰”刻石下面,是乾隆皇帝的“夜宿岱頂作”摩崖石刻。其《詠朝陽洞》摩勒在朝陽洞東北高聳的絕壁上:迥巒抱深凹,曦光每獨受。所以朝陽名,名山率常有。是處辟雲關,坦區得數畝。結構寄幽偏,瀟灑開窗牖。歷險欣就夷,稍憩復進走。即景悟為學,無窮戒株守。
乾隆壹方面描寫朝陽洞高曠幽靜,坦區建屋,是賞景的好地方;同時又指出不能株守壹地,仍須努力上達,更好的風光還在前頭呢!另外《曷岱廟詩碑》立於1757年,乾隆作詩並書。碑陰刻《謁岱廟六韻》,行書;碑陽刻《謁岱廟作》;碑側刻《謁岱廟瞻禮作》。碑文內容主要是謁岱廟、拜泰山神,表明乾隆皇帝並不舉封禪,而是虔誠地為民祈福,稱:來因瞻岱宗,岱廟竭誠恭。封禪事無我,阜安祈為農。代天敷物育,福國賜時雍。九叩申虔謝,八旬實罕逢。
《對松山詩》刻在對松亭對面溪東高崖上。也是乾隆帝寫的頌岱詩。詩道:岱嶽最佳處,對松真絕奇。古心誰得貌,變態不容思。萬嶂唯全碧,四時無改枝。依稀儉羨輩,倚樹斫靈芝。
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