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中世紀西歐文化的主要內容

中世紀西歐文化的主要內容

近現代西方各國文化,有壹種內在的壹致性,這就是它們都是在古希臘羅馬文化和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換句話說,近現代西方文化,其源有二,壹是古希臘羅馬文化,它代表了理性主義,壹是基督教文化,它代表了信仰主義.在此基礎上,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才發展成為近現代西方文化.

壹、基督教文化

⒈形成基督教文化的原因

中世紀西歐形成基督教文化的原因,或者說,基督教會對文化教育的壟斷,原因很簡單,中世紀初期日耳曼人上自國王,下至平民,都是文盲.他們文化上的這種原始狀態,使其不可能壹下子消受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各項成果.較高文化在蠻族中的普及與提高,需要壹個過程,而當時有文化的人只有基督教士,這就造成基督教會在中世紀的文化壟斷地位.應該註意的是,西歐文化自公元三世紀以來已經衰落,基督教文化的形成,是其衰落的結果,而不是其衰落的原因.

在中世紀最初的幾百年間,基督教士是西歐古典文化的唯壹繼承者.在修道院的高墻內,在昏暗的燈光下,只有基督教士還在鉆研著古典文化的各項成果.畢達哥拉斯的數學著作,歐幾裏德的幾何學,阿基米德的物理學,都有賴於他們而得以保存.可以說,正是他們“保存了學問的燈光長明不熄”.這時的歷史著作《哥特史》、《法蘭克人史》、《倫巴德人史》,都為基督教士所作.日耳曼人登上了歷史舞臺,可是記載他們歷史的,卻是基督教士.

⒉加洛林王朝藝術

隨著基督教的轉播和深入, 8 世紀中~ 9 世紀末,西歐形成了加洛林王朝藝術.這是日耳曼人對基督教、拜占廷和古希臘羅馬風格的大規模地模仿和學習,其推動人是查理曼.他大興宮殿和教堂建築,成立宮廷學院,要求教會和修道院辦起學校,開設了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課程.這些學科的設置,自然都與宗教有關,但對於這些學科來說,至少起到了傳宗接代的作用.在此基礎上, 11 ~ 13 世紀,基督教文化發展起來了.

⒊文學詩歌

①拉丁文學 拉丁文是中世紀西歐普遍使用的文字.拉丁文學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聖歌”, 深沈凝重.例如,壹首聖歌的格式是這樣:“我信仰聖靈,信仰神聖的天主教會…”.青年學子們用拉丁文即興創作為:“我信仰悅目的瓊漿,還信仰酒家店東的酬應…”

②方言文學 口頭創作,以口相傳,如民謠類英國的《羅賓漢》,英雄史詩類法國的《羅蘭之歌》,德國的《尼布龍根之歌》,還有貴族抒情詩.方言史詩和方言抒情詩融合發展,就形成騎士文學.騎士文學歌頌的是“溫文爾雅的愛情”,推崇騎士風度:舉止禮貌,談吐文雅,對女士要溫柔體貼,對貴婦要崇拜尊敬.騎士文學描寫的往往是騎士愛上了領主的妻子,忠與愛的沖突.以上都屬於貴族文學.對於市民,則出現城市方言文學.主要是故事詩和寓言,如法國的《狐貍列那的故事》.經常的題材是諷刺教士引誘商人之妻,聰明機智者戰勝強暴.

⒋建築藝術

主要是教堂建築. 11 ~ 12 世紀初出現羅馬式建築, 12 世紀中期~ 14 世紀中期形成哥特式建築,兩者均為石結構.羅馬式建築的特點:厚墻,圓拱,小窗戶.顯示出雄偉和強有力的觀念,但陰暗的內部,又顯示出神秘與超世的意境.哥特式建築的典型是巴黎聖母院.其已屬於整體骨架式,立柱,尖拱,小尖塔,彩色玻璃窗,整個建築高大,羅馬式則達不到.哥特式建築已脫離古羅馬藝術影響.高聳入雲的尖塔把人的目光引向虛渺的天空,使人忘卻今生,幻想來世.哥特式藝術是以基督教思想為中心的、中世紀西歐文化發展的頂峰.

⒌大學的興起

從 12 世紀開始壹些大學紛紛建立.這時建立的大學,壹般都同基督教會有關.歐洲最早建立的巴黎大學,就是在大教堂學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意大利北部以研究法律著稱的波倫那大學,英國的牛津大學,以及其它歐洲國家最早的大學都是在主教批準下建立的.集體授課,贈授學位,畢業時身著教士服裝(方帽及黑外衣)都是中世紀大學的傳統.中世紀西歐的大學生的生活比較貧困,當時和現在壹樣,常用的方式是給家裏寫信要錢。壹位法國詩人草擬了這樣壹封信:“親愛的父親,我已身無分文,除您之外沒人給我壹分,大學裏所有花費實在太高……為喝酒、吃面包、看病和學習,我已債務纏身,為洗衣和理發,我打了白條,為還債我給您寫信,既表問候也請寄錢。”大學學位最初是壹種教師執照,獲得者可得到榮譽或行會工匠師傅那樣的權利.大學在形式上也是壹種可擁有財產的社團、行會機構,以後逐漸擺脫外界如教會控制。所以教會在回顧這壹段歷史時,就壹再提到它為人類近代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了學校和大學.

總之,整個中世紀西歐文化,包括文藝復興初期在內,都是以基督教為題材、以基督教思想為背景的.可以說,西歐中世紀文化的主體,就是基督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的基礎,已經牢固地樹立起來了.

二、教父哲學和經院哲學

中世紀是信仰的世紀,中世紀的哲學家都很關心人類生存的重大問題:人類的本能,人生的目的?上帝的存在與象征,等等.相反,現代哲學家對這些問題不置可否,如存在主義哲學認為生活就是存在,人生追求的就是存在的過程……

1 .教父哲學

所謂教父,就是基督教會對公元 2 世紀以後制定或解釋基督教教義、闡發聖經做出了貢獻的壹些神學家的尊稱。教父們吸收了希臘、羅馬的哲學思想,寫了大量著作,解釋聖經,闡發教義,使基督教進壹步哲學化、理論化,形成壹套比較系統的神學思想。這些教父之中,奧古斯丁( 354 ~ 430 年)在創立基督教神學體系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奧古斯丁把普羅提諾等人( 205 ?~ 270 年,新柏拉圖主義創始人)的新柏拉圖主義與聖經結合起來,對先前的教父已經提出的上帝創世說、三位壹體說進壹步進行了論證,並提出了 原罪說和選民說 ,從而奠定了比較完整的基督教神學理論體系。

古希臘的人性觀認為人是壹個理性動物,任何人只要善於利用其理性,就能使他的生活成功。奧古斯丁拋棄了古典理性主義的人性觀,認為人性最重要的因素是人類行動的盲目性,這種盲目性並不是由於個人缺乏遠見那種偶然盲目性,而是人性中固有的永恒的因素。這就是奧古斯丁所說的原罪。根據原罪說,每個人將敗壞的本性隨身帶進這個塵世,此本性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變好的。所以,整個人類都需要救贖,但人又無力自救,必須依靠上帝和基督。這樣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問題就被人與上帝的關系問題所代替,原罪說也就成為基督教救世論的基礎。

奧古斯丁救世論的中心是教會,教會是上帝所指派的拯救人類的工具,壹個人若不能成為教會的壹員絕對不能得救,教會是上帝與信徒個人之間的媒介。同時,教會是壹個信仰***同體,(這是前所未有的!)它與其他的社會團體都不同,因為它們都與塵世的事物聯系著,只有基督教的信仰***同體才開辟了通向永恒幸福的道路。這種基督教信仰***同體的激進代表,就是歐洲在 4 世紀初開始的禁欲運動和修道院制度。壹些修道士為了追求壹種純潔的信徒社團,決意摒棄壹切社會交際和社會責任。然而問題是,大多數基督徒還生活在塵世中,作為壹名官員,壹個士兵或壹個農人,是否還應承擔其對塵世社會的責任?由此引出了更壹般的問題:信仰***同體與世俗***同體各自的性質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對這壹問題做了回答,他的觀點後來成為整個中世紀教會恪守的正統原則。

奧古斯丁的教父哲學反映了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夕人們由於失望所產生的虛幻理想.進入中世紀,基督教的教父哲學壹直占統治地位,直到 11 世紀.

2 經院哲學的形成

如果說,晚期羅馬帝國的社會思潮是從理性走向神秘信仰,那麽,經院哲學的形成則標誌著理性的重新興起.因為經院哲學的基礎,就是“盡可能把信仰和理性結合起來”.被稱為最後壹個教父和第壹個經院哲學家坎特伯雷大主教安塞倫( 1033 ~ 1109 年)說,我不是為信仰而尋求理解,我是為了理解而信仰的.從而表明他相信 人的理性有力量闡明基督教信仰的奧秘 ,基督教義的真理應該並能經得住推敲.

經院哲學的發展和成熟,與 11 世紀以後西歐城市興起和商品經濟關系的發展有關,社會生活安定,人們有了自信心,便開始相信自己的理性;同時,這也與 12 世紀時亞歷士多德哲學在西歐的復興分不開。由於十字軍東征,在西方失傳多年的亞歷士多德的主要著作《形而上學》、《物理學》、《靈魂論》陸續被譯成拉丁文,阿拉伯學者阿維森納等人的註釋也隨之在西歐流傳.面對當時無與倫比的亞歷士多德自然科學和哲學思想,基督教會先是怕,既而禁,隨之將它吸收進基督教神學中來.而完成這壹吸收工作的就是經院哲學的集大成者托馬斯·阿奎那( 1225 ~ 1274 年).

阿奎那運用亞歷士多德的學說來論證基督教神學,把信仰和理性、聖經和科學結合起來,從而建立了龐大的基督教亞歷士多德神學體系.他的主要著作,被恰當的稱作《神學大全》.阿奎那經院哲學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重視理性,重視邏輯推理,而不相信感官和經驗,認為感官不能達到最高真理壹壹聖經.這樣,阿奎那的亞歷士多德神學體系就取代了過時的奧古斯丁的柏拉圖神學體系,給沈悶僵化的基督教世界帶來了新鮮空氣和生命活力.

3 唯名論與唯實論(實在論)

托馬斯·阿奎那的哲學在經院哲學內被歸入“實在論”範疇.實在論認為,壹般概念要比個別更“實在”,即“人”要比這個男人或女人更“實在”.這個理論著重強調各種抽象 觀念 的優越實在性,使中世紀的人在攻擊個別教士之時仍能堅定不移地信仰教會,在譴責歷代教皇為惡棍時仍能相信教皇的統治,從而能毫無困難地把面包和酒這樣的東西看做是實實在在的內在實體,是基督的實體.與“實在論”相對立的是“唯名論”,它強調個別先於壹般.

4 經院哲學的概念

由於關心人類生存的重大問題,中世紀哲學家就進而關心壹個中心問題:人應該按理性生活,還是靠信仰生活?信仰和理性的關系如何?這些問題就是經院哲學的核心問題.所以,經院哲學是論證、推理基督教神學教義的哲學,是為神學服務的哲學,它把理性和信仰結合了起來。它是中世紀教會學校和修道院所教授的哲學。哲學是講理性的,神學則講信仰.搞神學的來講理性,講哲學,必將使哲學為神學服務,所以有些書從批判的角度說,中世紀哲學是神學的婢女.

⒌對經院哲學的評價

經院哲學並不十分有利於自然科學的成長,因為它強調內部的實在,不相信感性和經驗,轉移了人們對具體事物的實際細節和情況的註意力.但另壹方面,經院哲學也奠定了隨後歐洲思想賴以建立的基礎,它使歐洲人養成極其嚴格而精細的作風,甚至達到吹毛求疵的地步.它要求訓練有素的思維,它使世界不損於推理,不怕去推理.正因為如此,西歐近代初期才能出現象笛卡爾、洛克、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等理性哲學大師.

對於現代人來說,經院哲學所留下來的最大啟示就是:人需要理性,也需要信仰,理性和信仰不能相互沖突.

謝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