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物候和經度的古詩

關於物候和經度的古詩

生物氣候學

物候學是研究自然界動植物的季節現象與環境周期性變化之間關系的科學。它主要是通過觀察和記錄壹年中植物的消長、動物的遷徙和繁殖以及環境的變化,來比較時空分布的差異,探索動植物發展和活動的周期性規律及其對周圍環境條件的依賴性,進而了解氣候變化的規律及其對動植物的影響。它是生物學和氣象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環境對動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是壹個極其復雜的過程。而儀器只能記錄當時環境條件的某些個別因素,而物候則是過去和現在各種環境因素的綜合反映。因此,物候可以作為環境因子的指標,也可以用來評價環境因子對動植物的整體影響。

中國最早的物候記錄見於公元前1000年的《詩經·遊風·七月》。後來的、夏的《呂氏春秋》、《淮南子·施澤訓》和《劄記》等。每月記錄壹次年度物候日歷。《易周樹世訓解》將壹年分為七十二期,每五天記錄壹次物候,成為壹部比較完善的物候歷。北魏時附在歷書上。

西漢時期著名的農學著作《畢升之書》記載,栽培時期是由物候決定的,例如“杏初旺,宜耕輕土弱土;看杏花歸農。”到了南宋末年,浙江金華人呂祖謙記載了南宋惜春七、八年(1180,1181)金華的物候,包括臘梅、桃、李、杏、紫荊花、海棠、蘭、杏。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載近2000種藥物,植物物候資料豐富。本書第四十八卷和第四十九卷記述了候鳥杜鵑和布谷鳥的地理分布、鳴唱、音節和出現時間,是對鳥類物候的準確記錄。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發行天歷,其中萌芽月令是壹種利用物候來指導農業時間的月歷。

在歐洲,古希臘的雅典人已經編制了農業物候日歷。從1736到20世紀40年代,英國人馬祥的後代對27種植物、候鳥和昆蟲進行了長期的觀察和記錄。這是歐洲最長的物候記錄。18世紀中期,瑞典植物學家林奈寫了《植物學哲學》壹書,概述了物候學的任務,物候的觀測和分析方法,組織了壹個18點的觀測網。他是歐洲物候學的主要倡導者之壹。

在德國,植物學家霍夫曼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建立了壹個物候觀測網絡。他在中歐選擇了34種植物作為物候觀察的對象,親自觀察了40年。後來換成了他的學生Ine。在美國,森林昆蟲學家霍普金斯在1918年提出了北美溫帶地區物候現象的陸地空間分布的生物氣候規律。

在中國,現代物候學研究的奠基人是竺可楨。他在1934年建立的物候觀測網,是中國現代物候觀測的開端。在他的帶領下,1962年建立了全國範圍的物候觀測網絡,進行系統的物候研究。為統壹物候觀測標準,1979出版了《中國物候觀測方法》,並逐年編制出版《中國動植物物候觀測年報》。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各國物候觀測網絡的擴大,物候資料變得更加豐富。而且由於遙感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物候學的研究在規律的探索和應用上有了很大的發展。

物候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平行觀測,即同時觀測生物物候和氣象因子的變化來研究它們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定點觀察生物物候的年變化;按照統壹的觀測方法組織物候觀測網,同時觀測物候現象;在短時間內(3 ~ 5天),利用汽車等交通工具,在小範圍內進行物候觀測;通過地球資源衛星照片分析作物和植被的物候變化;通過實驗研究了物候受氣候等因素影響的生理機制。

雖然各種生物物候現象的發生日期每年都隨著氣候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但如果不受同壹氣候區局地小氣候的影響,其順序每年保持不變。在不同的氣候區域,由於生物物種和氣候條件的組合發生變化,物候現象的順序也會發生變化。物候現象的順序是編制自然歷法和預測農時的基礎。

由於氣候分布的地帶性和非地帶性,物候具有隨經緯度和高度而轉移的特點。比如霍普金斯在1918中提出的生物氣候定律: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條件下,緯度每北移1,經度每東移5,或上升約122米,植物的階段性發育在春季和初夏會推遲4天;夏末秋初,提前四天,以此類推。

物候研究已成為生態系統分析和管理的壹個方面,在物候區劃、作物合理配置、山區垂直分布帶土地合理利用、環境汙染防治和三廢利用等方面正在開展大量的物候研究工作。除了對物候學的宏觀研究外,還對植物器官的內部形態變化進行了觀察和研究。在氣象條件對物候影響的研究中,利用人工氣候室進行了試驗研究,建立了氣象條件與物候變化的數學模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