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洛夫·詩魔之歌》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洛夫,臺灣著名詩人,原名莫洛夫。1928年出生。湖南省衡陽人。從小讀私塾三年,後進衡陽國民中心小學。1948年高中畢業,考入湖南大學外文系。1949年7月隨國民黨去臺灣。到臺灣後,1951年考入國民黨政工幹校,畢業後入臺灣海軍陸戰隊。1955年出任臺灣左營軍中電臺新聞編輯。1959年於軍官外語學校畢業,到金門任聯絡官。1965年11月去越南任“顧問團”顧問兼英文秘書。1967年11月返臺,又入淡江文理學院英文系讀書。1973年,洛夫四十六歲,才在該校畢業。同年8月,以海軍中校軍銜退役。洛夫寫詩、譯詩、教詩、編詩歷四十年,著作甚豐。1954年即與張默、瘂弦等***同創辦《創世紀》詩刊,並任總編輯多年。創作有詩集《靈河》、《石室之死亡》、《外外集》、《無岸之河》、《時間之傷》、《魔歌》、《釀酒的石頭》等,詩論集《詩人之鏡》、《洛夫詩論選集》等,譯著有《雨果傳》等。
內容概要
金龍禪寺
晚鐘/是遊客下山的小路/羊齒植物/沿著白色的石階/壹路嚼了下去
如果此處降雪/而只見/壹只驚起的灰蟬/把山中的燈火/壹盞盞地/點燃
邊界望鄉
說著說著/我們就到了落馬洲/霧正升起,我們在茫然中勒馬四顧/手掌開始生汗/望遠鏡中擴大數十倍的鄉愁/亂如風中的散發/當距離調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壹座遠山迎面飛來/把我撞成了/嚴重的內傷/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叢雕殘的杜鵑只剩下唯壹的壹朵/蹲在那塊“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後面/咯血。而這時/壹只白鷺從水田中驚起/飛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來/而這時,鷓鴣以火發音/那冒煙的啼聲/壹句句/穿透異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燒得雙目盡赤,血脈賁張/妳卻豎起外衣的領子,回頭問我/冷,還是/不冷?/驚蟄之後是春分/清明時節該不遠了/我居然也聽懂了廣東的鄉音/當雨水把莽莽大地/譯成青色的語言/喏!妳說,福田村再過去就是水圍/故國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來的仍是壹掌冷霧
長恨歌
那薔薇,就像所有的薔薇,只開了壹個早晨
——巴爾紮克
壹
唐玄宗/從/水聲裏/提煉出壹縷黑發的哀慟
二
她是/楊氏家譜中/翻開第壹頁便仰在那裏的/壹片白肉/壹株鏡子裏的薔薇/盛開在輕柔的拂拭中/所謂天生麗質/壹粒/華清池中/等待雙手捧起的/泡沫/仙樂處處/驪宮中/酒香流自體香/嘴唇,猛力吸吮之後/就是 *** /而象牙床上伸展的肢體/是山/也是水/壹道河熟睡在另壹道河中/地層下的激流/湧向/江山萬裏/及至壹支白色歌謠/破土而出
三
他高舉著那只燒焦了的手/大聲叫喊: /我 *** /因為/我要 *** /因為/我是皇帝/因為/我們慣於血肉相見
四
他開始在床上讀報,吃早點,看梳頭,批閱奏摺/蓋章/蓋章/蓋章/蓋章/從此/君王不早朝
五
他是皇帝/而戰爭/是壹灘/不論怎麽擦也擦不掉的/黏液/在錦被中/殺伐,在遠方/遠方,烽火蛇升,天空啞於/壹緺叫人心驚的發式/鼙鼓,以火紅的舌頭/舐著大地
六
河川/仍在兩股之間燃燒/仗/不能不打/征戰國之大事/娘子,婦道人家之血只能朝某壹方向流/於今六軍不發/罷了罷了,這馬嵬坡前/妳即是那楊絮/高舉妳以廣場中的大風/壹堆昂貴的肥料/營養著/另壹株玫瑰/或/歷史中/另壹種絕癥
七
恨,多半從火中開始/他遙望窗外/他的頭/隨鳥飛而擺動/眼睛,隨落日變色/他呼喚的那個名字/埋入了回聲/竟夕繞室而行/未央宮的每壹扇窗口/他都站過/冷白的手指剔著燈花/輕咳聲中/禁城裏全部的海棠/壹夜雕成/秋風/他把自己的胡須打了壹個結又壹個結,解開再解開,然後負手踱步,鞋聲,鞋聲,鞋聲,壹朵晚香玉在簾子後面爆炸,然後伸張十指抓住壹部水經註,水聲汩汩,他竟讀不懂那條河為什麽流經掌心時是嚶泣,而非咆哮/他披衣而起/他燒灼自己的肌膚/他從壹塊寒玉中醒來/千間廂房千燭燃/樓外明月照無眠/墻上走來壹女子/臉在虛無飄渺間
八
突然間/他瘋狂地搜尋那把黑發/而她遞過去/壹縷煙/是水,必然升為雲/是泥土,必然踩成焦渴的蘚苔/隱在樹葉中的臉/比夕陽更絕望/壹朵菊花在她嘴邊/壹只黑井在她眼中/壹場戰爭在她體內/壹個猶未釀成的小小風暴/在她掌裏/她不再牙痛/不再出/唐朝的麻疹/她溶入水中的臉是相對的白與絕對的黑/她不再捧著壹碟鹽而大呼饑渴/她那要人攙扶的手/顫顫地/指著/壹條通向長安的青石路……
九
時間七月七/地點長生殿/壹個高瘦的青衫男子/壹個沒有臉孔的女子/火焰,繼續升起/白色的空氣中/壹雙翅膀/又/壹雙翅膀/飛入殿外的月色/漸去漸遠的/私語/閃爍而苦澀/風雨中傳來壹兩個短句的回響
作品鑒賞 洛夫《詩魔之歌》是他的詩作的分類精選。“詩魔”是臺灣詩壇對他的稱譽,根據是他早年為超現實主義詩人,表現手法近乎魔幻。《詩魔之歌》按各個不同時期的詩觀和風格分為抒情、探索、回歸、生活禪趣、鄉愁、故國之旅等六篇。抒情篇的作品大多以抒小我之情為主,愛情構成了創作的主要沖動。探索篇壹方面對現代人的存在情境和生命本體試作較深入的探索,壹方面也致力於超現實主義表現手法的實驗,著意於潛意識的探險和表現內心世界的奧秘,意象奇詭,詩思艱澀,壹反傳統詩藝的創作規範。寫回歸篇諸作品時,洛夫開始對文學傳統作審慎的評估,而日漸產生詩觀的逆轉,情感與語言風格的回歸。對他來說,回歸並非倒退,而是迂回前進,換言之,是另壹精神領域的探索,另壹藝術境界的表現,卻絕不是什麽“新古典主義”。他依然執著於現代的追求,只不過運用古典題材,並融匯前人的特殊技巧,以表達他的現代精神與理念而已。生活禪趣篇的特色,著重於題材的取向和語言的風格,壹部分表現日常生活的情趣,另壹部分是對大自然和神秘宇宙的心靈直覺感應,應當視為妙悟或禪趣。洛夫的創作,在探索中經歷了壹個持續的演變過程:早期擁抱現代主義的狂熱,中期重估傳統價值的反思,以及晚期抒發鄉愁,關懷大中國,落實真實人生的丕變,每壹階段都是壹個新的出發,壹種新的挑戰。洛夫是臺灣詩壇多年來最引起爭議的詩人,人們對“創世紀”實行超現實主義路線的抨擊,其鋒芒所指,洛夫首當其沖。《石室之死亡》是這方面的代表作。有位論家認為《石室之死亡》是壹種生命之初的前語言形式,石/血/雪,是它最富於原創性的語言——意象原型。換壹種體驗方式,也可以把洛夫詩世界的 “石/血/雪”三原型,看作 “黑色/血色/白色”三原色。《長恨歌》是壹首與白居易長詩《長恨歌》同題的現代長詩,它的創作是壹次現代與古典的斷裂、對峙與互撞。論者認為在這首詩裏,今天與歷史突然在碰擊中疊合:現代世俗與古代宮廷已今古難分;“蓋章”,狂亂的性動作的凡人生命與“奉天承運”的帝王天命也莊謔混同。洛夫的《長恨歌》把今天的歷史倒轉成歷史的今天。壹本臺灣詩歌史則認為,這首長詩巧妙地將床上的戰爭和戰場上的戰爭相互暗示象征,刻畫和表現了唐明皇的昏庸和 *** ,也是對現實貴族和極權者的諷刺和批判,詩中的讀報、吃早點、蓋章諸動作,看來更像20世紀的唐明皇。《金龍禪寺》屬於“生活、禪趣”壹類詩。洛夫不大贊成把這類詩說成是“禪悟”,他自己寧願視為嚴羽所謂的“妙悟”或“禪趣”。《金龍禪寺》是壹首寫山景的詩,雖然這山上有壹座禪寺,然而全詩見不出宗教的氛圍。上壹節寫鐘聲,鐘聲不絕於耳,下山的旅客壹直能夠聽到它,可是詩人的感覺是鐘聲嚼羊齒植物,壹直嚼了下去。在這裏“通感”的現場根據是羊齒植物像是被嚼過似的。下壹節寫禪寺的雪景。暮色來臨,壹盞壹盞的燈火,在雪白的背景上,紅紅的次第點燃,猶如壹只驚起的灰禪的形跡。與通常不同的是,詩人在這裏的寫景是動態的,而這動態的產生,完全是因為詩人高超的想象力。《隨雨聲入山而不見雨》也是壹首有情趣而又比較好解的詩,它結尾的幾行是:“下山/仍不見雨/三粒苦松子/沿著路標壹直滾到我的腳前/伸手抓起/竟是壹把鳥聲”。鳥聲怎麽能抓起來呢?看來詩人此時或許正要想抓住叫聲不絕的山鳥,不經意地伸手抓起幾粒松子,於是,他竟覺得這是壹把鳥聲了。《邊界望鄉》是壹首感情真實而且比較深沈的鄉愁詩,它表現是通常所說的“望鄉情怯”。這是壹次真實的經歷,1979年3月16日上午,洛夫、余光中二位詩人驅車從香港落馬州邊界用望遠鏡眺望“故國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