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抒胸臆的特色
2。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3。結構和語言上的特點:
(1)章法:重章疊唱得復沓形式
(2)句法:以四言為主攙以雜言
(3)字法:疊字、連綿詞和語氣詞的大量運用
(4)節奏鮮明,音韻和諧
(5)詞匯豐富
《詩經》的特色和影響:
1。《詩經》是以抒情詩為主流的。奠定了中國文學以抒情傳統為主的發展方向。以抒情詩為主的詩歌,又成為中國文學的主要樣式。
2。《詩經》中的詩歌,除了極少數幾篇,完全是反映現實的人間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經驗。後來的中國詩歌乃至其他文學樣式,其內容液是以日常性、現實性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總是文學的中心素材。反映現實生活,幹預現實政治的創作精神給後代詩人以極大的啟迪
3。與上述第二項相聯系,《詩經》在總體上,具有顯著的政治與道德色彩。(《詩經》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後世經過曲解而被強化了。)
4。《詩經》的抒情詩,在表現個人感情時,總體上比較克制因而顯得平和。(中國後代的詩歌,也是以抒情——抒憂傷之情較為普遍。)
5。《詩經》的語言形式和表現手法:
1)《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
2)《詩經》常常采用疊章的形式。
3)《詩經》中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
4)《詩經》裏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朱熹《詩集傳》: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比:以彼物比此物;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方法稱為後世詩文最基本的表現手法,並影響後代壹些文體的形成。
6。推動後代詩人向民歌學習,從民間文學汲取營養。
(《詩經》缺乏浪漫的幻想和飛揚的個性自由精神。)