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原文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原文

  題解

 這首詩大約成於大中元年(847)入京途中,許渾從故鄉潤州丹陽(今屬江蘇)第壹次到長安去,途經潼關,寫下這首詩。

 此詩約作於元和三年(808)前後,其時許渾首次赴長安,經潼關登驛樓遠眺而作。赴闕:赴長安。闕,本指宮殿前的高建築物,左右各壹,建成高臺,上起樓觀。因此常用作宮殿、都城的代稱,此處即指都城長安。潼關:關名,在今陜西省東部,當陜西、山西、河南三省要沖。驛樓:古時供傳遞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歇宿的樓房。詩題壹作《行次潼關逢魏扶東歸》。詩中寫潼關山川形勢,氣象萬千,偶對極為工整,可與初、盛唐詩匹敵。

  全詩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唐]。許渾。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壹瓢。

 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註釋]

 ①紅葉:秋日變紅的樹葉。蕭蕭:樹葉紛紛落下的樣子。

 ②長亭:古代道路上的驛舍,此處指潼關驛的驛樓。古時十裏壹長亭,五裏壹短亭。庾信《哀江南賦》說:“十裏五裏,長亭短亭。”

 ③太華:華山,在今陜西省華陰市南部,潼關的西南。

 ④中條:山名,在今山西省境內,其西南端與潼關隔黃河南北相望。過:壹本作“落”。

 ⑤關:壹本作“山”。迥:遙遠。

 ⑥河:黃河。

 ⑦帝鄉:皇帝居住的地方,此處指國都長安。

 ⑧夢漁樵:回憶並向往著故鄉的打魚砍柴的隱居生活。

  譯文

 晚風撩動秋樹,秋葉色彩斑斕,姑且以瓢代觴,痛飲在客舍亭前。殘雲西去,將太華山半掩半露,疏雨東來,為中條山蒙紗垂簾;樹色隨著關勢漸次升高天樹壹色,黃河折向東流漸次遙遠聲斷海邊。長安京城近在咫尺行程不遠,我的心卻依戀著水濱和山澗。

  賞讀

 這首詩前六句寫景,把讀者引入壹個秋濃似酒、旅況蕭瑟的境界。“紅葉晚蕭蕭,長亭酒壹瓢”,晚風撩動秋樹,秋葉色彩斑斕,詩中人以瓢代觴,痛飲在客舍亭前。其感情基調是悲壯的,表達了詩人仿徨的心態。但詩人並沒有久久沈湎於離愁別苦之中,中間四句筆勢陡轉,運用大手筆勾畫出雄渾蒼茫的'四周景色。騁目遠望,是主峰高聳的西嶽華山;北面,隔著黃沙,又可見連綿蒼莽的中條山。天將放晴,又拿“疏雨”中“過”字來烘托中條山,太華與中條顯得充滿活力,在浩茫無邊的沈靜中顯出了壹抹飛動的意趣。此詩的確是許渾詩歌美學風格的代表作。詩人說:“才高詩易怨,愁極酒難降。”詩人連用四句寫景,缺壹不可,條理清晰,絲毫沒有臃腫雜亂使人生厭之感。

 最後兩句說,離長安不過壹天路程,作為入京的旅客,許渾卻出乎意料地說:“我仍然夢著故鄉的漁樵生活呢!”作者這次應召入京前仕途坎坷,早已厭惡官場,但為生活所迫,又不能失去這份官薪,懷著這種矛盾心理,結束全篇,委婉得體,這首詩是許渾詩歌美學風格的代表作。

  鑒賞

 潼關地處陜、晉、豫三省要沖,是從洛陽西入長安必經之咽喉重鎮,山河表裏,形勢險要,景色動人。墨客騷人到此,每每題詩作文以紀勝。清末譚嗣同便留下“河流大野猶嫌未,山入潼關不解平”的名句。

 許渾從故鄉丹陽首次去京師長安,途經潼關,興會淋漓,揮筆寫下這首五言律詩。

 首聯勾勒出壹幅秋日行旅圖,將讀者引入壹個秋濃似酒、旅況蕭瑟的境界之中。

 頷聯與頸聯以如橡巨筆,勾畫出潼關四周景物。極目望遠,但見南面華山高聳入雲;北隔黃河,中條山籠罩於疏雨之中。近看則見莽蒼樹色隨關城壹路遠去,關外黃河從北面深山峽谷中奔瀉而至,在潼關腳下如巨龍猛壹轉頭,直沖三門,咆哮著直入大海。

 尾聯上句是說明天就可到京城了,似給人壹種輕松之感,然而下句卻出人意外地說:“猶自夢漁樵”,含蓄地表白了自己並非專為功名富貴而來。如此結束,委婉得體,優遊不迫,而又如異峰突起,出人意料。可謂匠心獨運,構思奇特新穎。

  作者小傳

 許渾(791—858),字用晦,壹作仲晦,祖籍安陸(今屬湖北),寓居潤州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橋,後以丁卯名其詩集,故人稱許丁卯。文宗大和六年(832)登進士第,歷任當塗、太平縣令,監察禦史,潤州司馬,虞部員外郎,郢、睦二州刺史。事跡見胡宗愈《唐許用晦先生傳》、《新唐書·藝文誌四》、《郡齋讀書誌》卷四中、《唐才子傳》卷七等。其詩專攻律體,偶對整密,詩律純熟。題材以懷古、田園、宦遊、送別為多。詩中多“水”字,有“許渾千首濕”之評。《四部叢刊》本《丁卯集》較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